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在中国绘画的历史发展长河中,是一个承前启后的重要环节,在汉代,除了壁画和画像石、画像砖这样的绘画形式外,还有帛画、漆画、瓦当等,构成了特色鲜明、自成体系的绘画艺术宝藏。其中数量众多的绘画样式是画像石、画像砖,以山东南部,河南南阳和四川等地发现最多,全国各地总数有数千之多,同时汉代发现的墓室壁画也有50余座,数百幅作品,以及大量的帛画作品,如“汉马王堆”的"T"型帛画等,漆画作品在汉代也是数量众多的美术作品,还有大量的瓦当、汉砖上的图画。这些作品内容丰富,体裁多样,有神话传说、奇禽异兽、历史故事、社会生活等等,反映了汉代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为我们研究汉代绘画艺术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汉代是中国画的形成与发展时期,它深深地扎根于汉代社会现实生活的土壤,以恢宏广阔的胸怀,雄视古今的目光,大量吸收了儒家文化、道家文化以及内蕴着原始巫术文化遗存的楚文化的营养,广泛吸取了从原始社会到春秋战国时期诸种绘画艺术的精华,从而创造出具有独特审美意蕴和不同于其它绘画的鲜明风格,对魏晋以后的中国绘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汉代绘画的审美意蕴不仅受到儒家文化、黄老学说、道教文化等文化精神的影响,而且受到楚地民俗文化意识的浸染。这是因为项羽和刘邦都来自楚地,他们将楚文化带到北方,保留了许多楚人的风俗习惯。如刘邦喜歌舞,好巫祝,便继承了楚文化“好巫信神鬼”且富有浪漫特色的文化习俗,无疑会对两汉文化产生较大影响。近年来在长沙等地陆续出土的帛画、帛书以及曾侯乙编钟等青铜器洋洋大观,为我们研究楚文化关系提供了重要依据,全国各地出土的大量画像石、画像砖,也能证明楚汉文化的融合由来已入。 楚地处江汉,楚人传为祝融的后代。祝融被称为“火雷之神”,楚先民有崇火尊凤的习惯。楚人较早地掌握了冶铜技术,对中华民族物质文化的发展影响巨大。在精神文化领域,《老子》、《庄子》、屈原《离骚》等也对汉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楚人早在春秋战国时代就具有浪漫的气质和奔放的才华,他们的音乐、舞蹈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文化,现已出土的楚国钟、磬、丝、瑟、琴等所具有丰富的音符和音阶令人惊叹。 楚民俗文化中保留着诸多原始巫术文化遗存,特别是保留着许多远古时代神奇瑰丽的神话传说。这些神话传说不仅为屈原的诗歌创作增添了无限魅力,而且为汉代绘画创作带来了神秘而又迷人的艺术力量。神话传说是原始人在改造自然的斗争中形成的,是劳动人民通过幻想的方式去征服自然力的结果,像女娲造人、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夸父逐日、大禹治水、精卫填海等神话,都可以看到人类的坚强、勇敢、智慧和奋斗不息的精神。这些古代神话在汉代也广泛流传,在汉画中往往带着宗教色彩。在汉画中有许多神话题材,比如,伏羲、女娲是汉画中常见的内容,他们头戴冠巾,下穿汉代的宽袖大袍,腰部以下是蛇躯(或龙躯)。伏羲又写作“庖牺”。据《拾遗记·春皇庖牺》云:“庖者包也,言包含万象,以牺牲登荐于百神,民服其圣,故曰庖牺。”伏羲在“三皇五帝”中居首位,为人文之祖,他制“八卦”,造书契,作纲罟,设六佐,治九州,为百王先。女娲也是化育万物的伟大母神,“女娲补天”的神话家喻户晓。伏羲、女娲造福于中华民族,也造福于整个人类,因而受到人们的顶礼膜拜。由于人民相信他们是人类的始祖神,也是人类死后的保护神,因此大都绘制或雕刻在棺前和墓室的前方,以保护死者,使他们安享地下的快乐。 