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世凯立宪活动的主观原因浅析

作 者:
夏兰 

作者简介:
夏兰 四川广播电视大学讲师,四川 成都 610072。

原文出处:
中华文化论坛

内容提要:

袁世凯是清末民初政坛上举足轻重的人物,他所从事过的主要活动,对清末民初的社会产生了重大影响。他既镇压过人民斗争,又帝制自为。因而,长期以来对袁世凯的研究,多侧重于辛亥革命后,他如何玩弄权术,绞杀共和,尊孔复辟,投靠列强等。近年来,学术界已开始逐渐注意袁世凯在辛亥革命前的一些活动,特别是清末新政时期的作为。然而,有关立宪运动中袁世凯的情况,仅有极少著述和论文提及。有鉴于此,本文拟就袁世凯在清末立宪运动中的活动和他参与立宪运动的主观原因,作一尝试性的探讨,力图较为客观地研究袁世凯在清末这一重要政治运动中所起的作用。


期刊代号:K3
分类名称:中国近代史
复印期号:2002 年 10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中图分类号〕K25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1039(2002)02-0069-05

      一、从观望到积极投入

      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上层要求清廷实行立宪政治的呼声,在1904年的日俄战争开始后,日趋活跃。日俄之战普遍地被视为立宪与专制的战争。此时,在清廷内部也开始出现了主张立宪的官员。1904年春,清廷驻外公使孙宝琦等人率先奏请“仿英德日本之制,定为立宪政体之国”[1]。1904年7月,资产阶级立宪派首脑人物为得到清廷的实力人物支持立宪,特函袁世凯。张謇希望袁世凯效法日本的伊藤、板垣诸人出来主持立宪。时袁世凯并未步孙宝琦等人的后尘,故复函张謇:“倘须缓以俟时,”[2]表现出观望的态度。

      随着日俄战争的结束,清廷内部持立宪之观点者也逐渐增多。袁世凯此时开始投入了立宪运动。1905年7月2日,袁世凯与张之洞、周馥联衔奏请清廷于12年后实行立宪政体,并请派大臣出洋考察外国政体。“因袁世凯等之奏请立宪”,清廷“遂宣谕允之”并“先派亲贵分赴各国考察政治”[3]。7月16日,载泽、端方、戴鸿慈等五大臣受诏准备出洋考察外国政体。1906年初,为给出洋考政大臣筹措考察经费,袁世凯表示愿“由关内外铁路余利项下拨银十万两”,以资出洋考政大臣考察外国政治。

      1906年7月,五大臣回国复命。袁世凯早已等候迎接。他们“归至天津,世凯劳以酒,曰:‘此行劳苦,将何以报命?’皆愕然莫会其意。世凯出疏稿示之,曰:‘我筹之久矣,此宜可用。’遂上之。”[4]在此可以看到,袁世凯在五大臣回国之前,就已在筹划立宪事宜,并为五大臣准备好了关于立宪的奏疏,后来五大臣的上奏的奏疏,多为袁世凯捉刀代庖之作。

      资产阶级立宪派所致力追求的君主立宪政体就是要“实行国会制度,建立责任政府”[5]。建立责任内阁又是立宪政体的关键之举。立宪派认为改良政治组织就是要开国会,建责任内阁。梁启超就明确指出:“改良政治组织者奈何,曰国会而已矣,责任内阁而已。”[6]认为“今日之恶果,皆政府艺之,改造政府则恶根拔,而恶果遂取次以消除矣”[7]。设国会,建内阁,将意味着现存政治结构的动摇。作为在野的资产阶级立宪派,提出这样的政治要求是必然的,它反映出资产阶级出于切身利益,需要谋得本阶级政治权益的思想。然而,作为一个在朝的封建大官僚,在其他大官僚还未提出这种主张的情况下,率先提出设国会、建责任内阁的主张,就不能不说是较为激进的举动。袁氏面奏西太后改官制,建内阁,之后又提出筹备开议院的主张,这使他在客观上成为了资产阶级立宪派在朝廷的代言人,立宪派所要求的东西,袁世凯能在朝廷内率先提出,这无疑对立宪运动起到了促进作用,有助于立宪主张在朝廷内部扩散,逐渐影响其它封建官僚,以逐渐扫除立宪的障碍。后来清廷成立的官制编制馆中的官制起草委员也都是袁之亲信,都在袁之授意下编定新官制。袁世凯率先提出改革官制,设立国会,组织责任内阁,在朝廷内产生了巨大反响,表现出他对立宪的积极态度。

      袁世凯在提出设责任内阁,准备建国会的同时,还重申了办理地方自治,以预备立宪的主张。1906年8月29日,天津知府凌福彭和金邦平在袁世凯的授意之下,开办了天津自治局。初等地方自治是立宪派的要求。张謇就强调:“立宪之基础,首在地方自治。”[8]自治局设立后,袁世凯命令道:“此次试办地方自治为从前未有之事,凡在官绅务必和衷共济,一秉大公,以为全省模范。”[9]并表示“期以三年一律告成”。袁世凯在天津的自治运动是卓有成效的。

      1906年清王朝改革中央官制,将刑部改为法部,专任司法;大理寺改为大理院,专掌审判。地方则由直隶先行试办。袁世凯则先择于天津府天津县试办。虽然天津试行司法改革,只具形式的变化,但是在几千年的专制史上,毕竟发生了一点新的变化,它表明资本主义的司法制度已开始了对封建专制司法制度的侵蚀。

      1906年9月1日,清王朝表示预备立宪。9月2日,又谕派载泽、世续、那桐、崇庆、袁世凯共同厘定新官制,并命端方、张之洞、周馥、岑春煊等派员来京随同参议,由奕勋、孙家鼐、瞿鸿机总习核定。9月6日,官制编制馆宣告成立。袁之亲信被委派为起草委员。

      清王朝在颁布预备立宪诏谕后,立宪派人一片欢呼。张謇欣然致函袁世凯,深表赞赏:“朝廷宣布立宪之诏,流闻海内,公之功烈,昭然为揭月而行。而十三日以前,与十三日以后,公之苦心毅力,如水之归壑,折而必东。下走独心喻之,亿万年宗社之福,四百兆人民之命,系公是赖。”[10]张謇的笔墨,可能有过誉之处,但是,毕竟反映了袁世凯在一定程度上,对清廷取预备立宪态度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东方杂志》也载文对袁世凯的作用予以了肯定[11]。

      1908年,张謇、郑孝胥等人组织的“预备立宪公会”,要求清廷公布立宪年限。袁世凯随之奏请清廷限年立宪,从速办理,表示支持“预备立宪公会”的要求。

      袁要求限期立宪的态度,与清王朝拖延立宪的态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清廷宣示预备立宪之初,就已明确表示宣布预备立宪。“不过明示宗旨为立宪之预备,至于实行之期,原可宽立年限。”[12]过数年后,待规模初具,再议立宪实行的日期。直到1908年在立宪派要求速开国会的呼声不断增高的压力下,清廷才勉强表示以九年为预备期。随着立宪请愿运动的继续发展,1909年清廷又表示在宣统五年(1913年)兑现。到了宣统三年(1911年),辛亥革命即将爆发前不久,清廷看到革命危机四伏,才迫不得已宣布设立内阁,以示立宪。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