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古格佛教壁画的艺术特色

作 者:

作者简介:
康·格桑益希,四川大学教授、国家一级美术师、硕士生导师。

原文出处:
西藏研究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J7
分类名称:造型艺术
复印期号:2002 年 02 期

关 键 词:

字号:

      历史上阿里是古格王朝和藏传佛教后宏期的发祥圣地。阿里古格王朝时期佛教壁画艺术植根于雪域之巅,以其独特的造型,浓烈的色彩,精细的线描,写实的风格,浪漫的构思,纯朴的地方特色和精深的传统底蕴,成为藏族“苯”教美术与藏传佛教美术圣殿中独树一帜的奇葩,亦是藏族人民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竖立起的一座凝聚着人民智慧与文明足迹的艺术丰碑。阿里古格壁画艺术在长期的发展和东西方文化的广泛交融中,以鲜明的民族特色,浓郁的宗教文化色彩和神秘的地域文化特征,形成了自己独有的艺术风格。

      一、古格壁画构图的形式美

      由于古格地区寺院殿堂空间高度均在五米左右,具有采光好,容量大,壁面整体,恢宏大气的效果,故壁画构图也打破了传统壁画单一的布局构成,根据表现内容和审美需要创造出了长卷式、蔓荼罗式、中心布局式、回环式、多重几何式、密格式等极富形式变化又别具新意的构图样式,表现出古格壁画独特的布局特征和形式美感。

      长卷式分格布局 古格壁画不同于其他地方寺院壁画的分格式布局,多以构图的长卷形式布局为特色,并以表现内容的世俗化和写实手法的真切而具有独特的风采。其构图依据表现内容和特殊审美的需要,将壁面从上到下分为三至六层不等,均呈条带状顺时针环绕殿堂一周。古格扎布让蔓荼罗殿壁画构图形式即分六层:最上一层绘一周二方连续兽面衔铃铛垂帐条带纹;二层绘高僧、大德、译师、金刚小像;三层是壁画的主要构图位置,绘主尊神佛的经变大像造型(其他殿堂在此部位也常以长卷形式绘佛本生传、佛传故事、经变图等);四层除东墙门两侧绘“礼佛图”、“说法图”外,其余均绘各类佛、菩萨、佛母、度母、神母、供养天女、金刚、大德小像;五层绘长卷“众合地狱图”一周;六层绘一周一整二破的菱形海螺条带纹为饰。扎布让红殿壁画的构图共分四层:一层为常见的兽面衔垂帐流苏的二方连续装饰纹;二层是壁画表现的主体部分,占总画面的三分之二;三层绘“佛传故事”、“王统礼佛图”、“如来八宝”、“七政宝”、“八吉祥物”等图案;四层为梵文兰查体书经咒条带纹。每层的比例视内容和殿堂的高度而定,但出于视觉感观的舒适合理,一般都把第一层的兽面衔铃铛垂帐流苏装饰纹样画得较宽,且非常精细绚丽,既满足了视觉需要,又以较大的面积装饰了建筑结构和壁画主题,构成了古格壁画独特的形式美。

      古格长卷壁画构图形式具有包容量大、内涵丰富、形式美观的优势,每层表现内容各不相同,但又服从于中心主题。装饰美不仅体现于多层的条状构图美,丰富多彩的图像造型美,还表现在形象布局上的疏密美、大小美,更有色彩上的对比美、协调美以及图案纹样的装饰美。题写名位是古格壁画的独特之处,朝拜者可以根据名位对号入座,形象地进行膜拜观赏。总之,古格壁画的形式美所尊循的三界构成法(天、地、地狱)也已在壁画的整体布局中得到完美的体现。古格壁画构图的形式美是古格壁画中最具审美意义和形式美感的部分,是表现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结合。

      古格红殿《庆典图》长卷纪实性风俗壁画全长10米,宽1米。中为无量寿佛像,左侧为诵经的僧人,右侧为国王王族与众臣民眷属、各地香客嘉宾以及运送供品的行列,最后是庆贺大典的群众游行场面。游行队伍的最前面是乐队和舞狮、神舞、歌舞队伍,后面则是运送建寺木料的牛群和僧俗人众。古格蔓荼罗殿《众合地狱变》壁画以长卷形式环绕殿堂一周,长约18米,图中描绘了在地狱受到各种刑具惩处的罪人,景象惨不忍睹。图中间还绘有在尸林修行的瑜珈行者、水中观望的龙王、小鬼、山石树木和佛塔等。该壁画打破了此类题材常以象征轮回的圆形构图表现的传统模式。

      蔓荼罗式圆形布局 蔓荼罗意为道场,筑方圆之土坛,安置诸尊,以祭供,称为坛城。描绘诸尊之形体及其坛场的绘画,称为大蔓荼罗。蔓荼罗布局形制呈外圆内方,层层相套,中置井字形几何结构,主尊居中,其余各层按佛教仪理均布满部属神像,构成紧凑,图案繁密精细,极富装饰意趣、形式美感和象征意义。古格蔓荼罗殿的密宗图像继承了早期传统表现形式,但又有所变革,精细劲健的线条和交错巧布的色块,使变幻奇谲的密宗图像在统一中富有变化,在抽象的线形中传达着佛教对神秘的宇宙图式的理解。这类密宗图像减少了恐怖气氛,而增强了艺术感染力和亲切感,更多几分抽象美。

      托林寺护法神殿南壁蔓荼罗图,作内方外圆多层重叠,中心主尊之身光亦为圆形,是以圆象征日月轮。此图似按《理趣蔓荼罗》配列,中心主尊为金刚轮菩萨,呈三面六臂,作菩萨像,拥明妃,手持各种法器。上为普贤,下为地藏,左侧为文殊,右侧为慈氐,正侧上方为金刚王,右侧上方为虚空藏,左侧下方为除盖障,右侧下方为自在神。在中台八叶院之外,尚有各式金刚,均作菩萨像或明王像,皆三面六臂拥妃,或立或跏趺坐,手持各种法器,形态变化多端,造型威猛,孔武有力,寓威严于神奇,托教化于畏怖。东嘎石窟一号窟四壁的中心部位绘有不同内容的蔓荼罗图,根据图中主佛及其侍从的造像配置和布局方式,仍以金刚界蔓荼罗居多。东嘎二号窟窟顶建筑形制则作成巨大的蔓荼罗形状,层层向上内收成穹隆顶,并绘以各种造型生动奇特的护法神祗像和别具创意的动植物组合图案。从鸟、对兽和连珠纹饰中还可见中亚古波斯艺术的影响。托林寺内殿南壁绘有“理趣蔓荼罗图”。古格扎布让殿堂天花的中央都绘有佛、菩萨、金刚小像的莲花式蔓荼罗图。这种圆形的布局所呈现的宇宙天体运转不停的奇幻而神秘的视觉效果,体现了佛教深邃的宇宙世界观,并给人以无穷的遐想。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