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日本人对中国人留学日本的认识

作 者:

作者简介:
吕顺长,浙江大学日本文化研究所副教授。杭州 310028

原文出处:
世界历史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K3
分类名称:中国近代史
复印期号:2002 年 05 期

关 键 词:

字号:

      清末中国人留学日本,是近代中日文化交流史上最为重大的事件之一。那么,在清末,即日本的明治时代后期,日本人是以怎样一种心态来接受中国留学生的呢?日本人对中国留学生的基本认识又是如何?研究这些问题,对分析留日学生思想观念的形成,剖析留日学生归国后的种种表现,都将起到一定的作用。本文试图以明治后期日本报刊杂志中有关留日学生的报道为中心,结合一些其他相关资料,对以上问题作一考察。

      一

      甲午战后的1896年,在近代中日文化交流史上,发生了一件值得记载的大事,那就是自古以来接受日本留学生的中国,首次派遣了13名学生赴日留学。对这一可谓历史大逆转的事件,日本人又有何种反应呢?经查找,笔者仅发现以下的简单报道:“支那驻横滨领事吕贤笙,前些日赴上海,其目的是在宁波、苏州等地挑选13名青年,以官费留学生的身份带回东京研究日本语学。现已与这些青年同乘西京丸返回日本”(注:《教育时论》402号,明治29年6月15日,内外杂纂栏。)。

      这13名留学生的东渡,拉开了中国人留学日本的序幕,而大量的留日学生真正开始登上这一舞台是在二年后的1898年。当时由于维新思潮日渐高涨,由开明派任巡抚或总督的浙江、湖南、湖北等省相继制订了向日本派遣留学生的计划并开始着手实施,从而引起了日本人的高度关注和重视。当时媒体有这样的报道:“支那俊杰张之洞门下的学生,不久前已有被派遣来日本,而此次又有准备从湖南、湖北两省挑选学生200名,于近期内派来我国。(中略)此乃近来之一大快事(注:《教育时论》471号,明治31年5月15日,内外杂纂栏。)。清国在四五年前还轻侮我国,厌恶我国。然而,今日却一朝反省,对我国尊敬有加,将培植教育人才之大任委托给我国。我国又应以如何之觉悟来对待此事呢?”(注:上田万年:《关于清国留学生》,《太阳》第4卷17号,明治31年8月20日。)

      明治初年,中日建立邦交之时,由于两国当时都被迫与欧美列强签订了许多不平等条约,因此相互间能够在互谅互让的基础上建立基本平等的国家关系。以后,日本全力推进以学习西方为中心的国内改革,以增强综合国力,提高国民素质,同时还致力于与西方列强的交涉以谋求修改被迫签订的不平等条约。然而在中国,尽管在“中体西用”的指导思想下,洋务派官僚们也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洋务运动,但它没有能够实现根本性的变革,国家积贫积弱。在这一形势下,日本不是在维护两国平等邦交关系的基础上与中国携手抵抗西方列强的侵略,而是效仿欧美列强的手法,出兵台湾,挑起甲午战争,强迫中国签订不平等条约。对中国人来说,中国方面在甲午战争中的失败所受到的精神打击,比败给西方人要大得多。而在日本,此次战争的胜利被认为是明治维新以来西洋化努力的结果,是文明的胜利,从而使国民自信倍增。在这种背景下兴起的中国人留学日本运动,带给了日本人莫大的喜悦——一种弟子受到昔日的老师尊敬的喜悦。

      进入20世纪,在日留学生人数不断增加,从1904至1905年,留日学生人数从3000人急增至8000人以上,留日运动达到高潮。面对这一盛况,有人称中国不愧有大国风度,但更多的日本人则认为:“往昔我国以彼国为师,如今却地位逆转,乃至出现如此多的清国人不论在国内还是国外(注:“国内”主要指当时中国各地招聘的日本教习。),孜孜学我日本之盛况,这正是我国民以血和泪换来的成功,或者说正进一步走向成功。而其功效则主要又源于日清战争和日俄战争的胜利”(注:寺田勇吉:《清朝留学生问题》,《中央公论》,明治38年1月1日。)。

      如前所述,中国因受甲午战败的刺激,开始官费派遣学生留学日本。20世纪初,日本在日俄战争中的节节胜利,对中国的留日运动也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虽然日俄二国为争夺中国东北的支配权而发动的这场战争,无论谁胜谁负,中国都改变不了受害国之处境。但是,中华民族直至进入近代,所受到的外患几乎均来自北方民族,此乃历史之教训;而在现实中,自三国干涉事件后,俄国人独占中国东北地区的野心日益公开化。所有这些,都促使中国人不断加强对俄国的警戒心理。而对于日本,或许是由于自甲午战争后,日本对中国所展开的积极的游说外交卓有成效,与中国人对日本的警戒心相比,国民所拥有的更多是对日本的钦佩心理。而在知识阶层,于这种感情的背后还有一种期待,即如果立宪国日本战胜了专制国俄国,可广为宣传立宪的意义。

      所以,日本在甲午、日俄二次战争中的胜利使中国人真正意识到学习日本富国强兵之成功经验的重要意义。在当时,甚至有观点认为,中国最佳的选择,是在获得日本配合的前提下探求富国强兵的道路,以防御外敌的侵略。

      国际间的交往往往是由利益所驱动的,利益相同则携手共进,相悸则甚至会诉诸武力,这种事例屡见不鲜。清末中国人留学日本运动,也是符合中日双方利益的产物。对此,当时早稻田大学学监高田早苗曾有过如下阐述:“教育中国人,不仅符合中国人的利益,也同样符合我日本之利益。这一说法,容易使人产生一种误解,好像是为了满足日本之野心,才去教育中国人,但我决没有那样的意思。我认为,中国与日本之利益非存于一时,而是存于长久,故只要诚心诚意为中国人谋利益,其结果自然等同于为日本谋利益。”(注:高田早苗:《关于中国人的教育》,《太阳》12卷9号,明治39年6月15日。)

      当时,有一种论调盛行于世,即因为中日同文同种,故应保持亲密关系。与此相比,高田的共同利益说则具有一定的新意。他这样批判同文同种之说:如果只要同文同种,两国关系就可友好,那就不会发生诸如英美战争、德奥战争了。高田主张只要不以野心,而以诚心待之的话,自然就会有好的结果。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