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与近代科学传播

作 者:

作者简介:
史革新(1949-),男,山西省阳泉市人,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系,教授。 北京师范大学 历史学系,北京 100875

原文出处: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内容提要:

辛亥革命时期近代科学在中国的传播出现了新的形势。科学传播的途径进一步扩大,传播的内容更为丰富,传播的主动权已经从过去的外国传教士转入中国知识分子手中。这些变化直接导致国人科学理念的更新与进步,发出了“科学救国”的时代强音。辛亥革命时期的科学传播不仅为仁人志士批判封建迷信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在国人中进行了一次重要的科学思想启蒙,而且为革命派开展的反清斗争造了舆论,为后来的五四新文化运动中“科学与民主”口号的提出奠定了重要的思想基础。


期刊代号:K3
分类名称:中国近代史
复印期号:2002 年 05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K2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0209(2001)06-0025-11

      辛亥革命(1900-1911)(注:关于辛亥革命时期的时间起止问题,一般从兴中会成立的1894年算起,迄于1911年武昌起义。本文出于研究上的考虑,把考察的时间范围限定在1900年至1911年期间,特予说明。)不仅是一场发生于近代中国的深刻的社会革命,而且也是一次影响广泛的思想启蒙运动。辛亥革命在思想领域产生的一个重要影响,就是推动了近代科学及科学思想在中国的进一步传播,从而构成近代中国科学思想发展历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本文就此发表一些不成熟的看法,以就教于诸位学界同仁。

      一、近代科学传播途径的扩大

      辛亥革命时期近代科学在中国传播出现新形势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传播途径的进一步扩大。辛亥革命以前,近代科学通过报刊、学堂、译书、出版、出国留学、科学团体等途径已经输入中国。戊戌变法以后,这些传播途径不仅在数量和规模上有了迅猛的扩展,发挥的作用更为明显,而且还出现了新的传播途径,即科学小说这种宣传科学的新形式。这就为近代科学在辛亥革命时期的大量输入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1.报刊 辛亥革命时期,国人创办的大量报刊成为传播科学知识、宣传科学思想的重要途径。刊登科学知识的报刊主要有两类:一类是综合刊登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各种社会新闻的报刊,如《译书汇编》、《普通学报》、《江苏》、《湖北学生界》等。另一类是专门性的科技类报刊,这是传播科学知识的主要渠道。仅就后者而言,据笔者所见多达48家(注:根据方汉奇主编《中国新闻事业编年史》、张静庐辑《中国近代出版史料初编》、丁守和主编《辛亥革命时期期刊介绍》等书中有关内容统计。)。主要有:《亚泉杂志》、《农学报》、《中外算报》、《科学世界》、《启蒙格致报》、《科学画报》、《理科杂志》、《科学一斑》、《普通科学画报》、《科学杂志》、《数理化月志》、《医学世界》、《地学杂志》等。其数量之多超过辛亥革命以前任何一个时期刊行的科技报刊数量。这些报刊多数由民间创办。其中既有综合性的,又有专门性的。它们的具体分类情况为:综合类21种;医学类17种;农学类7种;地理地质学类2种;数学类1种。专门性科技报刊共有4类27种,其数量超过综合性科技报刊。这反映了中国近代科技向专业化方向发展的趋势。

      2.学堂 辛亥革命时期,在社会变革潮流的冲击下,封建传统教育制度迅速没落,社会上出现了兴办新式学堂的热潮。在这些新式学堂中,无论是中小学,还是大学,都开设了自然科学类课程。尤其在大学堂设置了一系列理工科专业。清政府颁布的《奏定大学堂章程》[1](P578-631)规定,大学设置的此类专业为21个,其中医科2个、格致科6个、农科4个、工科9个,讲授的内容具有一定的深度和系统性。如大学物理专业开设的主课有:物理学、力学、天文学、数理结晶学、物理化学、应用力学、电磁光学论、应用电气学、物理星学、微积分、几何学、函数论等近20门,还设置与此有关的各种实验课程。像京师大学堂、北洋大学堂、山西大学堂、南洋公学、震旦学院、南洋大学堂等高等学校都开设了理工科专业。与同文馆时期的教育比起来,此期大学堂的科学教育水平有了大幅度的提高。

      除了在综合性学校开设科学类课程外,中国还出现了理工类的专科学堂,专门讲授各种科学知识和专业技术知识。这些学堂包括医学、农业(桑蚕、茶业、渔业)、林业、工业、铁路、矿物等诸多门类。著名者有:山西农林学堂、湖南高等实业学堂、保定医学堂、唐山路矿学堂、瑞平化学学堂、北京协和医学校、邮传部高等实业学堂、上海同济医学堂等数十所。尤其是其中的高等专科学堂,以培养高级专门科技人才为宗旨,讲授的科学知识比较深入系统。所设置的专业有13科:应用化学科、染色科、机织科、建筑科、窑业科、机器科、电器科、电气化学科、土木科、矿业科、造船科、漆工科、图稿绘画科等。

      3.翻译出版机构和译书 早在洋务运动时期,清政府就成立了专门的译书机构,翻译出版了一批科学书籍。19世纪末,在戊戌维新运动的影响下,出现了一批民办翻译出版机构。1900年以后此类机构的创办犹如雨后春笋,如译书汇编社(日本东京,上海设有总发行社)、江楚编译局(南京)、上海文明编译印书局、京师大学堂译书局、中国医学会(上海)等。此期创办的翻译出版机构不仅为数众多,而且都把出版发行科技类书籍当作一项重要的工作内容。人们通常认为,辛亥革命时期传入中国的西学主要是西方的哲学和社会政治学说,传入的自然科学并不很多,出版译书的种类、数量逊色于洋务运动时期。徐维则的《东西学书录》、顾燮光的《译书经眼录》所收录的西方社科类译书就多于科技类译书,更为这种观点提供了依据。其实,徐书、顾书的统计遗漏甚多,未能全面反映历史实际。笔者曾就这个问题对国家图书馆、中国社会科学院图书馆、北京大学图书馆、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等单位的馆藏做过调查。调查的结果与人们通常的认识大相径庭。现将以上各图书馆馆藏的部分辛亥革命时期出版的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地质矿物学等学科书籍的数量,与《东西学书录》、《译书经眼录》的有关记载列表对比如下:

      《东西学书录》 《译书经眼录》 北京部分馆藏

      数学 32 47 56

      物理学15 15 45

      化学 18 6 38

      动植物学 15 5 67

      地质矿物学18 11 38

      需要指出的是,《东西学书录》、《译书经眼录》所收录的书目中有一些是20世纪以前出版的旧籍,如《东西学书录》中所收录的化学类书籍共18种全部出版于1900年以前;动植物学15种中有12种是洋务运动时期的出版物。对其他门类的记载也有这种情况。可见,《东西学书录》和《译书经眼录》的记载不仅遗漏严重,而且所反映的内容大打折扣。笔者所调查的辛亥革命时期科技著译出版的实际数量远远超过此二书的记载已是不易之论。附带说明,笔者的调查也很不完全,只是北京一个地区的部分情况,远不是它的全貌。可见,辛亥革命时期国人在介绍西方社会科学的同时,并未忽视对于西方科学的介绍,引进的数量和种类相当可观,无疑超过以前任何一个历史时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