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海新论》与同光之际海防大讨论

作 者:

作者简介:
王宏斌(1955-),男,河南偃师人,河北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史学博士,从事中国近代史研究。河北师范大学 历史系,河北 石家庄 050091

原文出处:
史学月刊

内容提要:

德国人希理哈的《防海新论》可能是近代输入中国的第一本外国军事理论著作。由于这本著作所探讨的内容正切合中国海防建设的现实需要,故而引起清廷一部分官员的高度重视。他们在1874-1875年的海防大讨论中,一方面吸取了中国第一、二次鸦片战争被动挨打的经验教训,一方面接受了希理哈的海防观念,提出了比较先进的海防建设计划。此次海防讨论虽然最终未能达成共识,但我们仍应肯定希理哈《防海新论》译介到中国后所产生的积极影响。


期刊代号:K3
分类名称:中国近代史
复印期号:2002 年 11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K252;K256.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583-0214(2002)08-0058-05

      1871年春天,日军借口其船民在台湾遇难,悍然发兵侵台,我国沿海骤然紧张。清廷“明知彼之理曲,而苦于我之备虚”,“虽经各疆臣实力筹备,而自问殊无把握”,参与谈判官员不得不再施所谓羁縻之术,最后以中国赔款50万两白银,并承认琉球是日本属国,将就完结。此次危机所暴露的海防空虚问题引起清廷震动,总理衙门在奏折中沉痛指出:“自庚申(1860年)之衅,创巨痛深,当时姑事羁縻,在我可亟图振作,人人有自强之心,亦人人为自强之言,而迄今仍无自强之实。从前情事几于日久相忘。臣等承办各国事务,于练兵、裕饷、习机器、制轮船等议屡经奏陈筹办,而歧于意见致多阻格者有之,绌于经费未能扩充者有之,初基已立而无以继起久持者有之。同心少,异议多。局中之委曲,局外未能周知。切要之经营移时视为恒泛,以致敌警猝乘,仓惶无备。有鉴于此不得不思毖于后。”[1](p19)强调必须切实筹备海防。并于当年11月奏请在沿海沿江的高级官员中展开一场关于海防政策的大讨论。由于筹饷困难,李鸿章认为新疆军务与筹办海防所需军费庞大,势难兼顾,建议停止向新疆进军,将用于西线的军费“匀作海防之饷”[2](p19-20)。这一建议,遭到一部分大臣坚决反对,如左宗棠力加驳斥,于是引发了一场所谓孰轻孰重,孰缓孰急的海防与塞防争论。关于海防与塞防的论争,人们已经进行了很多研究,焦点集中在要不要收复新疆上,参加讨论者一致批评李鸿章捐弃新疆的错误。这场讨论的主题是海防政策,事实上多数官员的奏折也是针对海防问题而写的,讨论内容充分反映了新旧思想观念的冲突,研究者也已注意到了海防观念所经历的变化(注:徐中约:《1874年中国的海防与边防政策大论战》,载《哈佛亚洲研究杂志》25册(1965年),第212-228页;王家俭:《清季的海防论》,载《台湾师范大学学报》1967年第12期,另载《中国近代海军史论集》,文史哲出版社1984年版,第239-302页;杨策:《论所谓海防与塞防之争》,载《近代史研究》1987年第4期;姚欣安:《海防与塞防的争论》,载《中国近代史论》第1辑,第206-214页;此外还有许多论著也都讨论过这一问题。)。这些成果自然很有价值。笔者颇感遗憾的是,人们在研究时,尽管已经意识到中国海防观念正在经历着变化,却很少注意这些变化与外国军事思想的联系。本文拟从思想文化交流的角度探讨德国人希理哈所著《防海新论》对同光之际参与海防讨论高级官员的重要影响。

