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大历史事件,曾对中、日两国都产生了至为深远的影响。不可否认,近些年来国内外史学界在甲午战争史的研究上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并在许多问题上能够达成共识,但涉及到一些敏感问题尚有争议存在,研究尚有待于进一步深入。继《甲午战争史》、《甲午战争国际关系史》、《晚清海军兴衰史》等专著之后,戚其章先生近著《国际法视角下的甲午战争》(人民出版社2001年9月版)转换研究视角,另辟蹊径,从国际法角度切入,将甲午战争这一历史事件置于法理天平上予以全新的衡量和再审视,力求还历史本初之原貌,不失为积极而有益的探索,读来令人耳目为之一新。 甲午战争涉及到多方面的国际法问题。自甲午战争后至今,在日本国内曾两度掀起甲午战争国际法问题研究“热”。“这两次‘研究热’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都是宣扬‘侵略史观’,用国际法的术语做概念游戏,甚至歪曲历史事实乃至伪造历史,为过去日本军国主义发动甲午侵华战争寻找法理上的依据。”该书页9-10。有鉴于此,著者抛开涉及甲午战争之一般性战争史实的论述,以详尽的史实为基础,从国际法角度入手,全面剖析考察了甲午战争中围绕着国际法中、日各方是如何理解和具体运作的。特别是在关于钓鱼岛主权争端、旅顺大屠杀以及“陆奥外交”的性质等所谓“热点”问题上,力求藉可靠的历史事实予以法理上的公正评判。 近代国际法传入中国,始于鸦片战争。遗憾的是,当时清王朝并未予以重视,自然缺乏对国际法的深刻领悟。这是因为,长期以来中国一直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对外交涉,传统的“华夷”观念始终在士人心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并尚未在对外交往中失灵。直至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随着总理衙门的设立以及晚清处理对外交涉的日益增多,“华夷”观念才被迫改变,在对外交涉无“法”可循的情况下,士大夫对国际法的认识才逐步有所深入。但与此同时,却也增加了对国际法的依赖性。因而,在实力不济的前提下,国际法在甲午战争中成为其救命稻草也就不足为怪了。在战争中,中国过分依赖国际公法,处处受制于国际公法,处处陷于被动,从而在军事、处交等方面全面溃败。与此相反,日本国内对国际法的重视远比中国早,认识也要深刻得多。甲午战争前,在日本国内对万国公法有两种理解:一种是把万国公法看作万国都应当共同遵守的原则,可以作为小国对抗西方国家强权政治的武器;一种是把万国公法视为强国侵夺弱国的工具(页5)。正是基于此认识,在围绕甲午战争的一系列事件中,日本均明修栈道,暗渡陈仓,处处耍国际公法的伎俩,玩弄清廷于股掌之间,大行其对外扩张之实。 日本历史上就一直存在着强烈要求对外实行侵略扩张的传统。追根溯源,日本最早倡导海外扩张论的鼻祖是日本文禄、庆长之际的丰臣秀吉,继之则有江户时代的熊泽蕃山、山鹿素行和木居宣长,乃至本利多明、佐藤信渊等。著者认为,在日本曾出现的所谓“征韩论”之争,并非是势不两立的角逐,“不过是‘征韩论’者内部的急征派和缓征派之争而己”(页29),其本质是宣扬日本必须进行海外扩张。“日本发动大规模的甲午侵华战争,决不能归结为偶然性的原因。这次战争之所以发生,是经过日本侵略者长期精心策划,完全是蓄谋已久的。”(页166) 海内外学者,特别是日本国内部分学者对“陆奥外交”顶礼膜拜,奉为日本外交史上之楷模。一种观点认为它绝对是和平主义的外交,宗旨是维护和平;另一种观念认为它是“帝国主义外交艺术”,并予以一再称道。著者认为,上述两种观点似乎截然相反,实则殊途而同归。前者是为掩饰“陆奥外交”的强权政治和侵略的本质,后者则是企图重温“大东亚共荣圈”的旧梦。(前言,页9-10)日本著名学者中?明也认为,对“陆奥外交”的肯定评价是有悖历史事实的,是不愿从历史上接受任何人教训的人的主张。进而,著者以丰富的史料和深刻的剖析揭露了甲午战争中“陆奥外交”的狡狯手段及其侵略本质,再现出客观的历史事实。从而得出结论:“‘陆奥外交’决不是什么和平性质的外交,恰恰相反,它是预谋战争的侵略外交和强权外交。”(页248)这一结论的得出是令人信服的。 围绕甲午开战的具体时间,在国内外学者间一直存在着不同的认识。因为这直接牵涉到谁将承担发起战争的责任问题。著者认为,7月23日清晨汉城日军攻占朝鲜王宫和7月25日日本海军在丰岛海上袭击中国军舰济远号两说既符合历史事实,又在法理上确有根据,前者以日本学者中?明为代表,后者以清廷宣战谕旨为代表。无论从哪个方面来看,日本都应当承担甲午开战的责任问题。战争爆发后,日军违反战争法规,为所欲为,肆行无忌。著者援引大量的原始资料,揭露了日军完全置国际法于不顾,在中国令人发指的血腥暴行和疯狂掠夺如在旅顺的疯狂屠杀等。日本政府和舆论界一起为其屠杀和掠夺极力予以辩解,以掩饰暴行和回避相应责任。日本践踏国际公法,肆行侵略,理应承担战争的全部责任。 钓鱼岛的主权争端与甲午战争密切相关,成为中日两国的历史遗留问题。日本对钓鱼岛觊觎良久,乘甲午战胜之机才将其据为己有。著者在掌握充足的第一手资料基础上,全面考察了钓鱼岛的主权归属以及日本是如何通过欺骗、强占等手段窃取钓鱼岛的过程。认为,“大量的文献资料都证明,钓鱼岛是中国最早发现和命名的。……谁也无法否认,钓鱼岛列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因而,从法理上看,日本窃取钓鱼岛是对中国领土主权的侵犯,违反国际公法。”(页394)钓鱼岛理应回到中国的怀抱。这是历名的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