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道德建设是素质教育的灵魂

作 者:

作者简介:
曹劲松 南京大学哲学系在职博士生

原文出处:
思想教育研究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G2
分类名称:思想政治教育
复印期号:2002 年 01 期

关 键 词:

字号:

      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如何确立思想道德建设的地位和机制,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首要问题。本文从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根本任务和基本环节出发,针对目前大学生的素质构成和现状特点,提出要从教育观念、工作机制、教师队伍、社会实践等四个方面牢牢把握大学生素质教育的灵魂——思想道德建设。

      一、大学素质教育的根本任务和基本环节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学习化、知识化的社会将逐步形成,作为知识承载者的人才在社会的各个领域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高校承担着各类高级人才培养的重任。造就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是高校的根本任务。在21世纪的中国,如何进行素质教育要首先弄清“培养什么样的人?为谁培养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它关系到大学素质教育的人才标准、教育方向和培养方式、方法、途径等一系列问题,构成了素质教育的基本环节。

      1.培养什么样的人?

      大学培养的人才标准是由我国社会发展的现阶段历史任务所决定的。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是我国现时代的主题。培养和造就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知识、能力、素质相协调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各类高级专门人才,是历史赋予高校的重任。当前大学素质教育的人才标准强调两个方面,一是全面发展,以德为先;二是突出创新,贵在能力。

      2.为谁培养人?

      大学的教育方向是由我国国体和社会历史发展的趋势所决定的。我们党领导下的无产阶级专政和我国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要求大学培养的人才要为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服务,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优秀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这就要求大学素质教育要有明确的政治方向,把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放在首位,并以思想道德素质作为统领,促进其他各方面素质的教育。

      3.怎样培养人?

      大学的人才培养方式和方法应遵循教育规律,结合各校的办学实际条件,体现“三个面向”即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要求。把学习、研究、实践等环节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理论学习与工作实际紧密结合。在知识经济和技术创新的时代背景下,大学教育特别要将学习与运用相结合,将继承与创新相结合,将业务能力培养与综合素质提高相结合,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拓宽成才途径,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二、大学生的素质构成及其现状特点

      素质是一个较为复杂的概念,从系统观点出发可理解为系统诸要素所具备的特性,它们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统一于系统这一整体,并通过系统的整体功能表现出来。对于大学生而言,素质就是通过其行为表现出来的人的各方面能力的总和。大学生的素质构成可以从素质的表现形式、作用方式和素质评价三个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

      1.内在素质与外在素质

      由于素质的表现形式不同,可以分为内在素质与外在素质。内在素质是指内化于人的精神层面的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专业业务素质、个性心理素质;外在素质是指外显于人的行为层面的素质,包括行为习惯素质、人际交往素质、身体运动素质等。内在素质要通过外在素质表现出来,而外在素质则是内在素质积累的体现。

      目前,在大学生的素质构成上存在着发展片面化的趋向,外在素质普遍弱于内在素质。大学校园内普遍存在的学生不文明行为、作弊现象、人际关系紧张、心理脆弱、文化品位不高等,都起因于他们在素质构成上的不均衡所致。大学生在素质构成上的缺陷是由多方面原因长期作用形成的,包括学校教育、家庭熏陶、社会影响和学生自身个性等等,大学期间要针对学生素质发展上存在的问题进行有效教育,促使其素质结构完善,这也是大学实施素质教育的缘由所在。

      2.结构性素质与渗透性素质

      从素质的相互作用方式来看,可分为结构性素质与渗透性素质。结构性素质包括智力商数(IQ)、情绪商数(EQ)、行为商数(AQ);渗透性素质是指人的思想道德,它渗透于人的智商、情商和行商各个方面,并通过它们起作用。

      大学生大多只注重目前学校教育体系中可评价素质要素的培养,主要是以卷面反映的结构性要素中的智力商数为主,而忽视了其他不可评价素质要素,以至于造成高分低能、高智低德、知易行难、知行不一等现象的普遍存在。尽管高校普遍实行了思想品德测评或综合测评,但由于评价指标和评价手段的不合理性,所取得的实际效果甚微,对学生的素质发展导向作用不大。思想道德作为素质发展中的渗透性要素,起着第一位的作用,正如同科学技术渗透到生产力各个要素中间,成为“第一生产力”一样,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是其素质发展中的“第一素质”。提高大学生的“第一素质”应是大学素质教育的首要任务,它关系到“为谁培养人”这一方面性问题。

      3.单一素质与综合素质

      从素质的评价角度,可以分为单一素质与综合素质。单一素质是指人的某一方面素质;综合素质是指人的整体素质或各方面素质的综合,存在“木桶理论”所揭示的“短板效应”。单一素质是构成综合素质的基础,综合素质则是各种单一素质的有机组合及其表现形式。

      在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发生变化的情况下,不少在校大学生也以人才市场上对不同专业的需求量的大小,作为自己在校期间求知成才的唯一出发点,只注重与此相关的单一素质的培养。如计算机操作能力、英语会语和应试能力等,而忽视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其结果是处于优势状态的单一素质因人的综合素质不高,而很难在工作实践中充分展现出来。在此我们并不是仅仅强调素质的均衡性发展,忽视人才的个性化培养,而是要说明在人才的社会适应性方面,人的综合素质起着基础性的、长久性的作用,决定着人才的施展空间大小和人的素质的可持续发展。大学阶段是人的综合素质发展的重要良机,大学素质教育的目标也在于人才综合素质的提高。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