论西欧中世纪的三次文艺复兴

作 者:

作者简介:
东北师范大学 世界中古史研究所,吉林 长春 130024/Institute for Medieval Stud ies,Northeast Normal University,Changchun 130024,China 王亚平(1952-),女,四川彭山人,东北师范大学世界中古史研究所所长,教授,历史学博 士。

原文出处:
东北师大学报:哲社版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K5
分类名称:世界史
复印期号:2002 年 02 期

字号:

      西欧中世纪的历史上出现过三次文艺复兴:8世纪中期至9世纪初期的加洛林文艺复兴;12 世纪的文艺复兴;14、15世纪的文艺复兴。文艺复兴一般被理解为是对古典美术和文学的复 兴,或者说是对古典文化的再学习。以往的研究把文艺复兴看作是伴随着社会经济和政治制 度的发展而出现的社会的文化现象,对文艺复兴的研究大多集中在文化和艺术方面。笔者在 近 几年对西欧社会史进行探讨的过程中感到,西欧这三次文艺复兴运动并不是简单的文化现象 ,而是在不同历史时期发生的深刻的思想运动。社会的思想运动总是与社会的经济运动和政 治运动同时发生的,西欧中世纪三次文艺复兴运动都是在三次大规模的拓荒运动的期间,也 是在封建政治体制出现重大的转变的时期发生的。三次文艺复兴的内容都与当时的经济活动 和政治体制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本文围绕这个问进行简要地概述和论证。

      一、学习古典文化是中世纪西欧人自我认识的一种形式

      人类在社会生产和交流活动中,构成了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认识和处理这些社会关系的 过程是人自我认识的过程,也是学习的过程。学习和复兴古典文化是西欧在中世纪这个历史 条件下,人的自我认识的一个重要的表现方式。从表面上看,西欧中世纪的三次文艺复兴都 是对古典文化的再学习和追忆,但实际上它们的内容并不完全相同,所起的社会功用也有差 异。加洛林文艺复兴的主要内容是恢复学习拉丁文,通过建立宫廷学校和修道院学校使古典 拉丁文化在西欧得到了最基本的保存[1](P44),没有对拉丁文学习的恢复,古典文化的延续 就失去了最根本的基础;12世纪文艺复兴使古典文化回归,在对古典文化的学习和研究的过 程中建立了中世纪的大学,为学术和知识提供了栖身和衍生之地;14、15世纪文艺复兴的主 要内容是对古典文化的利用和创新,建筑、绘画等艺术方面的辉煌成就,体现了那个时代人 们对人的形体的和精神的、外在的和内在的探究和洞悉。西欧中世纪的思想运动为什么都是 以文艺复兴的形式出现呢?“轴心时代”的概念为解答这个问题提供了一个很有益的启示。 “轴心时代”这个概念是德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哲学家卡尔·雅斯佩尔斯在1949年出版的历 史哲学著作《历史的起源和目的》中提出来的。雅斯佩尔斯把轴心时代划定在公元前800—2 00 年左右,他认为,在这段时期,世界产生了三个高文化区域:中国、印度和连接欧亚的小亚 。在这三个世界高文化区域中,形成了“至今仍有影响的、有魔力的、神秘的宇宙观”;创 造了对任何人都有约束力的“意识共同体”。所以,他把这个时期看作是“世界历史的轴心 ”[2](P1)。雅斯佩尔斯给予“轴心时代”很高的评价,他说,“人类每一次新的飞跃,都 要回顾轴心时代”,因为“至今人们的生活依然是在依靠古代社会所出现的、所创造的 、所思考的”[3](P19)。雅斯佩尔斯的观点,引起了西欧人文学科各个领域的广泛讨论,先 后出版了众多的专著和大量的论文,直到今天讨论的兴趣和热情依然不衰,并且还带动了比 较东西方文明的研究。

      人类在不断的实践活动、不断的积累经验的过程中,逐步地确立了以农业生产为社会的最 基本的经济活动模式,不论是在黄河流域还是在两河流域,不论是在印度还是在爱琴海地区 ,都是如此。尽管在以后的历史年代中,农业技术在不断地革新、农业工具在不断地改进、 农产品的种类在不断地增加,但农业是社会经济活动的基本模式没有变,这个模式一直延续 到工业革命时代。可以说,工业革命后的西欧,没有再出现类似文艺复兴这样的社会文化运 动。农业生产为人们提供了衣、食、住,满足了人们生存最基本的需要。然而,物质的需要 只是人们生存需要的一部分,精神需要和理性需要也是不可少的。精神需要源于人们在社会 活动中结成的各种各样的关系,农业生产活动需要社会性的群体劳作:农田的灌溉、道路的 修筑、房屋的建造、工具的制作,等等。劳作的互助、生产的互补、社会所需品的互换,所 有这些确立了人的社会关系。正如马克思所说的:“人们在生产中不仅仅同自然界发生关系 。他们如果不以一定方式结合起来共同活动和互相交换其活动,便不能进行生产。为了进行 生产,人们便发生一定的联系和关系;只有在这些社会联系和社会关系的范围内,才会有他 们对自然界的关系,才会有生产。”[4](P362-363)认识和了解社会关系就是精神需要。人 要在社会性活动中不断地了解自己,了解周围的世界,就需要思考,需要接受教育,需要学 习。思考和学习就是理性需要。正是为了满足精神的和理性的需要,才会涌现出哲学家、思 想家、教育家,才会有先知、佛陀、祭司。他们对生活在其中的社会关系进行诠释,各抒己 见。

      人们的物质交换形成了私有制,私有制把社会划分为不同的人群,形成了阶级,从各个阶 级的利益中产生了各种权利,这些权利综合起来构成了国家的政权。国家政权管理社会的各 个阶层,规定他们社会性的活动,统治者用强制的手段实施他们的意图和思想,这就是政治 。阶级和阶级之间的利益关系、利益要求都在政治上具体地表现出来,正如列宁所下的定义 :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5](P337)。可以说,自从国家这种政治形态产生后,尽管在 此后的历史长河中出现了多种多样的政体类型:民主的、专制的、帝国的、立宪君主制的、 联邦的、共和的,等等,但是其管理社会各个阶层,确定社会活动的方式和内容,这些最基 本的功用没有变。

      “轴心时代”是人类经济活动的基本模式、社会的基本结构、政治的基本功用确立的时代 ,从这个时代起,人开始逐步地认识自我,认识自我的能力,认识自我的局限,认识人的群 体活动的必要性。正如雅斯佩尔斯所说的:“在所有这三个世界里,这个时代的新事物是, 人 意识到了作为整体的存在,意识到了他的自身和他的局限,认识到了世界的可怕和自身的软 弱。”[2](P15)对这些所有与人自身和人的存在有关的问题的思考、议论、评说,塑造了众 多的思想家。他们关心人类的起源、关心人的灵魂、关心人的能力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就在那个时代,人的理智的、道德的和宗教的文明开始了”[6](P21)。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