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续发展呼唤思想政治工作创新

作 者:
李云 

作者简介:

原文出处:
苏州大学学报:哲社版.教育研究专辑(二)

内容提要:

中国政府于1994年制定的《中国21世纪议程》白皮书指出:“可持续发展以人为本位。”这个“人为本位”的新发展观,不仅是对传统发展观把人当作纯粹“经济人”的扬弃,而且也是对传统思想政治工作只强调人的政治属性的一种挑战。因此,思想政治工作唯有不断创新,才可既为可持续发展提供精神支柱和不竭动力,又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期刊代号:G2
分类名称:思想政治教育
复印期号:2002 年 04 期

关 键 词:
  发展  创新 

字号:

      江泽民在十五大报告中重申:“在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正在引起社会各个领域的深刻变化,它给人们的观念带来了嬗变,也给思想政治工作注入了新的内容。适应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创新已是当代思想政治工作最为重要的一个现实问题。

      一、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所谓可持续性发展,是指既要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要不能对满足后代人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当代一部分人的发展也不能损害另一部分人的利益。可见,可持续发展展示了一种崭新的社会文明,这种文明不是割裂了的纯粹物质文明或精神文明,而是“两个文明”的统一。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正是对“两个文明’同步发展的有力鞭策,作为对两个文明建设具有保障作用和服务功能的思想政治工作的开拓与创新必定是可持续发展的题中之义,它的实施必然呼唤出思想政治工作的不断创新。

      1.思想政治工作创新是可持续发展主体的需要

      可持续发展观把发展的主体从经济社会转移到人,认为发展不等于单纯经济增长,而是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经济增长只是一种手段,其价值完全取决于对人的意义。弗郎索瓦·佩鲁指出:“市场是为人而设的,而不是相反;工业属于世界,而不是世界属于工业;如果资源的分配和劳动的产品要有一个合法的基础的话,即使在经济学方面,也应该依据以人为中心的战略。”[1](P92)1994年9月在开罗召开的世界人口与发展大会明确指出:“可持续发展问题的中心是人。”中国政府于1994年制定的《中国21世纪议程》白皮书也指出:“可持续发展以人为本位。”可见新的发展观确立了人在发展中的主体地位。一切发展都服从于人的发展,一切对人的发展不利的增长不再被看作是发展。因此,可持续发展是“为人”的发展。尽管从表层来看,“可持续发展”要解决的主要是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问题;而从更深层次看,这个问题实际上属于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问题。新的发展观这个“以人为本位”的思想不仅是对传统发展观把人当作纯粹“经济人”的扬弃,而且也是对传统思想政治工作只强调人的政治属性的一种挑战。在世纪之交的中国,这个“后发”型国家的辽阔大地上宏扬人的主体地位,已经不能不是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去面对和探索的问题,因为思想工作的对象是全体人民群众,而人民群众是“两个文明”建设的主体,即是可持续发展的主体。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是人民群众这个跨世纪的实践主体务必提高对可持续发展的认同意识、参与意识和率先意识以实现从知晓到认同,从了解到参与,从领会到创新的飞跃的需要。

      2.思想政治工作创新是可持续发展本质的需要

      可持续发展观的形成,尤其是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21世纪议程》的发展,引导着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清醒地认识到,发展的可持续性植根于人与自然的协调。于是,新的发展观认为:其一,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根本不在于“保护”和“节制”,而在于创新。单纯的“保护”“节制”观是悲观主义,而可持续发展观则是乐观主义,它相信人类自身的创新力量,意在改变条件、创造条件、突破自身的局限性。可见,可持续发展观是一种自觉的创新观。其二,解决自然资源的有限性与人类需求发展的无限性的基本矛盾是一个永远持续的过程,保证这一点的正是人类创新能力的无限发展。可见,可持续发展观是一种持续创新观。因此,可持续发展是人的发展。尽管从内容来看,可持续发展是人——社会——自然在协调与互动中的发展,但它的历史进程都是人的创新能力的持续性发展的确证。在人与自然的有机联系中,人的创新能力,能否全面地、持续地发展,正是这种发展能否外化为人——社会——自然三位一体系统的持续发展的关键。所以,可持续发展观本质上是创新观,是主体创新能力可持续的发展观。至于对主体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激励,恰恰是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职能。所以,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是对“创造”这个人类最高本性的深度发掘和自觉运用的需要。

      3.思想政治工作创新是可持续发展目标的需要

      “可持续发展”必须是在主客体双方的动态关系中实现的,因而,这种“发展”就不仅是主体(以及作为主体结合体的社会)一方的可持续发展,而且同时包含了自然(资源,环境)一方的可持续发展。所以,在价值目标上,可持续发展观是以追求社会的综合发展为目标的,这种发展不单是追求国民收入的单一经济目标,而是涵盖着经济、资源、环境、人口四位一体的目标体系。就是说,可持续发展观突破了那种把经济和技术增长作为社会发展充分内涵的传统观念,把社会发展理解为人的生存质量及自然和人文环境的全面优化。因此在价值评价上,可持续发展观念由以往“利己型”的评价模式转为“互利型”的评价模式。从广义上说,即从人与自然的关系看,“利己型”的价值评价模式过分强调人类对自然界的改造和征服作用;与此相反,可持续发展主张的“互利型”价值评价模式,不仅看到自然对人类的意义,而且还看到人类活动及其结果给自然所造成的影响,确保社会系统和自然系统的共竟共生、协调发展。从狭义上说,即从人与人的关系看,“利己型”的价值评价模式,只以自己所处的一时一地的发展为评价标准,与此相反,“互利型”的价值评价模式,不仅看到自己的发展,当下的发展,更看人的发展,人类未来的发展。可持续发展这种社会价值观包涵着深刻的伦理道德意蕴。它要求人们以“利人利己”、“义利兼顾”作为价值判断尺度。可是由于市场经济负面效应的影响,过度的物质化、功利化,使一些人的素质与可持续发展的社会价值观层面上的错位必然要求思想政治工作能在凝聚社会精神和强化道德自律方面增加创新的优势。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