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与民国初年的北京大学

作 者:

作者简介:
王晓秋(1942- ),男,江苏海门人,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北京大学 历史系,北京 100871

原文出处:
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

内容提要:

民国初年北京大学的这一段重要历史,以往很少有人关注和深入研究。辛亥革命后京师大学堂如何改名为北京大学校。民国元年,孙中山、梁启超对北大师生作过两次精彩演讲。在1912-1913年间,这所中国最高学府竟然两次面临被停办或裁并的生死存亡境地,并发生多次学生风潮。首任校长严复和广大师生竭力挽救并改革北大,功不可没。北大在民初的曲折发展,为后来蔡元培时代北大的辉煌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期刊代号:K3
分类名称:中国近代史
复印期号:2002 年 04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K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919(2001)06-0038-10

      今年是辛亥革命90周年,为了深入探讨辛亥革命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我们不妨以民国初年的北京大学作为考察对象,来做一番透视和剖析。一般论及北京大学早期历史,人们自然会津津乐道1917年蔡元培任校长后,北大如何成为新文化运动摇篮和五四运动策源地那段辉煌历史。然而对于辛亥革命至蔡校长上任这一段民国初年北京大学的历史,却很少有人关注和深入研究。实际上民国初年北大经历了一段曲折复杂的历程,颇具典型意义和研究价值。仅在1912-1913年间,这所中国最高学府竟然两次面临被停办或裁并的生死存亡境地,并发生多次学生风潮。首任校长严复和广大师生竭力挽救并改革北大,功不可没。而从民国初年北京大学的种种变动和遭遇之中,也可以折射出辛亥革命的影响和民国初年中国教育与政治、社会、文化、思想等方面所发生的新旧转型变化及其中错综复杂的矛盾斗争。

      本文主要依据北京大学档案馆的档案资料和民国初年的政府公报、报纸、杂志、人物文集书信等史料写成。

      一、辛亥革命和京师大学堂改名北京大学校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敲响了清王朝的丧钟,作为当时中国最高学府和第一所国立综合大学的京师大学堂当然也会受到极大震动。尽管清政府学部故作镇静,10月13日通知京师大学堂:“现在武昌事起,言风闻,几乎无日无之。其实沿江各省有事之说皆系谣传,各省官电均称安静。”即使武昌乱事,当可尅日扫平。因此命令大学堂师生,“亟须照常上课,加意坚定,慎勿轻听浮言,致滋纷扰”。还要求学堂监督等管理人员“剴切劝导,勉励生徒,俾得一律安谧如常”(注:《北京大学校史史料稿》(稿本),北京大学档案馆藏。)。然而武昌起义革命烈火很快形成全国燎原之势,不可阻挡。清王朝统治朝不保夕,京师大学堂也人心离散,无法上课,不少学生、教员纷纷离校回籍。

      11月26日,清政府为加强对京师大学堂的控制,任命江宁提学使劳乃宣为京师大学堂总监督。但仅过一个多月,劳乃宣就向学部报告:“窃自武昌变乱以来,人心惶惑,本堂教员学生请假回籍者已居多数,以致不能上课。刻下大局未定,召集无期。”因此只得筹划暂行停办,将师生加以遣散,并表示自己“因病躯不能理事”,请以庶务提调刘经绎“暂行代理”。京师大学堂实际上已处于瘫痪状态。(注:《北京大学校史史料稿》(稿本),北京大学档案馆藏。)

      辛亥革命期间,离校回籍的京师大学堂学生有些什么表现呢?这方面虽缺乏具体史料,但查民国元年的一份学生说帖,曾概括地描述了部分学生投身革命洪流的事迹。由于大学堂停课,学生们“不得已移其向学之心,为救国之念。或效力桑梓,籍图保卫,或宣战文字,促进共和,以至参议院、各省议会、各都督府、北洋铁血会、新直隶团各处,无不力效涓埃,以冀巩固民国基础”(注:《论文科大学不应缩短毕业期限改办选科说贴》,北京大学档案馆藏。)。可见京师大学堂部分学生曾在辛亥革命中作出了贡献。

      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月3日南京临时政府成立,蔡元培任教育总长。2月11日清宣统帝退位,清王朝宣告终结。2月13日孙中山辞职,2月15日南京临时参议院选举袁世凯为第二任临时大总统。2月25日临时大总统下令以严复署理京师大学堂总监督。

      1912年5月3日,中华民国政府教育部呈报临时大总统袁世凯,提议将京师大学堂“改称为北京大学校,大学堂总监督改称为大学校校长,总理校务。分科大学监督改称为分科大学学长,分掌教务”。并提请大总统任命原总监督兼文科学长严复署理北京大学校校长。[1](P3)当天,经袁世凯批准并发布临时大总统令,正式“任命严复署理北京大学校校长”。此命令陈大总统盖印外,还有内阁总理唐绍仪和教育总长蔡元培的署名。[1](P235)1912年5月24日,京师大学堂正式公开通告:“本学堂现经教育部改定名称曰:北京大学校,并另刻关防一颗,文曰‘北京大学校之关防’,于阳历5月24日启用,以昭信守,特此公布。”[2](P4)以上便是京师大学堂改名为北京大学校和严复出任首任校长的经过。

      关于北京大学改名后重新开学的日期,已出版的《北京大学校史》和《北京大学纪事》中均无确切记载。现查《教育杂志》第4卷第3号记事栏刊登的北京大学通告宣布:“本校现定阳历5月15日重新开学”,“凡肄业北京大学校,现在回籍诸生,务即尅日来咨就道返校”。[2](P18)《教育杂志》第4卷第4号还刊登了北京大学“开学志闻”,报道了5月15日开学典礼盛况:“北京大学校业已开学,学生到者百余人,教员数十人,英国公使朱尔典、总税务司裴璀琳、教育总长蔡元培皆蒞会。首由校长严幼陵君演说,略谓学校规划宜趋谨严,不得过于恣肄。次由蔡鹤卿先生演说,谓大学为研究高尚学问之地,即校内课余仍当温习旧学。次由英德法三教习演说,其中以德教习演说最为激切,略谓今日中国已是诸君的中国,校中课程宜力求刷新,不可再蹈旧习,精神教育与形式教育仍当兼收俱备。演说毕,主宾尽欢而散。”[2](P26)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