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的社会机制

作 者:
王敏 

作者简介:
王敏(1969-),男,湖南郴州人,湖南师范大学法学院政治学系副教授、法学博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理论与实践,湖南,长沙 410081。

原文出处:
学术论坛

内容提要:

影响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的社会因素主要包括价值观念、他人与社会评价、社会角色意识。这三种层次不同、影响方式各异的因素交织作用,构成了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的社会机制。


期刊代号:G2
分类名称:思想政治教育
复印期号:2002 年 01 期

字号:

      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特指发生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内的接受活动。它是接受者出于自身的需要,在接受环境的作用影响下,通过某些中介对接受对象进行反映、选择、整合、内化、外化、行为等多环节构成的、连续的、完整的活动过程。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活动不能离开社会进行,任何接受都是在复杂的社会背景下的运作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影响接受的社会因素有哪些?它们是如何影响接受的?作用和影响的方式又是怎样的?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分析,我们将揭示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的社会机制。

      一、价值观念对接受的影响

      人的思想来源于社会,社会环境对接受者及其活动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它主要是通过人际交往来实现的。这其中,社会的价值观念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价值观是人们关于价值的基本原则、基本标准的观念,其中社会价值本位、人生理想、社会秩序的观念,人与人关系以及人与物关系的观念构成了它的核心内容。从某种角度而言,价值观念是社会关系的隐蔽表现形式。它既包括经过提炼表现为社会意识形态的东西,也包括那些渗透在社会习惯和社会心理中的东西。价值观作为一种体系,有表层和深层之分。所谓深层价值观念,是指居于价值观念体系核心或基础部位,指导和影响并具体化为表层价值观念,在后者发生冲突时起调节、调整作用的价值观念,它包括那些较为一般、较为抽象同时又带有根本性的原则性标准和信念以及那些由长期的实践生活而累积内化和渗透在民族性格、良心和心理之中的某些东西。所谓表层价值观念,往往体现为社会上公认的、流行的规范、规则、法律、纪律等等,它们直接地规定和指导着人们的活动,为人们提供着基本的是非、善恶、美丑、对错的标准,同时从中又可以衍生出一些更为具体的标准[1]。

      价值观念对人们的接受活动的作用体现在这样几个方面:

      1.价值观念规定了接受活动的前提

      接受活动过程的首要环节是确立接受标准,接受标准的确立是接受活动赖以进行的前提条件。接受主体在进行接受时,并不是先创造一个接受标准再去接受,与之相反,他往往是从社会已有的价值观念体系中去选取一个标准或几个标准。换句话说,接受者在从前的思想政治教育和社会熏陶中已获得了这些标准,这时他只是从已经纳入自己头脑的价值体系选取某个或某些标准进行反映、选择、整合、接受。

      2.价值观念规定了接受活动的性质

      接受标准对接受活动至关重要,接受标准正确与否、合理与否,直接地规定着接受结果的性质。如果价值观念和接受标准不合理,势必会影响接受者,使其价值判断成为不合理的判断。如果接受标准不同,人们得出的价值判断自然也不同。人们之所以对同一现象、同一接受对象有很不相同的态度,产生不同的接受结果,原因就在于他们各自所持的价值观念不同,进而影响到他们各自所依据的接受标准也不同。

      3.价值观念影响着接受活动的张力和弹性

      价值观念影响接受主体在面临相反或相冲突的接受对象时如何调节、调整接受活动的能力,或者说是接受者在接受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权衡能力。这种权衡和化解的能力需要接受者去学习和掌握。一定社会价值体系中深层价值观念与表层价值观念衔接得怎样、体现了什么样的原则,对接受也具有重要的作用。

      4.价值观念还规定了接受活动的基本方向

      价值观念影响接受主体将其期望值定在什么范围和程度上,接受活动的基本方向既受具体接受情势条件和接受主体条件的影响,更受到社会价值观念的制约。

      二、他人与社会评价对接受的影响

      他人与社会的评价像一只无形的手指挥着对接受活动的社会认可,对人的接受活动产生巨大的约束力。

      1.他人的评价对接受的影响

      所谓他人的评价是指接受者之外的任何个人所代表的评价者个人的评价。他人的评价是影响我们接受的一种重要力量。不同的他人与接受主体的关系是不同的,而与接受者具有不同关系的人的评价对接受者的影响也不同。因此,根据他人与接受主体的关系,我们将其划分为三个层次,对于不同特点的他人,接受者心理反应是不一样的。

      一是与接受主体关系最为疏远的人。尽管这些人与接受者仅仅是擦肩而过,但他们的评价对接受主体的接受的影响依然存在,只不过这种影响是短暂的、偶然的。

      二是与接受主体经常交往但关系并不密切的人。这些人由于生活在接受者的周围,并且与接受者有一定的共性,因此他们对接受者的影响较之关系疏远的人更大。因为这些人的存在是接受者生活环境的一部分,他们的评价构成了人际环境的一部分,接受者为了获得一个良好的人际环境,往往会接受、依从他们的评价,愿意和他们保持行为上的相似与接近。但这些他人的评价对接受者的影响往往是浮于表面的多而进入深层的少。

      三是与接受主体关系最密切的他人,这些人主要是接受者的家人与朋友。他们与前面两类人不同,接受者对他们有着情感上和理性上的双重认同,因此这些人对接受主体的影响最大,有时候朋友的评价甚至超过家人的评价,接受者更容易认同他们的评价,甚至当接受者面对某些事物、某些人、某些行为时,也会想起他们,想到他们可能采取的态度,他们的观点成了接受者进行接受的一个重要的参照系。

      2.社会评价对接受的影响

      所谓社会评价,有三类基本的形式,即组织的评价、舆论以及大众传播媒介所传播的观念。组织的评价是指由他人代表一定的社会机构、社会团体对接受者所作出的评价。舆论以人数众多而区别于他人。传播媒介的宣传以权威的见解而区别于普通个人。在社会评价中,评价主体是组织,评价标准是组织的需要,而不是接受者个人的需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