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到次年2月清帝宣布退位,辛亥革命前后不到4个月就取得了推翻封建王朝、建立民主共和的伟大胜利,其时间之速,可以说是史无前例的。辛亥革命迅速取得胜利的原因很多,但有一点往往为研究者所忽略,那就是当时的信息传递手段,电报电话的使用,以及报刊杂志等新闻媒体对信息的迅速快捷的传播扩散,为革命成功提供了极大的便利。革命者正是充分利用了这些电讯以及报刊等新闻媒体手段,传递信息,宣传和发动革命,最终取得反封建斗争胜利的。因此,从这一视角来研究辛亥革命,别具新的特殊意义。 一、近代中国电讯业创设的简要回顾 十九世纪中叶,以电报为形式的通讯业在西方欧美各国逐步建立起来。电报的使用,缩短了世界各地区之间信息传统的时间,以前需要一年甚至数年或更长时间才能获得的信息可以在几天、几小时或更短的时间内就可以得到。电报作为军事通讯技术,还被广泛运用于航海船队和军舰上,为西方向东方进行殖民扩张提供了便利。“泰西各国越重洋数万里来到中土,……至于调遣兵将,处分军事,虽悬隔山海,而了如指掌,则尤以电报为之枢也”。(注: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洋务运动》(六),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年重印本,第353页。) 1872年(清同治十年),丹麦大北电报公司率先开设了由香港经厦门至上海的海线电报。一通南洋诸国,以达欧洲,名曰南线;一通海参威,经俄国以达欧洲,名曰北线。(注: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洋务运动》(六),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年重印本,第446页。)稍后英国大东公司也开设了由福州至上海的海线电报。这些电报线的架设,便利了西方各国在华商业、军事、外交活动。 在西方各国普遍使用电报(电话),并将电报线架设到中国来之前,中国社会传递信息的方法,民间为民信局,官方则为驿递。民信局在清代通常是由一家汇划庄(钱庄)或商号设立。民信局的业务,在河流多的南方主要靠定期的航船,每十日、半月、二十日、一月不等为一班,所以往往又称班船、航班。在北方和西南山区,主要通过定期的马帮、驼队进行,时间根据路途的远近而定。一般地说,这种传递信物的方法对于民间,尤其是商家,多有不便。驿站在中国历史悠久,远在三千多年前的周代,其文书中就曾提到过。清代驿政由兵部负责,皇帝的谕旨和疆臣的奏件往往以(日行)800里、600里“飞递”,一般以400里“驰递”。为了保证驿政正常进行,当时京师与各省之间修有官道,根据路途远近,分别设立若干个驿站。另在各省城驻有一名军官(提塘),负责管理境内驿政事宜。纵观鸦片战争前后中国的信息传递,无论是民间的民信局,还是官办的驿政,同当时西方欧美各国相比,都十分落后。它严重制约了中国的社会政治、军事和经济活动。这里不妨举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期间清朝驿政例子作一说明。 1838年(道光十八年),林则徐奉道光帝之命前往广东查禁鸦片。次年4月12日(道光十九年二月二十九日),他与邓廷桢联衔会奏《夷人趸船尽数呈缴烟土》一折。该折由驿站以400里驰递,直到是年5月24日(四月十二日)军机大臣才奉到谕批,中间相隔了整整43天。扣除奏折到京进呈道光帝批示这段时间,该折从广州传到北京,路上所花时间至少有近一个月。(注: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第一次鸦片战争》(一),第100页。)将道光帝对这道奏折的谕批从北京再“驿驰”到广州,送到林、邓之手,再快至少也得20多天。这样一道奏折前后就花费近六七十天时间。在君主专制时代,臣僚遵旨行事。大臣们在接到寄谕之前是绝对不能擅自行动的,唯一的办法就是耐心等待。在等待期间,事件无时无刻不在发生变化,一是大臣们只好再行缮呈新折,呈递皇帝“指示机宜”,结果是一折批复尚未到手,又呈新的奏折。如此辗转往复,结果造成政情、军情一误再误。若遇到皇帝的寄谕不是专寄某一大臣,而是多个大臣的话,收到寄谕的大臣还得“恭录”数份,派人送到其他有关大臣手里,这样时间还要耽搁。文报信息传递方法的落后,是造成鸦片战争失败的诸多原因之一。 再以咸丰年间太平天国起义为例,清政府文稿的呈送、信息的传递也同样严重滞后。1853年1月28日(咸丰二年十二月二十日),太平军攻占武昌,广西提督向荣由驿站600里驰奏,飞报咸丰帝。这道奏折在路上足足走了8天,直到2月5日才送到咸丰帝手里。咸丰帝谕批后,再由兵部以600里加急,“火票”驿递,但向荣接到这个寄谕已是人在南京郊外,此时已是次年2月13日(正月初六日),时间已过去半个多月。(注: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太平天国》(七),第20页。)军情瞬息万变,咸丰帝和他的军机大臣们纵有再大的本领也难以作出准确的决策。就在向荣收到咸丰帝寄谕前后,太平军又浩浩荡荡,蔽江而下,向长江下游进发了。这时的所谓寄谕事实上成了例行公文,对战事根本起不到指导作用。太平天国起义时间之所以绵延十多年之久,起义地区之所以波及十余省区,清军之所以在战场上屡遭失败,从清政府方面检讨,与军报信息传递的迟缓,导致最高层决策与实际军情严重脱节的情况是分不开的。 直接促成中国当局认识到创设电报的重要与1874年日本出兵侵略台湾事件有关。事件发生的当时,中国船械未备,与台湾信息不通,最后被迫与日本立约,以赔款了结。这种由立约所带来的民族耻辱直接导致了光绪初年统治集团内部有关海防的大讨论。讨论中,上自王公大臣,下至一班疆臣大吏都一致认定创设电报对国防的重要。福建巡抚丁日昌指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