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移民与近代东北地区的水田技术

作 者:

作者简介:
衣保中,男,1962年生,现为南京农业大学中国农业遗产研究室在职博士生。

原文出处:
中国农史

内容提要:

清末以来,朝鲜移民大批迁入东北地区,他们在东北各地试种水稻,促进了东北地区的水田开发。朝鲜移民在气候比较寒冷的东北地区积极探索实用的水田技术,在兴修水利工程、引进和使用优良水稻品种、改良寒地水稻种植技术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进步,在东北地区形成了以因地制宜引水灌溉,引进和推广国外早熟耐寒品种,早育早播延长水稻的大田生长期为主要特征的北方寒地水稻种植技术。


期刊代号:K3
分类名称:中国近代史
复印期号:2002 年 06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一、朝鲜移民的迁入与东北地区的水田开发

      清朝末年,东北地区面临沙俄和日本两个新兴帝国主义国家的侵略,出现了严重的边疆危机,边疆开放和开发日益紧迫。于是,清政府在“安置流民”、“开荒济用”、“以利饷源”、“移民实边”等各种名目下,逐渐放弃了对东北的封禁政策。在清政府弛禁的同时,朝鲜方面因发生重大自然灾害,大批灾民流入中国东北,迁入鸭绿江和图们江对岸的中国东部边疆地区。

      在鸭绿江对岸,早在1845年,就有十几名朝鲜人潜入临江县。进入19世纪60-70年代,由于朝鲜北部连年灾歉,大量灾民涌入奉天东边封禁区。1872年,朝鲜人崔宗范等对鸭绿江北岸一带进行40多天的调查,发现1860年以来从朝鲜迁入的朝鲜移民,上自朝鲜三水郡仁遮对岸,下至朝鲜厚昌对岸之清金洞四百里之间有朝鲜流民18个部落,193户,1673人;上自清金洞下至三道沟(板乃洞)往返路之间150里之处有朝鲜流民277户,1466人。1870年前后,朝鲜饥民流入辑安(今吉林省集安市)一带已达千余户,临江、辑安和浑江两岸山间朝鲜贫民星罗棋布,遍布其间。1891年,朝鲜国王向平安监司闵丙奭问及边情时,闵丙奭回答说:“本道江边九邑,接壤彼界。我民之越去者,不下十余万”(注:崔宗范:《江北日记》,1872年版。)。平安道的朝鲜流民,大多定居于邻近鸭绿江北岸地区。1897年,该区仅二十八个“面”中所聚居的朝鲜流民即已达8700余户,37000余人。1903年,奉天当局将鸭绿江北岸东边道的朝鲜流民村落改编为乡、甲,实行乡约制,对于他们的人居给予承认,并进行有效的行政管理。

      图们江北岸也是朝鲜流民较集中的地区。早在清政府弛禁之前,就已有朝鲜灾民越江私垦。19世纪60年代,咸镜北道连年发生自然灾害,大批灾民越江谋生。1869年、1870年朝鲜会宁府使恳请清朝救济灾民,允许饥民迁入图们江北岸。1870年10月,朝鲜庆兴郡阿吾地的一个村19户农民一夜之间集体迁入今珲春市敬信乡境内。1873年,部分朝鲜流民从珲春凉水泉子转迁到汪清县小百草沟落户。1877年春,龙井出现最早的朝鲜人村落。1880年延边地区全面开放后,朝鲜人的迁入因公开化、合法化而数量大增。光绪初年敦化县开禁之时,即有一批朝鲜流民冒禁进入茂山对岸的外六道沟等处私垦官荒。1881年珲春开办招垦后,更多的朝鲜移民越江垦种,“朝鲜茂山府对岸迤东之光霁峪、六道沟、十八崴子等地方韩民越垦约有数千,地约数万垧”(注:《延吉边务报告》第4章。1垧=0.9216公顷,以下同。)。1885年,清政府遂设越垦局,“划图们江北沿岸为韩民专垦之区”,被称为“越垦区”。从1890年3月到1891年7月,清政府全面清查了越垦区的户口和土地,查有朝鲜移民4300余户,丈出熟地1.5万余垧。1894年又改越垦局为抚垦局,越垦区内垦熟地亩一律给照升科,并将垦民“立社编甲”,在图们江沿岸分别设立了宁远、绥远、安远、镇远等四个堡,下属39社124甲(注:《谕折汇存》,光绪21年正月3日。)。光绪末年,以上四堡朝鲜移民已达5990户,已垦耕地25501垧5亩。到1906年,仅延吉、和龙一带的朝鲜移民就已猛增到14650户,72470人。到1910年,延边地区的朝鲜移民总数已达109500人(注:《最近间岛事情》,121页。)。在与延边毗邻的吉林地区,朝鲜移民大致从两条路线迁入。一条是从南向北,即越过鸭绿江的朝鲜移民经由凤城、宽甸、桓仁、浑江、通化、桦甸、磐石、永吉诸县。另一条是从东向西,即越过图们江的朝鲜移民经由延吉、铜佛寺、明月沟、敦化,迁入吉林地区的额穆、蛟河、永吉等县。早在1895年,从抚松县进入,江县的朝鲜流民已达100名左右。1899年,有来自平安北道的移民进入该县高丽沟子及头道沟,还有来自咸镜北道的移民进入该县的二道溜河及三道溜河一带。1900年,磐石县也出现了朝鲜移民。永吉县早在1903年就已有朝鲜移民耕种水田。1905年又有朝鲜移民迁入该县五里河地方(注:《吉林朝鲜族》,吉林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55-109页。)。1904年,又有京畿道、黄海道的朝鲜人来到永吉(注:《在满朝鲜人概况》,第43-61页。)。进入吉林地区的朝鲜移民,有一部分又进而向西迁入长春地区的德惠县等地。

