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的浙江传统印染手工艺调查研究工作,从20世纪50年代末开始直至21世纪到来的前1年为止,已经可以粗略地划上一个句号。所谓的粗略,是指调研的手工印染分布地域和品类到目前为止已基本涉及,但是对不同品类手工印染的技术研究、文化特性研究以及开发性研究存在不同层次的了解和研究深度,所以还有许多工作需要做。这些工作现在很少有人去做,因为这个领域不大,工作起来也比较辛苦,但这丝毫也不会影响其固有的历史和学科地位,这不仅仅是因为传统手工印染作为中国历史和文化的载体,以及与其他艺术或技术形式之间的密切关系需要研究它,而且还在于其具有可持续发展的可能性需要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以下就笔者在这一领域的工作、思考以及所了解到的他人之贡献,向大家作概要的综述并提供相关问题的讨论。限于篇幅,本文又以夹缬工艺调研和冻绿染色法调研为重点。 一、夹缬工艺调研的成就和研究的意义 夹缬,一种采用两块对称的花版夹住织物进行防染印花的产品。文献记载,夹缬起源于隋代,但从出土的情况看,尚未发现有唐代以前的夹缬实物,唐代是夹缬生产的盛期,唐代以后,有关史料和实物均甚为少见。几近于活化石般的传统夹缬工艺在今天浙江的留存,使调研工作变得十分地有意义。 在诸多种浙江传统印染手工艺调查研究中,夹缬工艺调研开始最早,同时也是持续时间最长、影响面最广的一项调研活动。 20世纪50年代末,浙江省文化厅曾组织各市地有关部门分头对民间手工艺进行普查,以响应中央政府提出的关于“保护、发展、提高”的工艺美术发展方针。民间的夹缬工艺是普查中在浙南发现的。这次普查与专门的调查不同,虽然是由当地政府部门组织,可是没有专业人员参加,所以调查不彻底,结果也没有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之后,关于夹缬工艺调查的事一搁30余年,其间几乎无人问津。 真正意义上的浙南夹缬工艺的田野调查,一般认为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当时还刚刚从浙江丝绸工学院研究生毕业的现著名纺织史学专家赵丰先生介入该项调查工作,才给调查工作带来了突破性的进展。赵丰先生对于古代印染技术有着广泛而深入的了解,1986年,他根据浙江省温岭县新河镇民间艺人吴慎因提供的关于夹缬工艺曾在浙南民间存在的线索,开始着手该项调查。这次调查的主要收获是征集到了几块夹缬印版和产品,同时为浙南地区民间夹缬生产的分布区域提供了初步依据。1987年,《中国民间美术》第4期发表了赵丰、胡平撰写的《浙南民间夹缬》一文,这篇文章如同一束阳光照亮了失落乡野的沉寂千余年的工艺传统,从而引发了业内人士对浙南夹缬的关注。《浙南民间夹缬》一文着重从夹缬的工艺特点、夹缬的装饰特征、夹缬工艺的历史回顾三个方面进行介绍,对于我们从专业的角度了解浙南夹缬工艺的概况和历史地位颇有裨益。但该文对夹缬印花工艺的核心问题,即花版的技术特征和印花工艺流程细节未有深入解释。 为了加深对上述遗留问题的了解,我曾于1990年先后两次深入浙南地区,走访了温州柳市的花版雕工叶益周、温州藤桥的夹缬染工周良其等老艺人,并分析和介绍了从瑞安收集到的两块零散夹缬花版及夹缬花被的花版材质、形态和工艺流程,将如果撰写成《浙南民间夹缬工艺调研》一文,发表于《浙江工艺美术》1991年第1期。我的调研工作是在赵丰的基础上进行的,是对赵丰先生工作的局部补充。 近50年来最大规模的有关浙南民间夹缬工艺的全面调查发生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调查工作由台湾汉声杂志社发起并资助,参加的除了杂志社人员以外,中国大陆方面的主要由东南大学的张道一先生和刘道广先生负责。调查的结果成册后定名为《夹缬——中国土布系列》(以下简称《夹缬》)于1997年由台湾汉声杂志社出版。《夹缬》详细地记录了杂志社与东南大学的张道一先生、刘道广先生等人合作,从日本友人久保玛萨的收藏品出处开始顺藤摸瓜找到温州苍南宜山八岱村夹缬染坊并进行调研的工作成果。《夹缬》是一本全面、系统、图文并茂且有高品位装帧效果的夹缬工艺专辑,特别是对夹缬印染手艺人和雕花版手艺人、制靛青人的追踪寻访,图录式地记述夹缬工艺全过程等方面,工作做得非常出色。 也许是看了《夹缬》中关于夹缬纹样及工艺细节方面介绍的不足,我又特地托温州瓯海县藤桥镇经营民间工艺品的友人夏明云代为征集不同花样的夹缬被20床,旧印版17块一套共2套。通过对照实样分析整理,对浙南民间夹缬再次有了新的认识。 众所周知,中国古代的夹缬工艺是利用两块或多块印版对夹防染达到显花目的的,在夹印工艺中,坯布被印版夹紧的部位不上色,没有夹住的部位染色。这种基本的显花原理产生特定的花纹效果,但是坯布不同的折叠方法和印版的不同雕刻方法,还可以变化印制出多种不同类型的夹缬制品。利用布的不同叠法,如对折坯布进行夹印,可以获得左右对称的花纹;左右对折又上下对折,可以获得上下左右对称的纹样。利用印版的雕刻与组合不同,也可以印染不同类型的花纹。如两块未曾雕花的几何形木版对夹,印出的纹样与木版的形状一样,若利用雕刻的两块相同的凹版对夹印花,那么凹处由于没有夹住坯布可染色而凸处由于夹紧坯布而防染,因此形成花纹。另有在两块对夹的凹版中间或者对叠坯布中间插入一平版(浙南民间一般用薄金属片),也可印出花纹。这时如果两块凹版的纹样是不同的,则形成的纹样也是左右各自独立的。以上雕刻方式的印版一般只用来印染单色织物,而唐代五彩夹缬则是利用凹版与镂空版相结合的方法印制的,即凹版在下,纹样对称的镂空版在上,中间夹着坯布,以凸纹分隔的凹纹犹如小小的染池,可根据需要注入异色的染液,获得彩色图案。浙南民间夹缬是一种单色(蓝地白花)夹缬,上述利用凹版夹印单色产品的方法在浙南民间夹缬工艺中均可找到例证。但与一般夹印不同的是,浙南民间夹缬中最主要的产品是被面,坯布是一条长长的窄幅棉布,印版共有17块,坯布与印版往返折叠组装夹印,一次可夹印16幅形态各异而又风格、尺寸统一的纹样。被面印好后,再制作成被套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