      希理哈是德国人,作为一名海军军官他参加了1861年至1865年的美国南北战争。战争结束之后,他回到德国,住在柏林,按照自己的亲身经历对于这场战争的经验教训进行了认真思考总结,写成《防海新论》一书。在序文中他谈及其写作目的,说:“花旗南北交战之时,余在南方身历戎行者四年,于水师战守之事见闻较广,罢兵之后,著为是书,大半从曾经阅历之处随事逐物,究明其理,而论其利弊,且于论断之外,复节录南北各官之文报,以为证据。其文报皆为紧要机密之件,当时防守水路之情形,观此可了如指掌矣。此书非但欲讲明花旗南北交战以来所得之各种新理新法也,又欲于其中指出路径以语后之督理工程,管带兵船者,所当考究试验之事。”[3](原序,p1)

      此书共有18卷,第1卷总论是理论性的总结;第2卷至第8卷论船炮均已改进,传统的防海手段已不适用,必须采取新的措施;第9卷至第11卷论如何拦阻海船进入内河;第12卷至第17卷论各种水雷的制造和用途;第18卷讲海面河口照明灯的制作,主要用于防止敌船偷越。这本书写成于1868年。中译本印行于19世纪70年代初期,由英国在华著名传教士傅兰雅与中国著名学者华衡芳合译而成。这可能是近代输入中国的第一本外国军事理论著作。

      《防海新论》所提出的海防理论均是从众多战例中归纳而来,这种写作方法近似于乾嘉考据学,易被中国学者接受。详绎其理论,可以分为四个方面:其一,海防必须集中兵力,重点设防。希望哈总结了美国南方因处处防守遭受惨败的教训,指出:“如本国沿海之地绵亘数千里,敌船处处可到者,若必处处防堵,所费浩繁。如谓军饷充盈而于上等紧要之各口岸及次等紧要之各口岸节节设防,则为大谬之举也。何也?以全盛之兵力,散布于甚大之地面,兵分则力必单矣。即如南花旗之防守各口,亦深坐此病。盖南人之心总不肯使尺寸之地稍有疏忽,必处处竭力以争之,苟非万不得已,必不肯轻弃……南花旗如此处处设防,初交战时,不觉其弊,且以为布置周密,殆其后北花旗之兵从水陆同时进攻其数处紧要之地,力渐不支,始知前此布置之误,然已悔之无及矣。”[3](p5-7)尔后他一一列举了南方分散布置的战场失利情况,说失败使人得到教训,“因此而知人马、军械、辎重与夫人工、物力最不可散漫遍布,而用之必聚精蓄锐,只保护最紧要之数处,庶几可以固守”。

      其二,海防最积极的方案是用战舰封锁敌国海口。“凡与滨海之各国战争者,如能将本国所有之兵船径往守住敌国之各海口,而不容其船出入,则为防守本国海岸之上策”[3](p10),这是美国内战时北方实施的最为成功的战略经验。在战争期间,北方一开始就对南方海港河口进行严密军事封锁,试图断绝南方可能得到的军事物资援助。四年的成功封锁,造成南方战争物资和粮食的极度紧缺,南部联邦被迫停止抵抗。[4](p155)其次是自守。自守的方法有两种:一是“定而不动之防法”,主要利用陆地炮台、水中铁甲浮炮台和水雷等组成坚固堡垒,阻击敌船进入内河。二是所谓“挪移泛应之法”,即以水陆兵力机动作战,厚积兵力以防敌军登陆。“自守之法,莫妙于在紧要之海口作最坚固之铁甲浮炮台,其中须有火轮汽机能自行动,又于内地作火轮车铁路及电气通报径达各处海边,除有船厂、炮厂军需积聚之处须作保垒防守之外,可于内地各铁路相交之处屯扎重兵,如闻某处有警,瞬息之间,可以发兵驰救。或探知敌兵将至某处,可先拨兵前往,则比及敌至某处,我兵已可在彼迎之矣。盖有电报则通信迅速。”[3](卷1,p11)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