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标管理在高校德育中的运用

作 者:

作者简介:
莫敏秋(1971-),男,广东郁南人,华南师范大学研究生处讲师。广东 广州 510631

原文出处: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

内容提要:

高校德育是一个目标实现的管理过程,可以引入目标管理。引入目标管理,可以在明确德育方向、调动师生的德育积极性、充分利用资源和丰富德育载体等方面起到积极作用,有利于我们加强和改进高校德育。要在高校中运用目标管理,首先要调查研究,确定德育目标,其次要在各方面的配合下落实目标,最后要建立起有效的评价体系,这样才能在高校中充分运用目标管理。


期刊代号:G2
分类名称:思想政治教育
复印期号:2002 年 04 期

关 键 词:

字号:

      目标管理是一种动员全组织参与的,以制订、实施和检测目标为全过程的管理方式。目标管理强调:目标既是手段也是目的;强调全民参与,重视人的个性;充分考虑组织各层次之间的关系。目标管理自1954年由美国学者德鲁克提出来以后,在美国、欧洲和日本的企业产生反响并被广泛地运用到其他行业和部门,产生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80年代中后期,目标管理在我国引起关注并有一些学者提出将其引进学校的管理,但多数仅限于理论的探讨。

      一、目标管理在高校德育中运用的可行性及其意义

      从某种意义上讲,教育是一种产业。高等教育较之基础教育具有更明显的产业特征。这为我们的教育管理提供了一个广阔的空间,也意味着我们必须要摄取更多先进的管理经验用于教育管理中。作为高校教育一个重要子系统的德育也必须如此。我认为,作为一种新型的管理方式,目标管理在高校德育中运用是可行的。

      首先,高校德育过程是一个管理过程。高校德育过程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这个过程涉及到社会、学校环境因素,也涉及到教育者、被教育者因素,是培养人的知、情、意、行的过程。德育工作渗透到学校工作的各个环节。德育过程涉及到学校教育管理的各个方面。要切实发挥学校德育功能,我们必须要把握住学校的各个环节,才可能发挥高校的综合育人功能和综合德育功能。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对高校的环境、资源和人员进行有效的管理。所以,德育过程是一个管理过程,而且必须是一个管理过程。只有实行有效的管理,才能最大程度地利用高校的德育资源,合理地、有层次地推进高校德育。

      其次,高校德育过程是一个目标实现的过程。《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提出德育的总目标是:“努力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献身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高校德育应当围绕这个总目标进行。显然,高校德育过程是一个目标实现的过程。不但如此,高校德育过程还是分目标渐进的目标实现过程。《若干意见》明确提出了德育的6个方面的教育内容:社会主义思想与理论的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职业道德教育、优良传统教育、法制教育、审美教育。这6个方面既是实现总目标的内容也是总目标下的分目标,我们要围绕这些分目标,通过一定的载体,逐层深入地施教,学生在教育中慢慢地吸收内化并能以它们来指导自己的行为,最终达到总目标的要求。

      当然,我们应当理解,总目标的实现,并不是各个内容的简单相加,它们是交叉、交替的过程,并且因时代、学校、学生的不同,其注重的阶段性分目标也应该是不同的。

      再次,德育工作与目标管理各关系的一致性。德育过程是一个目标实现的管理过程,能否充分地运用目标管理模式进行动作,还要看它们涉及的对象是否相一致。在高校德育工作中涉及到的对象是教师、学生、学校的环境(包括客观环境和人文环境)、社会环境和学生的家庭环境,由于后两者不是学校所能控制的,所以,于学校德育而言实质上是教师、学生、学校环境的互动过程。目标管理强调的是管理者、被管理者、资源之间围绕总目标的互动。通过比较,我们可以发现,德育工作与目标管理在最重要的关系上是一致的:涉及人与人的重要关系、目标指向一致、是互动的关系。以目标管理模式套入德育工作如图1:

      

      所以我们可以说,德育工作与目标管理各因素是一致的,目标管理模式适合于德育工作。

      目标管理在德育工作的运用不仅是可行的,而且在传统的教育观念被打破的今天,引进目标管理去进行德育工作,对实施教育改革,加强和推进学校德育都具有积极意义。

      首先,使德育方向明确。目标方向的既定性,使高校德育工作的方向十分明确。各高校可以针对不同培养层次的需要,制订可行的分目标。比如笔者所在的是师范院校,以为人师表作为培养目标,在德育层面上应强调做人的教育,在进行《若干意见》中规定的教育内容的时候,应侧重师德的教育与养成。有了明确的德育方向,有利于我们在制订教育计划和实施活动时有的放矢。

      其次,可以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的德育积极性。目标管理强调的是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互动实现。这和以往只是单方面要求被管理者是很不一样的。在德育工作中引入目标管理,强调了师生之间的平等关系,使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德育行为成为一种平等的沟通,同时,围绕德育目标的实现,教师与学生有同时担负的责任,改变了以往只是单向的行为。在责、权、利明确的前提下,教师与学生的积极性就能够得以充分地发挥。

      最后,可以充分地利用学校的资源,丰富德育载体。目标的既定性,在德育过程中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的德育行为,可以使教育者与被教育者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地利用学校的资源。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学校的德育资源会被广泛挖掘,有效地利用起来。通过师生共同努力,通过不同层次、不同内容的德育方式,发掘高校自身的德育优势,创造新的德育模式,使高校德育的途径更为广泛,其德育载体也会逐步丰富起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