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议孙中山的民生史观

作 者:

作者简介:
刘学照 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导,上海 200062

原文出处:
学术研究

内容提要:

“民生”是一个以社会经济为本义的词语,其基本内核是经济的、物质性的。但在外延上又有较大的包容性。民生史观的重要特点是借“民生”这个通俗常用的旧词论述社会经济问题,言近旨远,较少书斋味。民生史观是民生主义纲领的哲学基础,民生主义是民生史观的政策性、工具性、功能性的层面。时至今日,重议民生史观,固应看到它与“马克思之法”的根本差异,更应切实地辨析其与“马克思之意”的同一性,凸显其在现代中国社会变革中的重要意义。


期刊代号:K3
分类名称:中国近代史
复印期号:2002 年 06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中图分类号〕K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7326(2002)01-0091-08

      对孙中山的民生史观,历来有许多评议。大体上说来,先前的论者较多地从认定其“相类”或“近于甚至等于”唯物论方面给予评价。(注:参见曾纪宪《中山先生的民生主义》,新党编《中山先生思想概要》,爱知社1926年出版,第33页;叶青《三民主义底哲学基础》,时代思潮社1942年出版,第59页。)后来则长期传衍一种意见,即主要是从民生史观“实质上是二元论或唯心论”(注: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55年出版,第681页。)上去立论,并逐步形成一种“一些合理因素和唯物主义成分+历史唯心主义本质”的总体评价模式。(注:参见萧万源《孙中山哲学思想》,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出版,第182-191页;冯契主编《中国近代哲学史》上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出版,第518-522页。)时至今日,重新审视孙中山的民生史观,似宜走出以往的一般纯哲理性的争议,而更多地重视和注力于对其真实本义和现实意义的研究。本文谨就此谈一些意见,祈识者不吝赐正。

      一、“民生”是一个“社会经济”性质的词语

      识者对民生史观之所以有唯心论或类、近唯物论等种种议论,除各自所依据的理论规范和评价模式有别所致外,也由于往往是从一种单一的视角去衡定“民生”一语的内涵,未能把握孙中山对民生和民生史观的表述具有一种庞杂性的特点。

      要正确把握“民生”一词的含义,应首先了解孙中山正式提出民生主义和形成民生史观的历史过程。孙中山作为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他一生都十分关切民生问题。早在1896年伦敦蒙难后考察欧美社会现状时,他洞察欧美资本主义制度下的极端贫富不均,社会革命思想由此发萌。1903年他提出“平均地权”的社会革命纲领,1905年将其正式规定于同盟会章程中。同年11月,在讨论撰著《民报》发刊词时,为将平日所提倡之革命“以一民字贯之”,鉴于民族革命、政治革命已定名为“民族”、“民权”,经过商议,“遂以社会革命定名民生”,(注:郝盛潮主编《孙中山集外集补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出版,第32页。)贯彻“三大主义皆基本于民”的精神。(注:孙中山《〈民报〉发刊词》,《孙中山选集》,人民出版社1981年出版,第75、75、76页。)于是,“民生主义”一语首先在《民报》发刊词中出现。

      民生主义是孙中山民主革命思想中最富特色、最具创意的部分,他历来为之宣传和解说也特别多。孙中山认为,按近代“欧美进化”的历史来看,随着18、19世纪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潮流先后兴起,“经济问题继政治问题之后,则民生主义跃跃然动,20世纪不得不为民生主义擅扬之时代”。他主张革命党人应以前瞻性的眼光,“睹其祸害于未萌,诚可举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注:孙中山《〈民报〉发刊词》,《孙中山选集》,人民出版社1981年出版,第75、75、76页。)1912年民国建立之初,孙中山在各地演说中一再作实行民生主义的鼓吹,强调“统一以后,则重心又移在社会问题”。(注:孙中山《在湖北军政界代表会的演说》,《孙中山全集》第2卷,中华书局1982年出版,第335页。)同年10月,他《在上海中国社会党的演说》中说:“人类之在社会,有疾苦幸福之不同,生计实为其主动力。……生计完备,始可以存,生计断绝,终归于淘汰。社会主义既欲谋人类之幸福,当先谋人类生存,既欲谋人类之生存,当研究社会之经济。故社会主义者,亦人类之经济主义也。”(注:《孙中山全集》第2卷,第510页。)显然,孙中山所说的“生计”是属于“社会之经济”范畴的一个术语。他所表达的“生计”关系人类“生活”、“生存”,实为“人类之社会”的“主动力”的思想,是他日后民生史观的萌芽。

      1924年,孙中山在《民生主义》的演讲中正式提出以“民生”为社会历史发展原因和动力的理论,并成为他社会历史观的核心。民生是什么?对这一词语的本义和本质属性如何理解,确是评定孙中山民生史观的一个前提性问题。孙中山在演讲中开宗明义地说:“‘民生’两个字是中国向来用惯的一个名词。我们常说什么‘国计民生’……多是信口而出,不求甚解”,“但是今日科学大发明,在科学范围内拿这个名词来用于社会经济上,就觉得意义无穷了。我们今天就拿这个名词来下一个定义,可说民生就是人民的生活——社会的生存、国民的生计、群众的生命便是”。(注:孙中山《三民主义·民生主义》,《孙中山选集》,第802、802、805、828、819、825、835、842、846、841、826、812、813、814、816、819、819、827、812、861、841、807、811、842、812、861、837、843页。)显然,孙中山对“民生”一词的释义是很清楚的,他是将旧词新用,在“科学范围内”“用于社会经济上”。因此,他所说的“民生”及其具体解释全当属于“社会经济”的范畴。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