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族入关与清前期戏剧文化

作 者:

作者简介:

原文出处:
清史研究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J2
分类名称: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
复印期号:1995 年 03 期

关 键 词:

字号:

      在中国戏剧文化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由于清廷定都北京而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以顺治朝为始,清代前期的戏剧文化、戏曲艺术的总趋势是在不断发展的。其间,清前期的帝王曾对戏剧文化政策进行过一些调整和改变,致使其发展过程几度风雨,几经波折,但是,他们对当时能够代表祖国的主要剧种是积极扶植的,同时,对一些地方戏剧也并不一概排斥,因此,在清前期才出现了如昆曲再度繁盛、《京腔十三绝》、徽班进京等彪炳中国戏剧文化史册的重要篇章。

      满族入关后的戏剧文化,主要体现在康熙、乾隆两朝,上述几个重要篇章也正是在这百余年内出现的。为此,本文拟以顺治朝为始,以康、乾时期宫廷与民间戏剧文化的发展为重点,从三个部分论述大量入关后的满族不同阶级对清前期戏剧文化所做的程度不一的贡献。不妥之处,敬请专家学者指正。

      (一)

      满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重要成员。17世纪初,他们崛起于白山黑水,逐鹿于中原大地。自顺治元年(1644)至康熙二十二年(1683),经过几代人的努力,最终实现了清王朝的统一大业。康熙帝对此倍觉欣喜。是时,正值中秋佳节,天街碧蓝,皓月当空,他即席赋七律一首,其中有“牙帐受降秋色外,羽林奏捷月明中。海隅久念苍生困,耕凿从今九壤同!”①与此同时,他还传旨举行盛大演出,以示庆贺之意。时人记载道:“二十二年癸亥,上以海宇荡平,宜与臣民共为宴乐,特发帑金一千两,在后宰门驾高台,命梨园演《目连》传奇,用活虎、活象、真马。”②

      上段引文中提到的《目连》传奇,即明代郑之珍作的《目连救母劝善戏文》传奇剧本的简称。又称《劝善记》。全剧共分上、中、下,多达百出,重点场子有刘氏死后历经的种种灾难和目连救母、遍游地狱等等。这样,活虎、活象、真马就派上了用场。距今三百多年前,京师昆腔诸戏班奉旨演出此剧,其场面之大、演技之精、阵容之强都堪称是高水平的!此剧公演之后,产生了强烈的反响,成了当时北京的满、汉等族官民的热门话题,康熙对于演出成功深感满意。

      仅据目前所能见到的史料,笔者认为:此次出自康熙本意的隆重而盛大的庆祝活动,应当看做是昆曲在满族入关以来的第一次大规模的演出。此次公演,不仅充分表明了以康熙为代表的满族统治者对昆曲艺术的认同与支持,同时,促使满族广大人民对昆曲更加喜爱。显而易见,这次演出对以昆曲为主的戏剧文化在清前期的繁荣与发展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是时,本次公演距离满族入关仅只三十九年。那么,三十九年前及其此后的戏剧文化又是怎样一种情况呢?

      顺治八年(1651),清廷即停止教坊司女优入宫,悉改由太监承应,且有定数,是为四十八人;而扮演戏剧之人,也在其间。顺治十四年归籍的程正揆在其著述中曾生动描述了顺治观看《鸣凤记》传奇的情景,其诗写道:“传奇《鸣凤》动宸颜,发指分宜父子奸,重译二十四大罪,特呼内院说椒山。”③

      这里,需要首先说明的是,《鸣凤记》写的是明代嘉靖年间,内阁首辅夏言、兵部员外郎杨继盛和丙辰科进士邹应龙、林润同奸相严嵩及其党徒殊死搏斗、前仆后继的事迹。该剧取材于当时的现实斗争,剧中的主要人物和事件均以史为据。作者在剧中竭力颂扬忠烈、抨击奸佞,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第二,顺治在宫中观看此剧的时间至迟应是顺治十四年(1657)或在此之前。因为,官至工部侍郎的程正揆于是年就已归籍了。

      第三,当时,顺治正值大好年华,同时,他还是个性格外向之人。程正揆在其诗的头二句说明了他对此剧的鲜明主题所表现出的浓厚兴趣。他切齿痛恨严嵩(江西分宜人)父子,对于杨继盛(号椒山)忧国忧民、不惧权奸和以死相拼的品格,他大加赞叹,颇为动情。但是,剧本于“白内多用骈俪之体,颇碍优伶搬演。”④此外,典故太多也是该剧的又一不足之处。所以顺治才有类似于“重译二十四大罪,特呼内院说椒山”的旨意。不久,吴绮便奉旨写出了以此剧为蓝本、以杨继盛事迹为主的《忠愍记》,并在宫内上演,从而反映出顺治对这段史实和《鸣凤记》确属爱之心切!

      早在满族入关以前,有关屈原的戏剧就已搬上舞台。顺治十五年(1658),当顺治看到了尤侗新作《读离骚》剧本后,颇为赏识。《读离骚》隐括了《楚辞》的〈天问〉、〈卜居〉、〈九歌〉、〈渔父〉、〈招魂〉等篇,自填新词,文字通畅明晰,最后则点出了“千载逐臣同一恨,相逢痛饮读《离骚》。”“该剧实为清代杂剧的上乘之作。未久,顺治帝即传旨,命教坊司排练、演出此剧,并要亲自以此剧比较他的另一剧作《清平调》。尤侗在其《自著年谱》中也记载了《读离骚》杂剧由“教坊内播之管弦,”并深以自慰。这说明顺治对当时的戏剧文化慧眼识珠,具有很高的鉴赏水平。

      简言之,无论是《鸣凤记》、《忠愍记》,还是《读离骚》,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褒忠贬奸,惩恶扬善,这历来是我国戏剧文化的一个重要主题,所不同的是,看戏的观众不再是过去的汉族的帝王等人,而是君临天下的顺治及其满汉臣民。上述几部深得顺治赞赏的剧作正好从戏剧文化的丰富内涵中反映了满族入关后的第一代帝王在治国安邦方面的雄心大志。清代初年,满汉等族在戏剧文化领域内的交流与融合已开始大步前进了,这就为清前期昆曲的繁盛提供了有利条件。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