      东北北部地区(又称“北满”,主要指今黑龙江省地方)的朝鲜移民,主要经由三条路线迁入:一条路线是越过图们江进入延珲地区,再向北沿瑚布图河、大绥芬河、大肚川河迁入东宁、宁安、海林等县。第二条路线是越过鸭绿江进入东边道地区,然后经由通化、吉林地区,进入今黑龙江省的五常、阿城、哈尔滨等地。第三条路线是移居俄国远东地区的朝鲜人,因受中国放荒招垦和建路开矿等项政策的影响,越过中俄边界,进入东北北部及东部的边疆地区。在中东铁路建成后,更有大批俄境朝鲜移民经由中东路散布于东北北部各地。1910年8月“韩日合并”后,又有大批因反抗日本殖民统治而遭受迫害的朝鲜反日人士和农民经过延边等地迁入宁安、海林、宝清、饶河等地(注:徐基述,徐明勋:《黑龙江朝鲜民族》,黑龙江朝鲜民族出版社,1988年版,第32页。)。据1912年8月份吉林垦植分会对中俄东部边境地区的调查,在人烟稀少的虎林县乌苏里江沿岸地方,竟也有已经生息几年甚至三十几年的朝鲜移民。到19世纪20年代末,朝鲜移民已流布东北各地,人口总数已经超过60万人,成为东北地区土地开发的一只重要力量。

      朝鲜移民具有善于耕种水田的传统,他们移入东北后,不仅开发大片水田,而且凭借他们在半岛的水田耕作经验,大胆地在一些稍具水利条件的地方,尤其是在一些汉族农民放弃的草甸地、苇塘地和涝洼地上开发出片片稻田。

      朝鲜移民在东北试验种稻的历史非常悠久,几乎是和朝鲜移民迁入东北的时间同步的。东北最早出现朝鲜移民种稻的地方,是今鸭绿江上游对岸的浑江流域。1845年,朝鲜平安北道楚山郡的80多户越江进入浑江流域伐木的朝鲜农民,发现浑江下游两岸土地肥沃宜耕,于是进入该地私垦。后来在宽甸县下漏河太平哨一带发现了当时开发水田用的铁锹,表明当时这一带曾经种植过水稻。尽管该地的水田没有延续下来,但朝鲜移民沿浑江向北发展,进入桓仁、通化一带开发水田。1875年,有金姓朝鲜移民在今辽宁省桓仁县下甸子地方试种水稻,获得成功。1883年,金华友等数名朝鲜移民,从通化小湾沟移民柳河三源浦地方,试种水稻亦获成功,不久之后,三源浦一带成为著名的朝鲜移民聚居区和产稻区。随着朝鲜移民不断向北向西发展,稻作区也逐渐向北向西发展。1890年,柳河、海龙、安图等地的朝鲜移民又移入桦甸开发水田。1903年,永吉县某些僻静的山沟里出现了种稻的朝鲜移民,他们在山间小河沟边开出小片水田,逐渐试种。到1905年,从通化、桦甸等地迁来的朝鲜移民,在永吉县的鳌龙河、五里河、牛河、团山子一带,开出水田300余垧。到1910年以后永吉县的江密蜂,太平乡、新安屯、杨家乡的大裕屯、大岗乡的东响河、西响河、三家子等村屯,皆出现朝鲜移民种植水田(注:马坤:《昔日吉林地区朝鲜族概述》,《吉林朝鲜族》,吉林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与此同时,朝鲜移民沿着松花江、牡丹江和辉发河,移入磐石、蛟河、舒兰等地开发水田,并进而移入德惠、怀德、伊通等地试种水田,从而把水田试种区从东部山区扩展到东北平原的腹心地带。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