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K879.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4106(2001)03-0037-05 “得眼林”故事画是敦煌壁画题材之一,别称“五百强盗成佛”故事画。现存有莫高窟西魏第285窟、北周第296窟二例,均绘于主室南壁,保存完整,具有很高的史料及艺术价值。 北凉昙无谶译《大般涅槃经·梵行品》、《大方便佛报恩经·慈品》中叙述了故事的内容:五百群贼抢劫作乱,国王派军征剿,群贼战败被俘,受剜眼酷刑,放逐山林呼救,佛以神通力吹雪山香药使群贼双眼复明,并为群贼现身说法,使五百盲贼皈依佛法、参禅入定、最后成佛。五百强盗成佛故事画在西魏、北周时代的出现,和北魏后期以来风起云涌的农民起义有密切关系。当时,河西受到农民起义的威胁,特别是瓜州城民张保杀刺史陈庆,晋昌人吕兴杀郡守郭肆,直接威胁到驻守瓜州的东阳王元荣的统治。他忧心忡忡地说:“天地妖荒,王路否塞,君臣失礼,于兹多载。”[1]因此,他大造佛窟,大写佛经,乞灵于宗教,希望“四方附化,恶贼退散”,以保安宁。 第285、296窟五百盲贼得眼故事画在内容及形式上有一些共同特点:均取横卷式连环画的表现形式;按时间顺序描绘了五百强盗与官军作战、被俘、受刑、佛为说法、皈依等场面;以山峦、树木作背景,突出五百强盗与官军作战以及被俘受刑的残酷情景;人物活动在行进途中逐步展示,建筑物和山石树木既是画面不同情节的分隔,又是联系全图的纽带,将故事情节巧妙地统一在一定的景物环境中。除此之外,据《敦煌莫高窟供养人题记》,第285窟为“大代大魏大统四年岁次戊午八月中旬”至“大代大魏大统五年五月廿一日造讫”[2][P114],即西魏大统四年、五年(538、539年)前后绘制。由于西魏自文帝传至恭帝,仅二主23年便为周所篡,两朝更替很快。而且,从西魏初到北周亡的这四五十年间,中原的“秀骨清像”进入敦煌石窟,和直接来自龟兹石窟并与敦煌史地、宗教思潮及审美理想密切结合的西域式风格相互影响、融通,使得中原风格与西域风格一直并存,影响着莫高窟西魏至北周洞窟壁画的造型观念、绘画技巧及艺术风格。因此,莫高窟第285、296的“得眼林”图在风格上有极为相似之处。本文从南北朝的绘画美学思想入手,对“得眼林”壁画的置陈布势、形神刻画及艺术风格等几个方面作一些探讨。 一 绘有“五百强盗成佛”图的第285、296两窟的艺术风格、特点与它以前的十六国、北朝所有洞窟画塑迥然不同。如果说,以前的画塑为浓厚的印度和西域风格的话,那么第285窟则是全新的中原风格,其中不乏有西域之风的遗存,但南壁的“得眼林”图基本是中原式的画法,可堪称之为莫高窟史上里程碑式的洞窟之一。 西魏至北周的壁画人物造型和绘画技法有两种风格:一种为地色涂土红,人物大多是半裸的形象,体格健硕,动作幅度较大,颜色对比强烈,用凹凸法晕染,强调身体的立体感,线条遒劲挺拔。这些方法来自西域,因此叫西域风格。另一种是中原式风格,以白粉为地色,上敷朱、紫、青、绿等色,色调清新明快,线描运笔疾速飘举,秀劲潇洒。人物身材修长,相貌清瘦,眉目疏朗,面带笑容,神情潇洒,佛和菩萨穿汉式褒衣博带服装,人物面部使用中原传统的面颊涂红色的晕染法,表示立体感。两种风格对比鲜明,是两种社会思潮、两种伦理道德、两种审美理想在宗教壁画中的反映。 西域式风格,主要来自龟兹石窟,并与敦煌的历史环境、宗教思潮和审美理想密切结合。敦煌、吐鲁番出土的大量儒家经典、道家文书和魏晋十六国的墓室壁画,都表明儒家伦理道德思想早已成为社会秩序的准则。作为外来的宗教艺术,其审美形象为适应当地风土人情、文化思想,也必然作一种转型。即由西域流行的印度式“丰乳、细腰、大臀”的裸体菩萨而代之为“非男非女”的菩萨、伎乐、飞天形象。早期壁画深受“诚仁必有温柔之色”这类思想的熏陶,形成了具有敦煌本土色彩的西域式风格。 中原风格,是指始于顾恺之、戴逵,成于陆探微的“秀骨清像”一派南朝风格。魏晋南朝士大夫为追求通脱潇洒飘飘欲仙的生活,相竟以清瘦为美,老庄思想的崇尚清谈、隐逸之风盛行。从玄言诗到山水诗及山水画,都对故事画产生了重大影响。在内容上,人的主题展现为要求与“道”——自然相同一;在形式上,文的自觉展现为要求用形象来谈玄论道和描绘景物。魏晋时期空前的大灾难、大悲残、大痛苦,使陷入水深火热之中的中国人摈弃了儒教,而投身于老庄、道佛,以求心灵的解脱。中国人精神从汉代的外向开拓,转向内在的精神追求。在审美意识上,则更进一步向主观精神、个体人格美的方向发展。宗炳说:“圣人含道应物,贤者澄怀味象。至于山水质有而超灵……山水以形媚道,而仁者乐,不亦几乎?”[3][P207]即是将我之神投入山川而为山川之神,以主观精神涵盖自然的写照。在表现手法上,画家将故事情节放在一个广阔的空间展开,造成一种抒情写意的诗意境界。顾恺之的《洛神赋》图即是如此。而在敦煌,来自中原的元荣出任瓜州刺史,内地的新画风于是随之传入。莫高窟第285、296窟的“得眼林”壁画中,主要运用的是中原式画法。毫无疑问,从顾恺之、宗炳、王微到谢赫、姚最,他们的美学思想影响着西魏、北周时期的敦煌。这在“得眼林”壁画中得到了充分地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