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对大学生优良人格特质的培养

作 者:

作者简介:
陈伟民,浙江教育学院社科部副主任。杭州:310012

原文出处: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

内容提要:

人格特质是反复多次由人格需要引起,由人格判断决定的行为所形成的一种反应定势。培养大学生的优良人格特质,就是要使大学生在各种环境下所形成的行为定势能符合社会需要。本文从人格需求和人格判断出发,分析影响大学生人格行为的环境因素,提出培养大学生优良人格特质的对策。


期刊代号:G2
分类名称:思想政治教育
复印期号:2002 年 05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一、关于人格特质的理性思考

      所谓人格是现实的有特色的个人,是人经由社会化所获得的、具有内在统一性和相对稳定性的个人特质结构,是人的思想品德、心理和行为的综合。人格特质是指人格在一定情景下,行为的倾向性和特有的反应方式,是人格的反应定势,它是人格需要和人格判断的比较固定的联系状态。人格特质是人的思想观念、道德品质、意志品质、智慧能力的有机综合,是已形成的对某种情景的反应定势。

      人的内部结构犹如一个“黑箱”,从外部是看不到的,必须通过输入和输出的信息来分析和判断。“黑箱”中的人的内部结构是由人格需要和人格判断组成。人格需要,就是人对物质或精神的需求;人格判断,是指人格有意识的,超越本能的分析、判断能力。人格行为的产生,首先是环境刺激了人格结构的“黑箱”,如这种刺激符合“黑箱”中的人格需要,经人格判断,“黑箱”中便往外输出人格行为。人格特质是反复多次由人格需要引起,由人格判断决定的行为。由于环境刺激引起了人的某种需求,这种需求是否会产生行动取决于人格判断,即人根据各自的价值标准做出是否采取行动的决策。经过这个过程的人格结构就由原来的一般结构,变成了强化结构。如果这种行为符合社会需要,取得预期的效果,就会使这种结构更为增强。如果这个过程反复多次,强化结构就会上升为反映定势。人格特质一旦形成,人格结构“黑箱”面对环境刺激产生的人格动机和行为就形成了一个定式,比较难改变。因此,优良人格特质的培养在人格特质未完全形成之前相对容易一些,强调对大学生优良人格特质培养的意义也在于此。以下从人格需要、人格判断来分析优良人格特质应如何培养。

      1.关于人格需要。需要是个体在生活中感到有某种缺乏而力求满足的一种内心体验。需要的产生取决于两个条件:一个是个体感到缺乏某种东西,有不足之感;二是个体期望得到某种东西,有求足之感。需要就是在这两种心理体验下形成的心理状态。当人产生了某种需要时,心理上就处于紧张状态,形成一种内心的驱动力,这种内在的驱动力驱使主体去寻找目标。一般来说,当客观事物能满足一个人的某种需要时,他就会产生积极的心理活动,需要越迫切,由它引起的活动就越坚强有力;反之,当客观事物不能满足一个人的某种需要时,他就会产生消极的心理活动。由于个体新的需要在实践中不断产生,所以这种积极的或消极的心理活动也就会层出不穷。正因为需要与客观事物处在这种关系中,所以需要就成为心理活动的基础或动力。

      人是社会的人,人的需要离不开社会的制约,是在社会的需要中产生。因此,社会环境的变化对人的需要的形成及变化起决定性的作用。

      2.关于人格判断。人格判断这种人有意识的分析、判断能力,其形成的因素有政治信仰、道德品质和认识水平,其中认识水平包括哲学观念、政治观念、伦理观念、法制观念等等。人格判断像是一张“过滤网”,由社会环境变化所产生的人格需求必须通过这个“过滤网”的过滤,才会成为人格动机和行为,所以,人格判断起到决定人格动机和行为的作用。由坚定的政治信仰、高尚的道德品质、较高的认识水平这种人格判断所“过滤”而产生的人格行为,必将是社会所需要的,从这个意义来说,优良人格特质的培养,实际上是优良人格判断的培养。一个人的优良人格特质不是一朝一夕的形成,而在于日常的思想道德素质、智能素质和心理素质的培养,认识水平的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就是需要我们从政治信念、道德品质、认识水平等方面来培养大学生优良的人格特质。

      二、优良人格特质的培养要根据人格需要来进行

      人的行为产生的根本原因归结为人格需要。人格判断的形成过程是一种人的行为产生过程,其形成也和人格需要密切相关。人的知识学习、信息接受、情感培养、精神追求等动力都来自于人的需求,人格需求是人格判断的基础。

      大众传播学认为,大众传播效果的关键在于受传者是否接受大众传播媒介的宣传,而受传者是否接受这一宣传,又取决于大众传播媒介所传递的信息是否符合受传者的需要。在制作大众传播内容时,要明确受众的需求:这其中首先涉及人类共有的需求,除了生活、安全的需要外,就是被尊重、被关怀及自我实现的需要;其次,各个社会群体、社会类型、社会时期特有的需要。受众在接受大众传播信息时,是以一种存在很大差异的选择性行为进行的,只有受众需要的传播内容才有可能用传播的内容影响受众。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特殊的传播,也面临如何针对学生的需要,提高效果的问题。

      过去我们往往是从社会的需要,党和国家的需要来考虑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而不大注意考虑受教育者的需要。在人们心目中往往形成这样的看法,学生接受知识技术教育是他们自己的需要,而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是党的需要。在现实生活中,学生往往把接受文化知识、科学技术教育被看作是一种权利,是为自己学的。而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则是一种组织强加给他们的一种义务,是为别人学的。这种带着“义务”性质的强迫性,使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一种应付甚至厌烦的情绪。根据问卷调查[1],在12门学科中,要求学生挑选出自己最喜欢的和最不喜欢的学科,最喜欢的学科中排在第一名的学科得票率占32.5%,政治排在倒数第二,得票率仅为1.7%;在最不喜欢的学科中排名,政治排在第二。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