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前言 中国近世历史上的商会,指按照官方有关法令成立,在政府与商人间扮演中介角色的各行业商人集合团体(注:笔者查阅历届政府所颁布之《奏定商会简明章程》、《商会法》及《商会法施行细则》,均未发现对商会有一明确定义。参见《奏定商会简明章程》(1904),天津市档案馆、天津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等编《天津商会档案汇编(1903-1911)》上卷,天津人民出版社,1989年,21-28页;《商会法》(1905)、《商会法施行细则》(1906),载各省商会联合会:《商会存废问题之讨论》,1927年12月,“附载”,1-7页;《商会法》(1929),《工商半月刊》1卷15期,1929年5月;《商会法施行细则》(1929),《工商半月刊》2卷3期。《中国大百科全书》(简明版)给“商会”一词的定义是:由城市工商业者组建的民间行业组织。分两种类型,一指城市商人按其经营商品的类别划分组建的行业性组织;一指由多个行业性商会联合组建的跨行业协调组织。参见该书8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5年,4173页。此一定义,似未能将商会与行业性的“公所、会馆”及“行业公会”等商人组织区分开来。其对应的英文通常被认为是"Chamber of commerce"。指任何由商业公司、公务人员、自由职业者或具有公益精神的公民所自愿组成的团体(检索Britannica CD 98 Multimedia Edition所得,亦可参照《大不列颠百科全书》4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9年,366页。)。1949年前,商会这种法定的商人组织形式遍布中国各地,成为当地工商界的主要代言机关,亦是政府对商人进行管理的重要凭借。 1949年后,商会经常被当成大资产阶级与买办阶级盘踞的组织,受到主流媒介的严厉批判。各地商会组织亦被政府接收并改造成“中华工商联合会”,“商会”遂成为历史名词。1980年代末,尤其是1990年代以后,随着对外开放政策与市场经济改革的推进,“商会”的组织形式又被官方与民间所采用。据说新的“商会法”亦在酝酿起草之中(注:《商会与行业协会注》的调研起草工作据说是由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牵头组织进行。参见陈清泰主编《商会发展与制度规范》,中国经济出版社,1995年,“序言”,3页。)。尽管一切刚刚开始,但商会所显示出来的发展前景却不容忽视。 中国商会史的研究,初期似由海外学者所进行。或许出于政治上的顾忌,内地学者几乎无人敢就商会做专题研究,至多在讨论资产阶级的政治倾向时偶尔提及商会对革命的消极态度(注:如华中师范学院历史系中国近代史组集体讨论,章开沅、刘望龄执笔《从辛亥革命看民族资产阶级的性格》,《新华月报》1961年12号,79页。)。直至进入1980年代,作为“资产阶级的主要团体”,其研究价值才逐渐被人发现并公开提出,在随后的20余年中,商会史研究渐渐升温,成为中国近代史研究重要的新兴领域,并波及海外学术界。经过学者的努力耕耘,商会史研究成果迭出,新材料、新观点不断涌现,增加了我们对近代商人阶层许多感性的认识,亦加深了对近代社会经济变迁的了解,并为一些相关理论探讨提供了有力的实证基础。 但作为一种新兴的研究领域,商会史研究者在理论视角、方法等层面均处于探索阶段,因此不可避免地带有许多时代性的问题。如何正视这些问题,并提出改进的办法,是加深商会史研究的一个前提。 有关中国商会史研究的评述文章,据笔者所知以中文撰写发表者已有5篇(注:参见朱英《清末商会研究述评》,《史学月刊》1984年2期;徐鼎新《中国商会研究综述》,《历史研究》1986年6期;赵洪宝《近几年来大陆学者关于中国商会史的研究》,《近代中国史研究通讯》(台北)16期;虞和平《近八年之商会史研究》,《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5年4期;马敏《近十年来中国的商会史研究及其展望》,经济组织与市场发展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湖北十堰,2000年。此外,冯筱才撰《中国大陆近代商人之研究》(《近代中国史研究通讯》(台北)26期)、胡其瑞撰《中国近代商人研究之回顾——以台海两岸之论著为中心的探讨》(《中国历史学会史学集刊》(台北)32期)等文中,均有不少篇幅讨论到国内学术界对商会的研究。)。这些文章,已可以使我们对该研究领域的发展有非常清晰的印象。不过由于多数文章着重于观点介绍,对研究发展史的梳理,以及理论与方法的评述均着墨不多,因此本文仍有撰写的价值。本文将按以下4个问题来展开:(一)中国商会史研究是如何起步与发展的?(二)目前研究中有哪些争论较大的问题?(三)既有的研究主要采用了哪些理论框架?大概存在哪些缺陷?(四)研究方法上尚存在哪些不足?文章最后将就商会史研究提出一些建议。 二 起步与发展 1.1980年前商会研究情况 据笔者目前所见,1949年前尚无专门讨论中国商会的论著问世,但报刊上的议论文字并不少。