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前期行踪与词作评述

作 者:

作者简介:
诸葛忆兵(1959-),男,浙江温州人,中国人民大学中文系副教授,文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 中文系,北京 100872

原文出处:
南阳师范学院学报:社科版

内容提要:

李清照的前期生活可细分为五个阶段:未婚少女时期、新婚汴京居住时期、青州夫妻屏居时期、独守空闺时期、随夫辗转各地时期。未婚前,李清照欣赏大自然美丽的风光,流露闺中寂寞情思以及对爱情的追求;新婚时,或写短暂别离的苦痛,或叙新婚夫妻的甜美;屏居青州时,创作相对平稳;赵明诚外出独守空闺时,离情别思汹涌而来,是前期创作的高峰期;随夫各地时,情绪略显低落或愤激,中年的家庭矛盾隐约可见。


期刊代号:J2
分类名称: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
复印期号:2002 年 12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I207.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132(2002)03-0076-07

      李清照的歌词创作以44岁南渡为界分为前后期,前期的创作主要是“描写自然景物,反映爱情生活,歌唱离情别意”(注:陶尔夫《北宋词史》第149页,山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6月版。),学界基本上有一致的看法。然而,多数的论述也仅止于这样粗线条的划分。李清照生平资料匮乏,学者无法对李清照的作品进行详细编年,所以只能停留于轮廓的描述,以至于对李清照名篇佳作的理解也产生歧义。如关于李清照的《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元代伊世珍《琅嬛记》卷中记载说:“易安结缡未久,明诚即负笈远游,易安殊不忍别,觅锦帕,书《一剪梅》词以送之。”王仲闻则反驳说:“清照适赵明诚时,两家俱在东京,明诚正为太学生,无负笈远游事。此则所云,显非事实。”(注:《李清照集校注》第25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10月版。)王说甚是。由此可见,只有对李清照的生活与歌词创作做更为细致的分段与分类,才能更深入地阅读理解李清照。

      虽然无法为李清照的词做详细编年,但后人已经有多种李清照年谱问世(注:如王仲闻《李清照集校注》后面附录的《李清照事迹编年》,徐北文主编的《李清照全集评注》(济南出版社1990年12月版)中的《李清照年表》等。),李清照前期的大致生活经历还是清晰的。本文结合李清照词作的分析,将李清照的前期生活划分为五个阶段:第一,18岁以前未婚少女生活时期(1084-1101);第二,18岁至24岁新婚夫妻汴京居住时期(1101-1107);第三,24岁至34岁青州夫妻屏居时期(1107-1117);第四,34岁至38岁青州独守空闺时期(1117-1121);第五,38岁至44岁随夫辗转各地时期(1121-1127)。

      一、未婚少女时期

      李清照18岁嫁给太学生赵明诚,婚前作品的格调爽朗欢快,有时也有一丝淡淡的忧伤。内容大致是欣赏大自然美好的景色风光,少女内心深处的寂寞与思春情怀,对未来情爱与婚姻的浪漫遐想等。

      李清照有着良好的早期教育和宽松自由的家庭环境,父亲李格非并不轻视或束缚女性,任随李清照自由发展身心。(注:详见拙著《李清照个性成因及其表现》,《东岳论丛》1997年第3期。)少女李清照外出游玩总是比较随意、尽兴的,山水景物的陶冶成为李清照早期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这就培养了李清照对生活的热爱与极其敏捷独到的审美感受能力。李清照总是欢欣鼓舞地投入到大自然的怀抱之中,品赏美丽的景色风光,生活是如此的美好而灿烂。《如梦令》说: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这首词写自己由于醉酒贪玩而高兴忘归,最后误入“藕花深处”。由于不期而来的划船赶路少女,却把已经栖息下来的“一滩欧鹭”吓得四下飞起。小词的笔调极其轻松、欢快、活跃,语言朴素、自然、流畅。令人诧异的是一位大家闺秀,居然可以外出游玩到天色昏黑,而且喝得酩酊大醉,以致“不辨归路”,“误入藕花深处”。迷路之后,没有迷途的惊慌,没有归家惟恐父母责怪的惧怕,反而又兴致勃勃地发现了“鸥鹭”惊起后的另一幅色彩鲜明、生机昂然的画面,欢乐的气氛洋溢始终。

      与此相似的是一首《怨王孙》,词说:

      湖上风来波浩渺,秋已暮、红稀香少。水光山色与人亲,说不尽、无穷好。

      莲子已成荷叶老,清露洗、苹花汀草。眠沙鸥鹭不回头,似也恨、人归早。

      文人墨客向来有“悲秋”的传统。面对秋天枯萎憔悴的花草,萧条冷落的景色,人生不如意之事就会涌上心头,多愁善感的文人不免就凄凄惨惨、唏嘘感涕、伤心不已。李清照作为女子世界中的豪俊,面对“红稀香少”的暮秋季节,不是在为荷花稀落、荷叶枯萎等流逝的风光景色而惋惜感伤,而是兴趣盎然地与“水光山色”相亲,品尝大自然“无穷”的美妙,以充满诗意的画笔勾勒出一幅优美动人的深秋湖面风景图。整个画面的色调清新秀丽,景物疏落有致。少女的欢欣,使得“莲子已成荷叶老”的深秋湖面也透露出勃勃生机。可以设想,词人今天又是一次“兴尽晚回舟”,完全陶醉于迷人的风光景色之中。

      在父母的温馨呵护下、在有着浓郁文化气息的家庭环境中、在风光秀美的湖光山色景致里,无忧无虑地长大的李清照,对美的事物有一份独特的敏锐和细腻的情感,这一切同时也培养了李清照感情的丰富细腻。随着年龄的增长、性别的觉醒,少女李清照少了一些天真烂漫,多了一些难以言说的心事。面对春来秋去的景色,李清照渐渐变得娴静而更多一份婉转的深思。《浣溪沙》说:

      小院闲窗春色深,重帘未卷影沉沉。倚楼无语理瑶琴。

      远岫出云催薄暮,细风吹雨弄轻阴。梨花欲谢恐难禁。

      独处小院,独对闲窗,春色深深,词人领略了一份不可捉摸的寂寞孤单。这样无言的寂苦,只好通过“理瑶琴”来排遣。词人倚楼之际,还看见室外薄暮时候缕缕缠绕于远山的云絮,微风吹拂下的蒙蒙细雨。敏感少女立即联想到:春色已深,春光将逝,在这风雨之中,梨花恐怕要纷纷飘谢了。户外景色的逐渐暗淡,春天美景的逐渐凋零,使少女心头那一丝丝飘忽的愁绪更加拂之不去了。一味的天真烂漫,反而显得肤浅。有了这一缕缕说不清楚的愁绪纠缠,少女李清照显示出安闲宁静的一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