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科学社团发展研究

——以中国科学社为中心

作 者:
张剑 

作者简介:
张剑(1969-),四川宣汉人,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华东师范大学博士生。 上海社会科学院 历史研究所,上海 200233

原文出处:
安徽史学

内容提要:

中国科学社作为民国时期最为重要的综合性科学社团,对各专门学会的创立与发展有指导与示范作用,但没有成为联合全国各专门学会的统一组织,没有担负起“指导、联络与奖励”中国科学发展的学术评议功能。这一角色转换没有完成,与民国各重要学术团体之间存在“门户”之见、中国科学社自身由于历史原因形成的组织系统、国民政府国家科学发展体系的形成等因素有关。这样,作为制衡政府强力的民间科学社团力量在民国时期并没有形成统一的合力,极大地影响了民国科学的发展。


期刊代号:K3
分类名称:中国近代史
复印期号:2002 年 07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K25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05X(2002)02-0056-08

      近代科学的发展得益于社团组织的推进甚大。中国科学社(The Scie-nce Society of China)是1914年6月由留学美国康乃尔大学的胡明复、赵元任、周仁、秉志、任鸿隽、杨铨等人倡议创建的综合性科学社团,1918年迁回国内,1960年在上海解散,历经北洋政府、南京国民政府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三个历史时期,团聚了一大批知识分子特别是科学工作者,促成和亲历了近代中国科学的发生发展,在近代中国科学发展史上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作为中国科学社团的母体,中国科学社虽对各专门学会的创立与发展有着指导和示范作用,但从其诞生之日起就面临着专门社团的挑战。随着中国科学的发展,中国科学社曾试图向中国科学团体联合会或中国科学促进会的角度转换,但没有成功。中国科学社的历史在相当程度上是整个近代中国科学社团的缩影。下面以中国科学社为中心,分析民国时期科学社团的发展历程及其存在的问题,讨论造成这一状况的原因,并探讨这一发展线索对中国近代科学发展的影响。

      一、中国科学社分股委员会的变迁与消亡

      中国科学社成立伊始,就专门设立了分股委员会,将社员按分科分股以促进各门科学的发展。1915年10月25日中国科学社公布的章程中,专章规定“分股委员会”:“本社社员得依其所学之科目分为若干股,以便专门研究并收切磋之益。”其职权除议定分股章程、管理设立分股事宜等外,最重要的是征集年会论文(注:《中国科学社总章》,《科学》第2卷第1期,第130页。)。12月4日,董事会议决孙昌克主持分股委员会。到次年1月,除电机股外,各股长大都选出,分股委员会宣布正式组成:物理算学股(哲学气象学附)饶育泰、化学股(化学工程附)任鸿隽、机械工程股(铁道工程及造船附)杨铨、土木工程股郑华、农林股邹秉文、生物股钱崇澍、普通股黄汉樑,俨然成为囊括数学会、物理学会、化学会、农林学会、生物学会等的专门学会联合会(注:《科学》第2卷第5期,第592-593页。)。

      1916年5月通过《分股委员会章程》,职志为“讨论学术,厘定名词,审查译著”;每年9月选举分股长及委员长,任期一年,连选连任;事务为“关于科学各种问题,经中国科学社各种机关之委托或社员之提议,认为有讨论价值者,……得依其性质分股或并股讨论之”,并负责厘定名词、审查译著部的翻译书籍等,将此前设立的书籍译著部、图书部事务揽入(注:《科学》第2卷第9期,第1068-1071页。)。不久,饶育泰因病辞职,各分股长回国者亦多,委员会无形中停顿(注:中国科学社第二次年会《分股委员会报告》,《科学》第4卷第1期,第84-86页。)。1916年10-11月重组,次年夏增加医药、生计两股,并分化学为化学、化学工程,共成12股,完整的分股委员会得以成立:委员长陈藩、普通郑宗海、生计王毓祥、物算竺可桢、机械工程杨铨、电机工程欧阳祖绶、土木工程郑华、化学邱崇彦、化学工程侯德榜、矿冶孙昌克、生物钟心煊、医药吴旭丹、农林钱天鹤。

      中国科学社成立不久,留美学界兴起建立专门学会的热潮,这对分股委员会的发展是一个巨大的挑战。1917年第二次年会前,中国科学社召开特别职员会议,对这一问题进行了讨论。任鸿隽认为“为学界大局计,非有专门学会,各专门学术未必能自由发达。本社对于此种建设,当表赞成之意与扶助之义。唯此时国内专门人才尚少,合为一会尚难于有为,分之则两败俱伤,故本此当取联合主义”。胡明复认为日后社务扩张,各分股可以发展成为专门分会,没有设立专门学会的必要。陈藩虽已回国,但有报告宣读,他也认为我国科学人才尚少,不宜组建专门学会,各分股未来可以发展成为专门学会,分股长就是专门学会会长,这样中国科学社就成为各专门学会联合会。并指出分股委员会“实为本社未来命运之重要关键”。

      年会选举产生了新的分股委员会,委员长为孙昌克。1918年2月他发出通告,提出两件议案,一是分股长的选举事务归司选委员会管理,二是分股长及委员长任期改为两年。面临留美学界组织专门学会的热潮,他要求各分股努力工作,迎接挑战,认为其他人“另立山头”的原因很可能是中国科学社分股委员会没有担负起应有的责任,因此要求各分股积极行动起来,使中国科学社分股委员会有其存在的理由。

      应当如何理解中国科学社与当时专门学会的关系呢?从西方近代科学发展史看,早期的学会都是些综合社团如英国皇家学会,因为那时还无学科分类,后来各专门学会的建立是各门科学发展的自然结果。留美学界兴起专门学会创建热潮时,各门科学已经独立发展,一个国家科学的发展表现为各专门科学的发展,组织专门学会促进科学发展是“不二法门”。作为后发展国家的中国,从逻辑上讲,没有重复西方近代科学发展历史的必要。但是,西方无论是综合性学会还是专门学会的创建,都是科学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是科学发展的自然结果。特别是专门学会的创建需要专门人才的聚集与专门科研成就。

      当时国内除地学(包括地质学与地理学)和铁路工程、矿冶工程等方面有一定的人才聚集,因而有中国地学会、中华工程师学会等组织外,其他学科无论是人才、研究机构还是科研成果都很难说有成立专门学会的条件。此时留学生们向先进国家学习,建立专门学会以促进各专门学科的发展,是否符合科学发展的规律,是否有利于中国科学的发展?要简单回答这一问题是十分困难的。任鸿隽、胡明复等人的分析合情合理、很有见地;当时各专门学会成立的实际结果也说明了成立专门学会时机还不成熟。中国科学社领导层已经认识到专门学会对各门科学发展的重要作用,但当时中国各门科学人才奇缺,“合之尚难有为,分之将同乌有”。何况,作为一个国家还必须有象中国科学社这样的综合性社团,不仅从事科学宣传与传播,还要从整体上把握与协调整个国家科学的发展。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