1949年后,随着政府对商会大规模接收改造的进行,商会亦成为“旧社会”的一个符号,遭到严厉批判。当时学界主流的看法是把商会当成大资产阶级、大买办控制的旧社团(注:如黄逸峰《五卅运动中的大资产阶级》,《历史研究》1965年3期。),虽然有不少针对资产阶级的讨论,但作为“资产阶级”主体的商人以及商会反而被置之一边。 然而,海外学者很早即有人开始关注中国的商会。如根岸佶、John S.Burgess、利维(Marion J.Levy,Jr.)等人的研究中便会偶尔涉及此一问题(注:〔日〕根岸佶:《支那キルドの研究》,东京斯文书院,1932年;又《上海のキルド》,东京日本评论社,1951年;《中国のキルド》,1953年;《支那商人团体制度》,《支那》11卷1号,Burgess John S.,The Guilds of Peking (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28);Levy,Marion J.Jr.and Shih Kuo-heng,The Rise of the Modern Chinese Business Class,New York,Institute of Pacific Relations,1949;Upton Close.The Chinese Chamber-power for Progress,Transpacific,3,No.1(July 1920):38.cited from.Mark Elvin & G.William Skinner ed.,The Chinese City Betweeen Two Worlds(Stanford,Calif.: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74),1974,pp.422-423。最早将"Chamber of commerce"一词与中国商人团体联络起来的学者可能是玛高温(Macgowan D.J.)。参见Macgowan D.J.,Chinese Guilds or Chambers of Commerce and Trade Unions,Journal of North-China Branch of the Royal Asiatic Society,Vol.21,No.3,1886。中文译文参见彭泽益主编《中国工商行会史料集》,中华书局,1995年。)。后来小岛淑男对上海绅商阶层的研究,则以上海总商会为重要分析对象(注:〔日〕小岛淑男:《辛亥革命时期の士绅:商人阶级と上海独立运动》,《东洋史汇编》6期,1960年8月;《辛亥革命における上海独立と商绅层》,东京教育大学东洋史研究会编《中国近代化の社会构造:辛亥革命史の位置》,东京汲古书院,1973年。)。但限于资料,外国学者最初并没有专题的研究成果。到1970年代,美国学者在施坚雅(G.William Skinner)的倡导下,区域系统的研究方兴未艾,始有Edward J.M.Rhoads、Shirley S.Garret等人的论文问世(注:Edward J.M.Rhoads,Merchant Associations in Canton,1985-1911,in Mark Elvin & G.William Skinner ed.,The Chinese City
Two Worlds.Shirley S.Garrett.The Chamber of Commerce and the YMCA,lbid.)。随后又有张鹏(Chang Peng)与桑福德(James C.Sanford)等人与商会研究有关的博士论文(注:Chang p'eng,The Distribution and Relative Strength of the Provincial Merchants Groups in China,1842-1911,Ph.D.dissertation,University of Washington,1958.Sanford,James C.,Chinese Commercial Organization and Behavior in Shanghai of the Late Nineleenth and Early Twentieth Century.Ph.D.dissertation,Havard University,1976.)。而日本亦可见曾田三郎、仓桥正直等人的论文(注:〔日〕曾田三郎:《商会の成立》,《历史学研究》422号,1975年;仓桥正直:《营口の公议会》,《历史学研究》481号;《清末の商会と中国のブルヅョフヅ一》,《历史学研究》别册号,1976年。)。法国学者白吉尔(Marie-Claire Bergère)及美国学者小柯布尔(Parks Coble,Jr.)的研究虽以“资产阶级”或“资本家阶级”为题,但其中却是以商会、尤其是上海商会为主要举证对象(注:Marie-Claire Bergère,The Role of Bourgeoisie,in Mary C.Wright ed.,China in Revolution:The First Phase,1900-1913 (New Haven:Yale University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