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K2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8587(2001)04-0024-09 19世纪中期大战乱和大动荡的皖北,“圩寨林立”,是一道极其醒目而具典型意义的社会景观。 如亳、宿、蒙三邑相交处的雉河集附近共211个圩寨(注:民国《涡阳县志》卷二,《疆域》,《村堡表》,《圩寨表》。涡阳系平捻后新设,所辖为原捻军发祥之亳、宿、蒙三邑交界地区。);太和县共258个圩寨(注:民国《太和县志》,《舆地》。);阜阳县西乡一个乡即587个圩寨,其四乡不下几千圩寨(注:《曾文正公全集》卷一五七,《禀查明圩寨分别去留缘由》。)。“圩大者千余家”,又有小圩役属之,少者十数圩,多者“连圩百十”,众各万余人。(注:孙衣言:《逊学斋文钞·续文钞》卷四,《安徽候补直隶州知州褚君墓志铭》,载于《捻军资料别集》第41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 在中国传统双重统治结构的基层社会,出现如此众多而密集的圩寨,尽管处于大战乱的非常时期,仍给人以触目惊心的震撼——这种现象意味着传统统治结构发生了或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 一、从捻军圩寨看基层社会的军事化 关于圩寨的定义,或以傍水为“圩”,依山为“寨”。“圩”亦作“围”(注:人们对圩寨研究一向重视不够,一些论著竟将圩寨读音弄错。如费惟凯《十九世纪的中国叛乱》一书,将圩字读成"yü";裴易理《华北的叛乱与革命——1845-1945》将圩寨读作"yü chai"。参见Albert Feuerwerker,Rebellion in Nineteenth-Century China,p40,《密西根中国研究集刊》21号,1975年;Elizabeth J.Perry,Rebels and Revolutionaries in North China,1845-1945,p146,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80.),原是低洼地周围防水的土堤,后引申其义,将环水壕设土墙者称“圩”;“寨”的原义是栅栏,无壕环墙、或筑于崇山峻岭者称“寨”。又或以“寨”于“圩”的基础上“发展加固而成”,“有寨墙、堞(注:堞又为垛,指寨墙上凹凸状的矮墙。)、门、吊桥、外壕等”,“寨内设寨,名‘内圩’,十分坚固”。 这里需着重指出的是,圩寨最初并不具有浓厚的军事化色彩,而是基层民众生产生活所在。皖北人多聚族而居,村外筑栅栏土围,意在防盗和家畜走失,濒河湖低洼之地又在于防水。但是,各族结捻、特别是形成捻军之后,圩寨的防盗防水防止家畜走失等功能退居次要,其军事化倾向明显加强,不少成为相对独立的军事据点或有重要军事意义的圩寨群,故19世纪中期皖北的捻军之战有“圩寨战”的说法。 捻军的圩寨有单寨及复寨两种类型。捻军单寨多为捻军首领所建。其中又有以下两种情况: 造家乡旧有圩寨作为军事据点。 这种情况通常以捻首所居村庄为中心,将原寨墙培高筑厚,加设垛口炮台;将原外壕挖深拓宽,并设寨门吊桥。寨内村人全部组织起来,平时耕作,战时防守。除了炮台与寨墙固定人员外,还设大量游兵以资策应。如黑旗首领陈万福,系亳州蒋集西北三里陈庄人,起事后即在本村修筑了蒋集寨。这种圩寨在原生活社区基础上加以改造,容易受到各方面的限制。如蒋集寨的规模即受到原庄大小的限制。当地人言及蒋集寨被攻破的原因,辄称“它的规模太小。”而村寨合一、难严军纪,内部有人出降也是失败原因之一,当清军提出愿做啥官给啥官、“只要剃头就不打了”时,其弟陈万祥出寨“乞降”(注:《陈万福守蒋集》,引自1958年安徽科学分院历史研究室捻军调查组田野调查的未刊口碑资料,以下简称《口碑》。)。 二是在家乡附近另筑圩寨,或以之守家护本;或将之作为军事据点。 前者如蓝旗首领任柱。任柱起事后于家居小任庄所依坛城山——一座高约十余丈、周围约三里的长形孤山——新建一圩,名坛城圩。坛城圩以坛城山为中心,内外两层。内圩方圆4里,外圩8里,东到东刘,西到小任庄西,南到大任庄南,北到傅穴村北。任柱派人据守,自率军在外征战。不久,清军抄其老巢,坛城圩失陷。任柱自清江返回,重夺坛城圩,处死“负责守圩失事的任世奎”(注:江地认为任世魁已经叛变投敌。江地《捻军史研究与调查》第207页,齐鲁书社1986年版。)。任世奎比任柱小两辈(注:任家的辈序是:希、长、传、之、友、世、起。任柱是“传”字辈,任世奎是“世”字辈。),属同族。处死任世奎,一方面说明任柱治军之严,另一方面也可看出在外征战的捻军首领以圩寨守家护本的思想十分明确。(注:《任柱历史调查记》,引自《口碑》。) 后者如红旗旗主姚德光、黑旗红边旗主张彦朝(即张老丹(注:据调查时韩楼南苏庄91岁苏玉堂说,张彦朝是先前的名字,后来改了名字,通称张老丹,至于后来改的名字,他记不清了。见《张彦朝守韩楼》,引自《口碑》。))。姚德光是临湖铺西南姚大庄人。他在姚大庄外新筑姚桥寨,抵御河南团练组织老牛会。姚桥寨规模不大,方圆不到半里,也不够坚固。据当地人说,僧王来打姚寨,“一炮就把东门楼子干掉了”(注:《姚德光历史调查记》(附老牛会情况),引自《口碑》。)。张彦朝是亳州东南张土楼人,起事后在义门集西北十余里筑的圩子,名韩楼,双沟壕,双圩墙,圩内挖有地洞,战事一起,圩中之人可进入地洞。僧格林沁用了近40天才攻下韩楼,且奏报中未见张老丹被杀被俘字句。如此,张老丹极有可能是主动撤退,而不是因圩寨被攻破方才逃跑,若圩寨先被攻破,张老丹逃脱几无可能。从中可知韩楼圩寨作为军事据点的坚固程度(注:《张彦朝守韩楼》,引自《口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