汉画中还有大量显露远古时代图腾崇拜观念的内容。在原始部落中,先民把自己的氏族看作是起源于某种动物、植物或天体,把它们作为本氏族的标志或象征,并作为保护神来崇拜,是为图腾崇拜。先祖就有各自的图腾崇拜,如太昊伏羲氏族以龙为图腾,炎帝神农氏以羊为图腾,黄帝轩辕氏以云为图腾,少昊金天氏以鸟为图腾,后来的夏族是“龙”图腾,商族是“玄鸟”图腾,南方一些部族则以“蛇”、“虎”为图腾。在汉画中经常出现的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方”之神,也称“四灵”、“四像”,是“定四方”的神。在汉瓦当上表现四方神的内容最多,这和原始图腾崇拜文化的积淀以及封建迷信意识有关。 龙的崇拜是由图腾发展而来的,龙一直是中华民族的象征。从历代龙形象的嬗变历程来看,中国文化中的龙形象,始终都不是对自然实物的模拟,而是多种形象综合想象而成的。在远古龙蛇是不分的,龙的形象是吸取了蛇、马、鹿、鸟、兔、兽等等的内容拼凑成一个龙的形象,可推测为古代先民合并多个图腾崇拜的民族而形成统一的龙的民族的结果。据《汉书·高帝传》说刘邦的母亲与龙交才生下刘邦,刘邦是龙的子孙。龙是吉祥的象征,可以兴云致雨,调和阴阳,所以神仙也往往骑龙上天,汉武帝一心梦想有朝一日坐六龙驾驭的车升天成神,所以龙车在汉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古人把东、西、南、北、中分别代表青、白、赤、黑、黄,“青龙”为“苍龙”是镇东之神灵。龙是历代帝王和中国的象征,它是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今天的鹿角、狮鼻、牛唇、虎眼、鹰爪、鱼鳞和蛇身的腾云驾雾、张牙舞爪的威武形象。皇帝自称为“真龙天子”,中国人称为“龙的传人”。 白虎。虎的崇拜应源自楚文化中对虎的图腾崇拜。虎一直受到汉民族的崇拜,是正义、勇猛、无敌、威严的象征。据考证,虎的形象在古羌戎族也有出现,但在我国西南地区最为流行。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中的玉琮的兽面和殷商青铜器上的兽面都与虎的形象相似,直到今天,我国的彝族、白族、布依族、土家族等民族仍称虎是其祖先。汉代人把虎看作是百兽之王。白虎是五百年才能变白的虎,是神物,而且仙人往往也乘虎升天。是镇西之兽。自汉代以后虎一直成为劳动人民喜爱的保护神,而没有成为帝王的象征,经过漫长的历史演化与发展,崇虎的文化意识,已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观念。 朱雀。朱雀也就是凤凰。晋人郭璞在《尔雅·释鸟》中注凤凰:“鸡头、蛇颈、燕颌、龟背、鱼尾、五朱色、高七尺许。”上古之时,关于鸟的神鸟传说就有许多,在民族大融合的过程中,凤作为一种具有多元化文化现象的综合想象而形成的神鸟,像龙一样,具有多种动物的特征。《山海经》云:“丹穴之山……有鸟焉。其状如鸡,五采而文,名曰凤凰,首文曰德,翼文曰义,背文曰礼,膺文曰仁,腹文曰信。”在民间的艺术塑造中,凤越来越变成了具有人思想品格的神奇形象了。因为《史记·殷本记》讲,简狄的妃子吞下玄鸟的卵而生契,契是商族的祖先,所以凤凰是商的图腾。楚文化中就有尚巫崇凤的习俗。因为凤凰的相类者孔雀产于南方,它是百鸟之王,是具有艳丽的五彩花纹和崇高的思想品德、象征吉祥与美好的神鸟,古人以朱雀主南方,所以朱雀是镇南方之神灵。在《论衡》、《淮南子》等书中说:“日中有三足鸟”,汉画中常将三足鸟叫做瑞祥之鸟列于西王母旁。其实三足鸟与神鸟朱雀是一致的。因龙体现着阳刚的威力,多象征男性,凤则体现出阴柔婉丽之美,多象征女性。龙与凤并列被称为最吉祥之物,故有民间“龙凤呈祥”之吉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