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TU2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681(2001)04-0082-03 建筑装饰是文化的产物,是人类艺术意志的体现。建筑装饰也是建筑艺术中古老而含义深刻的部分。它跨越的领域触及到文化艺术、历史、美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等诸多学科。对于建筑艺术而言,装饰有着复杂的历史文化背景:一方面建筑装饰给人带来审美上的愉悦和情感的震撼力,传递着特定的历史、文化信息;另一方面装饰所产生的特定形式和秩序,揭示了建筑的风格和类型上的特征。藏式建筑的装饰也一样,在华丽的装饰图案和神秘的造型中充分体现出了藏式建筑特有的宗教文化和生活意蕴。 藏式建筑以其特有的艺术视角,运用艺术的概括、夸张、抽象与变化等多样表现方法,在限定的空间与环境中,有序地组合、构造富于节奏与韵律美、形象与形体美的平面与立体造型。在多样的环境和空间中生动地再现出藏式建筑的艺术性,充分体现了设计者的全部才智与艺术表现力,也蕴含了设计者的美学情趣与意味。因此,藏式建筑具有了独特的建筑装饰艺术风格。 一、建筑装饰是一个广泛、普遍的文化艺术现象 建筑装饰是指对建筑物和建筑构件进行美化与修饰,是建筑艺术表现力方面的一个重要补充手段,在古典建筑艺术中占有不容忽略的地位。在建筑方面上添加纹式与图形装饰的作法,不仅仅表现了工匠的技艺、物主的富有,而且更重要的是长期以来装饰被赋以一定的人文内涵,蕴含了社会的秩序和理论。 建筑装饰艺术几乎与人类用花纹装饰服式的历史同样悠久,每一个时代的历史、文化都在建筑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迹。如欧洲进入中世纪以后,由于基督教成为治理国家的精神支柱,因此兴建教堂成了时代文化教育的历史新使命。这时的美术,突出地反映在建筑艺术之中,特别是宗教建筑艺术的发展上,而其他样式的美术,则大多成为了教堂建筑的装饰附件。藏式建筑装饰艺术在每个时代的历史、文化和发展中也一样留下了印迹。藏传佛教通过元代的帝师制度,明代的三大法王系统的确立和五王封授制度的发展,到了清代,藏传佛教僧官制度的主要特征是活佛转世制度,又称灵童继承制或呼毕勒罕制。就其思想渊源来说,它源于印度佛教传说中的转世故事及轮回转生、五趣、三身等宗教思想。这些宗教思想印迹除了在建筑的构造中得到保存之外,大量的信息凝聚在建筑的装饰中。建筑中的雕刻、纹饰、色彩以及构件的排列、组合的秩序等等,都成为我们判断和理解建筑风格、类型和文化内涵的至关重要的信息。 二、藏式建筑与装饰艺术的关系和作用 建筑装饰艺术从属于建筑,没有建筑也就没有建筑装饰艺术。建筑给装饰艺术提供了展示的基础,装饰艺术反过来又给建筑增光,改善和美化建筑环境,使建筑效能得到进一步发挥。而建筑和装饰艺术的和谐统一,方可产生独立的艺术价值、审美价值和实用价值。藏式建筑的功能和风格决定了藏式装饰艺术的形式和内容。好的装饰作品是在特定的环境中产生的,故评定装饰作品的优劣,就不能孤立地评价它,而是既要看作品本身的质量,更要看它在整个环境中的作用。装饰艺术除了具有其它艺术种类相同的审美、认识、教育作用外,还有其独特的一面,即能对建筑总体气氛起到强化、弥补、改善、调节等作用,能使建筑的功能、风格得到广延,使建筑更加充实,更加完美,更具实用效能。从而在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两方面都能获得回报,获得超越建筑本身的审美和使用价值,对人类的生活、信仰等各方面起到积极作用。藏式建筑装饰与建筑环境就是在这种关系中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得益。 藏式建筑装饰艺术与建筑环境之所以相互依存,相互作用,从而达到完整统一的和谐之美,是其不同于其它艺术种类的强烈个性决定的。 第一是藏式建筑功能与装饰艺术紧密结合。藏式建筑不同的功能,使得装饰艺术题材的选定有了很大的不同。建筑制约着装饰艺术题材的范围,使其为建筑功能服务。好的装饰作品在内容和选材方面是非常讲究的。场合的特点,历史文化背景的特点,是选择题材的重要依据。题材内容的贴切充实,不但能使建筑能得到充分发挥,而且能为建筑带来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题材问题不仅存在于宗教性装饰艺术之中,在一些生活设施中也有这个问题,从中国古代的敦煌莫高窟、西藏的布达拉宫,到欧美的现代建筑都说明了这一点。第二是藏式装饰艺术的工艺和材料与建筑环境具有相互适应,相互协调的作用。在藏式建筑装饰艺术作品的制作中,一开始就要把材料的选用考虑进去。至于用什么材料做装饰,其依据是建筑风格、功能、色彩、装璜用材、尺寸、光源等因素,必须体现出装饰作品和具体环境的协调之美,以及材质之美。如:青海塔尔寺佛教建筑,金顶鎏金,主墙面为琉璃砖,内部宽敞高大,加上各尊佛像和装饰品,营造出了一种神秘的宗教色彩。材料的选择会受到很多因素的限制,主要是要选择那些有耐热、耐寒、不易褪色、质地坚硬易于清洗的材料。装饰艺术作品不同于其它画种,它能展示出其它美术形式无法达到的视觉效果和艺术魅力,展示出它特有的材质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