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诚信及其当代价值

作 者:

作者简介:
宋连利 天津理工学院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天津 300191

原文出处:
道德与文明

内容提要:

本文论述了中华民族崇尚诚信、耻贱伪诈的传统,以及诚信德目的道德内涵和道德要求,论述了诚信道德在为人、齐家、兴业、治国、天下安宁等方面的重要意义,以及对当代中国公民道德建设的借鉴、启迪价值。


期刊代号:G2
分类名称:思想政治教育
复印期号:2002 年 08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中华民族素有崇尚诚信,耻贱伪诈之传统。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在诚信道德思想学说的传播和熏陶下,逐渐形成一种诚实守信的道德价值观念和道德行为评价标准。挖掘、梳理传统诚信道德,批判地继承这一道德精神遗产,对当代社会生活和公民道德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启迪价值。

      一、诚信的道德内涵及道德要求

      诚信作为中国传统道德的两个德目,各有其义,又可互训。

      诚,是指真诚不伪,诚信不欺,真实不妄,精诚不懈。诚还具有价值本源的意义,诚为一切道德原则和一切道德行为的根本,如周敦颐讲:“诚,五常之本,百行之源也。”[1]从这一点讲,诚比信具有更深一层的本体论的内涵。孟子早就说过:“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2]信,是指诚实无欺,说话算数,严守信用,兑现诺言。诚与信两个范畴又可互训,“诚,信也,从言成声”,“信,诚也,从人从言。”[3]所以,从一般意义上说,诚信就是诚实不欺,恪守信用。推而广之,诚信的道德要求就是心想、口言、身行的一致,即言为心声,言行相符。诚信还内含着实事求是的精神。如孔子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4]“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5]蔡元培认为,信义者,实事求是,不以利害生死关系枉其道。

      作为美德的诚信绝不是不分善恶、不问道义与非道义的诚信,符合善、道义的诚信才是真正的诚信。“信之所以为信者,道也,信不从道,何以为信”[6]。春秋时期曾有“要盟不信”之说,即在受到要挟、威逼的情况下,被迫签订的屈辱盟约或许下的违心诺言,可以不履行,不兑现。同样的,在特定条件下,从善意出发的“不诚信”,用今人的话来说,所谓“善意的谎言”也是允许的,因为它并不违背道义。当然这是生活中的特例,并不是人须讲诚信的社会生活通则。

      二、人无诚信不立

      人无诚信则无以立足,行事则无以通达;人有诚信则可以立足,行事则可以通达。在中国古代社会,人们往往把无诚信之人斥作“非人”,而加以鄙视和谴责。

      中国古代先哲认为,诚信是人之所以为人的一个道德标志,是做人的基本要求。孔子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7]他一生痛恨那些外仁内诈、面善骨恶、巧言令色、八面玲珑、欺世惑人的伪君子,即“乡愿”,痛斥他们是“德之贼”[8]。孟子把修养诚信看做是做人应走的正道,“思诚者”是“人之道也”[9]古人云:“口惠而实不至,怨菑及其身。”[10]不讲实话,不守信诺,就会有灾祸。王安石断言:“人无信不立。”[11]诚信是做人的道德支柱,无此便无以立足。朱熹把忠诚、讲信义看做是人安身立命的根本,无此就谈不上做人之道。“人道惟在忠信……人若不忠信,如木之无本,水之无源,更有甚的一身都空了。”[12]陆九渊则把诚信看做是人区别于动物,人之所以为人的标识,他痛骂那些不讲忠信的人“人而不忠信,何以异于禽兽者乎?”[13]北齐刘昼则用史实揭示丧失诚信就会祸殃自身,其中提到秦之商鞅因“贪诈伪之小功,弃诚信之大义”,“及惠王即位,疑其行诈,遂车裂于市”[14],带来杀身之祸,为天下所笑。

      中国古代先哲认为,诚信是行事通达的凭证,人无诚信便行事不通达。孔子认为,人不讲信用是不可行的,好比大车没有安横木的輗,小车没有安横木的軏,是不能行走的。“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15]在他看来,人若有信,行为恭敬,即便身处蛮貊之邦也可行得通,反之,即使在家乡州里也行不通。墨子也强调,人说话必须守信用,言行一致,说到就要做到,“言必信,行必果,使言行之合犹合符节也,无言而不行也”[16]。刘昼把讲信用看做是行动的基础和根本,“人非行无以成,行非信无以立”,“欲立行而不知立信,犹无楫而行舟也”[17],行而无信,那是行不通的。

      传统诚信美德是一面历史明镜,对于今人有借鉴、警示价值。作为中国公民应以史为鉴,要诚实守信,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做老实人。在德国有一位中国留学生,毕业后到各大小公司应聘,其他条件都合格,惟独在个人信用卡上有两次地铁逃票记录,终未被录用。[18]这是人无诚信行不通的现代佐证。而那些惯于弄虚作假搞坑蒙拐骗的人,他们最终要受到制裁,落个身败名裂的可悲下场。一切诈伪之徒只能得逞于一时,而不能得逞于一世。

      三、家无诚信不和睦

      中国传统道德认为,夫妻关系是家庭关系的基石,若使家庭关系和睦稳定,夫妻间就要恪守诚信。

      中国传统道德要求夫妻关系应当长久稳定。“夫妇之道不可以不久也,故受之以恒。”[19]男女双方一旦结为夫妻,就逐渐超越了生理性欲和传宗接代的需要,就有了精神的交流,情感的交融,性情的磨合,就应义不容辞地承担起应尽的道德义务和应负的道德责任,夫妻关系就应当是长久的、和谐的、稳定的。“天地合而后万物兴焉。夫昏礼,万世之始也。取于异性,所以附远厚别也。币必诚,辞无不腆。告之以直信。信,事人也。信,妇德也。壹与之齐,终身不改。故夫死不嫁。”[20]《礼记》的作者提倡“夫死不嫁”的片面贞操观,自然是极不合理的,然而其强调男女结为夫妇,犹如天地合而生就万物那样,具有神圣性,隆重的婚礼是夫妇情感和意志坚贞的象征,夫妇一生都要诚心诚意,守信不欺,则是符合人类善良的心愿的。而强调诚信道德对夫妇关系和睦与稳定的作用,是有积极意义的。

      古人云:“贫贱之交不可弃,糟糠之妻不下堂。”诚信对夫妇双方有同等的要求,夫妇之间要互帮互助、同甘共苦、同舟共济、相敬如宾、相濡以沫、和和睦睦、白头偕老。在历史上,夫妻间恪守诚信,互敬互爱的动人故事不胜枚举。如众所周知的诸葛亮“少有逸群之才,英霸之器,身长八尺,容貌甚伟”,“亮有妻黄氏”,“发黄面黑,才能独优,亮不嫌丑陋”。[21]他将别人讥笑置之度外,与妻以诚相待,相敬如宾,诸葛亮的功绩与妻子的帮助是分不开的,二人堪称夫妇诚信之楷模。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