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重视集体心理特点

作 者:

作者简介:
彭绍文 卫晓华 华北电力大学,河北,保定 071002

原文出处:
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

内容提要:

作为社会集体之一的大学生集体在心理上有许多鲜明的特点,正确认识和把握这些特点有助于我们适时有效地采取有效方式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期刊代号:G2
分类名称:思想政治教育
复印期号:2002 年 01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一、当代大学生集体的心理特点

      当代大学生集体是我国社会集体的一种,其成员在寻求知识的共同目的下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集体心理特点。

      1.对集体认同,但认同具有模糊性

      我国高等学校是培养建设社会主义祖国的具有较高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素质的人才基地,大学集体的组建正是基于这一共同目的。而大学生进入大学的主要目的也是为了寻求知识,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由于二者的目的的一致性,大学生对于自己所属的集体表现出认同,对与自己身心发展、知识水平素质状况大体一致的成员也表现出认同。但大学生班集体的组建带有很大的强制性: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个性特征,学校在分班时却只能按规定进行,学生没有选择。因此,他们对集体和集体成员的认同带有不自主性,使得这种认同具有模糊性和不稳定性。形成这种模糊性,还有另外两个很重要的原因:

      一是大学生经济上不独立的特性使得他们彼此的认同不是基于物质利益关系上的认同,而是一种抽象文化的心理的认同,这主要体现在价值观和共同的知识学习模式的一致性上,这种认同由于没有明确的、现实的具体物质利益基础,因而是模糊的,不稳定的。

      二是大学生个体只有几年短暂的时间属于这个群体,而且它不是经济利益集团,也不具备完整的社会集团特性,每个大学生都有未来利益集团所归属的多元指向性。因此,大学生群体呈现出一种松散的、不稳定的平面联系结构(不是无组织的),其认同必然表现出模糊性。

      2.集体的开放性与个体心理的闭锁性

      现代信息传播渠道的多元化和信息传播的迅捷性,使得大学班集体与社团等一些组织之间也有广泛的联系,大学生集体相对于中小学生集体具有更大的开放性。大学生集体虽然具有开放性,但集体内部成员的心理却呈封闭性。

      我国大学生年龄一般在17~23岁之间,正处于由青年向成年的过渡时期,处于这一年龄段的青年人内心相对闭锁,他们由于生理的基本成熟和心理的趋向成熟,自我意识迅猛发展,独立感、自尊心逐渐增强,思维出现了更多的独立性,判断能力、社会经验和情感体验日益增多,所有这些变化就使得他们的心理活动在沉溺于主观世界的同时,也指向内心世界与外部环境的关系,表现出否定客观而肯定主观的特征,呈现出“高昂的自我”,显露出特有心理活动的闭锁性,不能由表及里沟通彼此的心灵。我校曾对575名大学生是否拥有知心朋友进行过调查,结果显示,37.3%的人无知心朋友,实际可能比这还要高。他们的这种封闭是为了求得真正的内心安静,正确地发现自我而拒绝来自外界的干扰。

      3.淡化权威

      当代大学生集体和集体成员对权威表现出明显的不恭。这主要表现在班主任和教师在学生中作用的降低和地位的下降。我校一项调查表明:对大学生影响大小的可选项中,老师、校系领导排在后面,有了心理话向班主任说的仅占0.6%,向辅导员说的仅占7.3%。我们常见到这样的事例:老师上课点名,某人代替另一个人答“到”,而班干部也有时会作假证明,说某某请过假,甚至上课回答问题也有人代替。这些无不表明当代大学生对权威的否定。在当代大学生群体中另一个表现就是崇尚自我,自我意识强烈,目空一切。

      淡化权威的原因很多。心理上的原因主要在于,处于这一青春期的青年有着“准成人”的独立感,自我意识增强,社会经验也日益增多,思维的独立性和判断性显著增强,他们不再惟父母、师长之命是从,他们敢于怀疑,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追求自我设计。

      4.人际交往的复杂化

      随着改革开放,人们日益追求高收入、高消费的社会生活,新的生活方式影响着人际关系。处在一方净土中的莘莘学子也并不能逃避这种影响。调查表明,26.1%的大学生认为人与人就是相互竞争,不择手段;而在处理与他人的关系时,利己不损人的占39.3%,先己后人尽量兼顾别人的占14.9%,先人后己,助人为乐的仅占27.6%。

      一方面,本身争强好胜、自尊心强的大学生在各方面展开了暗暗较量;另一方面,他们又不得不为共同度过几年而“和平共处”。这种人际交往的双面性更加剧了它的扑朔性。

      影响人际交往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集体内部非正式群体的多元性。大学生不再像中学生那样整天被学习压得喘不过气来,他们自由支配的时间较多,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增多。由于兴趣、时空、性格、需求等多个方面的原因,形成了多种非正式群体。作为一个整体的集体,被分割为许多小团体,而每个人都可以处在多个小团体中,例如“足球迷”也可能是摄影协会的成员。非正式群体之间一般没有很多交往,当有利益冲突时导致成员交往的紧张,因而非正式群体对个体既有良好影响的一面,又有不良影响的一面。

      5.集体心理的连动性

      所谓心理连动,就是人和人或群体和群体之间心理状态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即“心理连锁反应”。

      大学生心理连动主要表现为两种情况:一是共同心理引起的心理波及。在社会中,人与人总会发生一定联系,每个人的思想都会受到他人影响,反过来也会影响他人。大学生由于年龄相仿,思想、情绪上存在较多的共性,很容易引起心理波及。例如,新生刚入校,同学之间议论起自己家乡的情况,如果一个害起“思乡病”,很容易勾起大家普遍的“思乡病”;某老师能为学生着想,关心大家,部分学生认为该老师是好老师,易引起集体赞同。二是竞争动因导致的互激心理。所谓互激心理,是指群体中两个以上的成员由于互相作用形成某种情绪和力量,而出现互相超越上升的激发状态。我们常看到这样的情况,群体成员之间或群体与群体之间互相激发,每一方都对对方的行为非常敏感,总是以更激烈的形式作出反应,情绪激动,企图压倒对方,或表示超越性地渲泄情感。例如,中国足球屡战屡败,未能冲出亚洲,部分大学生们则大骂国脚、教练,可一旦有重大足球赛事,却又聚在电视机前呐喊助威。大学生由于竞争也容易引起互激心理。例如在班上,一个同学成绩较好,其他人则奋起赶超。也有恶性的互激,例如无原则地逞强斗胜,损害他人,危害集体。大学生集体之间也有竞争心理,如体育比赛企图压倒其他班级或系而获胜。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