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晚清时期的方志学

作 者:

作者简介:
许卫平(1949-),男,江苏扬州人,扬州大学师范学院院长,副教授,主要从事方志学与地方史研究。 扬州大学 师范学院,江苏 扬州 225002

原文出处:
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内容提要:

晚清时期是中国社会激烈转折变动的时期,也是中国方志学由乾嘉之际初创至民国时期系统的方志学体系形成的过渡时期。晚清时期方志编修出现了一些超越前轨的现象,修志观念、志书的内容类目发生变化,科学性有所增强;方志理论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深化了某些方面的研究,并加强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晚清时期方志学的发展及其在中国方志学发展史上的地位和作用应予认识与肯定。


期刊代号:K3
分类名称:中国近代史
复印期号:2002 年 07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K29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7030(2002)01-0082-05

      晚清时期,中国社会处于向近代历史阶段转折和过渡之中。从道光二十年(1840)鸦片战争爆发至宣统三年(1911)清终朝的70年中,中国的社会形态在转变,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各方面也在转变。那么,处在这一特定历史阶段的方志学发展状况如何呢?对此,学界尚缺乏专门的比较全面的系统的研究总结。深入研究晚清时期的方志学,不仅可以正确了解晚清时期方志学在中国方志学发展史上的地位和作用,而且能够加深认识民国时期方志学取得较大发展的社会基础与历史条件,从而比较全面地了解中国方志学的发展历史,并从中探索和总结我国方志学的发展规律,促进当代方志学的建设。本文于此略作探论,以期促进这方面的研究。

      一、晚清时期方志编修的发展

      晚清时期,方志编修在经历了初期的衰落之后,逐渐兴盛起来,并形成清代历史上第三次修志高潮,出现了里镇志盛行、乡土志兴起等超越前轨的现象,志书开始产生变化,方志的编修获得进一步发展。

      1.同、光、宣修志高潮的出现

      清嘉庆朝中期以后,志书编修逐渐衰落,至道光前期始有回升。然道光二十年(1840)以后又急剧减少。以道光年间全国编修志书最多的江西省为例,其间留存下来的志书共75部,而道光二十年之后编修的只有9部,占12%。其他各地的情况亦与之相似。咸丰朝受诸多内忧外患的波及,志书编修更是锐减,留存至今的志书仅有86种。其分布区域亦很局限。道、咸之际可谓清代志书编修的中落沉寂时期。

      进入同治朝后,由于民众斗争的矛锋主要指向外侮,清统治者得以从内外交困中松脱出来。同时,清廷为标榜“中兴”,复倡文化之业,方志的编修再度兴起,各地倡行修志。今江西省留存同治朝的方志有86种,与全国留存咸丰朝的志书数相等。咸丰间未见志书编修的湖南省,留存同治间志书有49种。同治一朝近11年,所编修志书留存至今达357种。

      光绪十年(1884),清廷成立《会典》馆,征集天下志书,十五年又因编修《会典》而谕令各地修志,志书编修渐呈热潮。光绪末年,清政府学部下令各地编修乡土志,形成清代又一次方志编修高潮,清代历朝中惟有光绪时期全国所有的省区都编修了地方志,光绪朝留存的志书凡733种。这种盛况一直持续到清末仍方兴未艾,宣统一朝短短3年,留存下来的志书尚有74种。

      同治、光绪、宣统三朝凡50年,其间编修的志书留存至今的有1164种,尚不包括里镇志、乡土志等在内。里镇志以咸丰以后为多,而乡土志从光绪后期方涌现,据统计,留存至今的乡土志有529种,如算入这些,同、光、宣志书的总数要增加得多,大大超过康熙朝、乾隆朝这两次修志高潮中编修成的志书数。

      2.里镇志的盛行

      晚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促使大批市镇勃兴。苏州、松江、嘉兴、湖州四府,在明代嘉靖、万历年间有市镇166个,而至清光绪、宣统年间猛增至640个。在东南沿海江、浙等商品经济发达之区,巨镇林立,分布密集,为里镇志的编纂提供了基础与条件。时人并认识到,乡镇志同样是经世治理之所需,教化鉴借之所资,如李前沣在光绪《忠义乡志》序中就论道:“斯志之修,吾不知于古之言治者何如,而纪纲秩如,典礼毕具,使一乡之众知所则效,则亦世教人心之所系也,又岂独备邑志之甄采也哉!”编纂里镇志为世人所热衷,故而盛行。据统计,道光间编修的里镇志留存43种,咸丰间虽有减少,但同治、光绪、宣统几朝高潮又起,留存76种,其分布区域范围明显扩大,卷帙篇幅亦胜于此前,如咸丰《浔镇志》40卷,光绪《菱湖镇志》44卷。一些内容记述详实深入,远胜府、州、县志的相关记载。

      3.乡土志的兴起

      晚清之际,中国社会灾难深重,光绪二十年(1894)中日甲午战争后,外国列强更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加深,一些志士仁人进行救国图存活动。他们提出编辑乡土教材,用于新式学堂的人才教育,“其宗旨以教人爱国为第一要义。欲使其爱国,必令自爱其乡始;欲使其爱乡,必令自知其乡之历史、地理、山川、人物。而后学问逐渐扩充,以启其知识技能,此乡土志之由作也。”(光绪三十三年《泰安乡土志·序》)光绪三十一年(1905)清政府学部将撰写成的《乡土志例目》颁行各地,明令:“各府、厅、州、县择士绅博学能文者,按例考查,依目采录。自奉文之日始,限一年成书,由各地方官径将清册邮寄京师书局。”(光绪三十二年《束鹿乡土志·卷端》附载军机处存记)此后,全国兴起了乡土志编辑热潮。光绪之后,乡土志的编写宗旨又有了新的内容,如宣统间裴晃在编辑《奉贤乡土地理》时强调,该书是为了使儿童读后“激发其竞争之思想”,鼓励儿童自强。由于编辑乡土志迎合当时社会民众爱国图强的思想潮流,各界人士积极支持,地方官吏亦不敢渎职,一时乡土志大批涌现。据《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统计,留存至今的乡土志中,在光绪三十一年(1905)至宣统三年(1911)的六七年时间中编成的约有450种,平均每年成书六七十种。清代各省中,除今天的极个别省区外,都编辑了乡土志。

      乡土志在编修宗旨上突破了长时期以来传统思想的桎梏,在客观上起着开启民心、唤醒民族意识的作用。由于其记述深入到社会行政组织的最基层,它可使人们对中国社会了解得更深入、更细致,加之它较多地反映了各地自然地理、物产经济等方面的情况,有改于传统地方志中重人文、轻经济等方面的偏向,有补于传统志书的不足,它的出现是地方志发展中的一个进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