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史研究的范式转换”笔谈

——关于现、当代中国历史研究中的知识分子问题

作 者:

作者简介:
杨凤城(1963-),男,中国人民大学中共党史系教授,博士研究生。 中国人民大学 中共党史系,北京 100872

原文出处: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K3
分类名称:中国近代史
复印期号:2002 年 11 期

关 键 词:

字号:

      知识分子问题作为中国现代和当代历史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一直为学术界所关注,特别是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对该问题发生了愈来愈浓厚的兴趣,推出一批研究成果,其中的成绩有目共睹,存在的问题当然亦需反思和总结。笔者在这里想围绕该问题研究中的范式转换谈一些自己的看法。

      一

      在中国观、当代历史研究的语境中,知识分子问题上的主流观点是从政治视角出发、围绕着知识分子的阶级属性展开的。换句话说,对知识分子阶级属性的定位成为评价其历史和现实作用的基点。如果说,在近代以来的中国历史研究中,存在着把复杂的历史简单地革命史化、政治史化的倾向,那么在现、当代中国知识分子问题的研究中,也存在着类似的情况,即把复杂的问题过于简单地革命问题化、政治问题化了。一提起知识分子,首先就是关于其阶级性的界说——是属于资产阶级的、小资产阶级的还是无产阶级的。然后,再据此来分析其在历史和社会中的角色和地位。这种研究范式的形成有其特定的历史和社会背景。

      中国共产党在1949年以前,是作为一个革命者、反叛者出现在历史舞台上的,是一个革命的政党。一个以暴力革命为主要手段来推翻旧政权、来改造社会的党,首先必须有一个清晰的敌、我、友的判断,必须对社会上的各种群体做出阶级分析和阶级划分。知识分子作为一个社会群体,也必然被革命政党放在阶级分析的框架内、放在革命斗争的视野下加以审视。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时期,关于知识分子的主体属于小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理论,关于知识分子应该走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努力改造世界观以成为无产阶级知识分子的政策等,有其特定的历史合理性和正当性,对此必须给予“同情的理解”和评价。

      新中国成立后,一方面由于过去历史经验的延续,另一方面出于巩固新政权的需要,出于尽快完成民族国家整合和重建任务的需要,中国共产党对包括知识分子在内的社会群体分析,基本上延续了革命时期的观点,这同样有其历史合理性和正当性。问题是,在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对知识分子的看法依然固守在过去阶级分析的框架内,并且在1957年至1976年20年左右的时间内,认为知识分子的大多数依然是世界观还没有改造好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这就带来了极大的消极后果。1977年以后特别是中共中央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不断重申和强调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他们同工人、农民一样是国家的主人翁,是社会主义建设的主要依靠力量之一,这其中一方面是继续坚持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观点,并纠正在知识分子阶级属性问题上违反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方法的错误;另一方面,甚至更重要的是政治上的意义,即由于过去“左”的错误,知识分子成了中国社会和政治生活中一个重要“问题”。这个问题不解决,中国社会的稳定与发展便会受到极大影响。以江泽民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第三代领导集体,继承并发展了邓小平在该方面的理论,更加突出地强调知识分子作为工人阶级的一部分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在市场经济、知识经济时代无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一个工人阶级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国共产党是一个马克思主义的政党,将知识分子放在工人阶级队伍中,并突出其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这对于执政的中国共产党来说无疑是必要的和正确的,其政治意义不言自明。问题是知识分子作为学术研究的对象,知识分子问题作为一个学术研究领域,除了阶级分析的方法和政党(革命党和执政党)的视角外,是否还应该有另外的方法和视角,以拓宽和深化该问题的研究。

      二

      从学术立场上来说,笔者认为现、当代中国历史中的知识分子问题研究面临着或有必要做出研究范式的调整或转换。这种转换并不意味着对执政党有关理论的否定,执政党的理论无疑是有利于中国社会的进步和建设事业的发展的,是应该肯定的。但是,学术有自身的规范。革命党和执政党在知识分子问题上的分析和观点不必然就是学术研究的范式。政党的主要作用是政治上的,其思维和话语当然也必须是政治的。学术和它的区别无需赘言。

      从学术研究的角度看,对知识分子阶级属性的分析,主要是一种政治的界定,这种界定以及与此相关的对知识分子的脑力劳动性质和拥有较高学历的分析,实际上是对知识分子群体的一种外部的界定和分析,在某种意义上它并没有触及知识分子的本质特征。要深化对知识分子的研究,要对知识分子的本质特征进行分析,必须转换视角,转变研究范式。西方学术界在这个问题上的研究可资借鉴。一般说来,西方学者对知识分子的研究着重于社会和文化的视角。从这种视角出发,他们特别强调以下几点:一是知识分子作为“社会的良心”或“良知分子”的角色作用,他们是人类基本价值,如理性、自由、正义等的维护者和阐释者;二是知识分子的现实关怀精神和批判性格,他们习惯于对自己社会中被认为天经地义的说法和价值提出异议和挑战;三是知识分子群体的异质性,他们没有共同的利益追求,价值观、学术观点和政治取向都是高度多元化的,其惟一的共同点就是接受过较系统的教育,除了原则上抽象地认同以理性为宗旨或目标建构社会之外,知识分子作为一个群体再也没有其他的共同之处。

      西方学术界的上述观点,客观地说的确揭示了知识分子的某些本质特征。这对于我们研究中国现、当代历史中的知识分子问题,无疑具有重要的借鉴和开阔视野的意义。由知识分子的本质特征出发,对中国现、当代历史中知识分子的地位与作用,它和各种社会、政治力量之间关系的评价,自然会出现新的更为客观、深入的看法。当然,研究中国现、当代历史中的知识分子问题,还必须甚至首要的是要考虑中国的文化传统背景和知识分子的生存环境问题,例如传统的“士”的“入世精神”,近代以来“启蒙与救亡”的双重主题,学术政治化、意识形态化走向等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