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智愚及其转化论

作 者:

作者简介:

原文出处:
海南师院学报:人文版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J2
分类名称: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
复印期号:1995 年 03 期

关 键 词:

字号:

      编者按:此文是将由中国经济出版社出版作者“三国三书”之一《三国智愚百态》的绪论,因具有现实意义,本报先予发表。

      矛盾的事物,是既对立又统一。对立能进到统一,是因事物的矛盾可以转化,而这种转化是在一定条件之下才发生。而其之所以能转化,是在其对立可以统一的基础上。智愚也如此。

      在这里,着重探讨的是智愚,及其在什么条件之下引起转化,并弄清楚智愚及其转化的原因及其规律,这对人们学智去愚很有启迪作用。

      《三国演义》有许多智愚及其转化的例子,足以说明这个问题。

      后天是决定性

      要探讨智愚在什么条件下转化,首先要探讨智愚从何产生,探讨智愚的转化才有着落点。

      智愚的产生,是先天?还是后天?这既有先天的,也有后天的,而决定于后天的实践。

      所谓先天的,是指人的智愚素质是有所遗传。在世界上各种人种中,其历史都是很悠久的,但由于文化发展不同,其文明程度也就差异。如将文化先进的民族的成员与文化落后的民族成员相比,一般来说前者比后者的智商稍高些,这就足以证明。但先天素质的高低对智愚是非决定性的。如有不少人,“小时了了,大未必佳”,这是因他后天不努力,大了不佳;有的小时,未见有奇异,经后来奋斗而一举成名。

      一代奸雄曹操,其雄才大略,在三国时代无人能与之相比,但他并非一生来就有这种本事。曹操其人幼时较机灵,但开始领兵作战非其所长,如他与诸镇讨伐董卓,卓被迫迁都长安,他主张乘胜追击,诸镇畏缩不前,他凭一股勇气孤军奋勇前去。其实双方力量极其悬殊,结果被卓伏兵打得大败,操也被擒,如非曹洪拼死救出,操早就鸣呼哀哉了。可见那时操勇则勇矣,却缺谋略。吸取这次教训,操努力学习兵法,在军中手不释卷,加以在实践中不断锻炼,智谋出众,后经常打胜仗,成为卓越的军事家。刘备原来是个织席贩屡之徒,幼时又不好读书,只不过是个普通的老百姓,后来与关张结义起兵,但长期寄人篱下,无立锥之地。在实战中,他懂得要与群雄逐鹿,想取胜就要收人心、有人才辅佐。因此,凡是违背人心的事,即使得利于一时也不干,故得人民拥护,但找不到大才辅佐。水镜先生说他迄今仍无所成是因没有大才辅佐,并说“卧龙凤雏,两人得一可安天下。”后知“卧龙”就是孔明,便竭诚三顾草庐,恭请孔明下山。能信任和重用孔明,这是刘备最明智之处。也是他成事的本领。一个原无大本事的平民百姓经过实战锻炼,终于成为一代枭雄,称帝于西蜀。孙权此人,年青时恃勇好斗,他主管东吴后也如此。有一次,他被敌围困,如不是周泰拼死相救将被敌所杀。另一次,他亲身大战张辽,被张辽所迫,如无程普相救,几被张辽所擒。长史张■说:“主公恃盛壮之气,轻视大敌,三军之众,莫不寒心。即使折将搴旗,威震疆场,亦偏将之任,非主公所宜也。愿仰贲、育之勇,怀王霸之计。”孙权说:“从今改之。”吃一堑长一智,此后孙权拒敌,精心决策选将,委之重任,自己则在后方为援,安坐建业,听候捷报。由于他不是恃勇,而是以智决策和统卸将土,因此不犯其父兄恃勇、“轻而无备”致死的错误,继承和保卫了父兄所创建之业。

      客观抑或主观

      从客观实际出发,是能作出正确决策的根据;从主观空想出发,是作出错误决策的原因。

      《三国演义》所描绘的智谋之士,他们能作出正确决策,都是因其实事求是,即他们总是在对相关的事和人的情况充分了解的基础上,进行具体的分析而后作出决策。孔明的“隆中策”就是这样提出的。这个“千古奇策”并非孔明空想出来的,而是他根据当时天下大势进行深刻研究得出的结论。孔明虽高卧隆中,但经常关心世事。由于荆州地处东西南北的交通枢扭,是各处消息汇集之点,孔明因此了解天下大势如指掌;又与学友石广元、徐元直、孟公威等指点江山,议论是非,彼此集思广益,故能作出符合客观实际的决策。荀彧为曹操提出坚守官渡待敌变而击之的决策,也是根据敌我双方的实际情况作出的,也是操唯一可行的决策。当时曹操与袁绍正进行一场殊死战,以绍强操弱,操一退必为绍所乘。正因操坚持“坚守待变”,绍内部终于发生分裂,许攸来降而献烧鸟巢粮之计,打败了袁绍。郭嘉定冀州、辽东的“急之则合,缓之相图”这一奇策之能奏效,这是因他对袁谭与袁尚的矛盾、公孙康与袁尚、袁熙的矛盾有清楚而深刻的了解,如果他们之间没有矛盾,郭嘉这计也就不可能实现;正因他们之间有矛盾,急攻之,为了共同的生存则联合抗敌;缓之,他们之间的矛盾必发作而互相攻杀。吕蒙能袭荆州,也因其对荆州的防务及关羽其人甚了解。故托病辞职,让未有远名的陆逊接其守陆口之任,以卑词傲关羽之志使其轻敌麻痹,因而偷袭得逞。邓艾偷渡阴平小道,不是主观冒险,而是在知敌无备的情况下作出的明智决策。其行最险之计,实是行于最安全之地,故能偷渡成功,直捣成都,非常之计建了非常之功。孔明病逝五丈原后,其后继任者将琬、费祎鉴于蜀魏力量过于悬殊,坚持保境安民的政策,这也是从蜀国当时实际情况决定的,不失为明智的决策。

      不从事物的实际情况出发,而是凭自己的主观作出想当然的决策,即使他曾是智者,他的决策也必然是错误的。马谡就是这种典型的人物。他向孔明献“攻心为上”以服南人和以离间计使魏主废司马昭,这说明他是有才智的;及守街亭不是从其地实际及来敌情况出发,而是死啃兵书的片言只字,什么“居高临下”、“置之死地而后生”,坚持守孤山,放弃当道,结果正如其副将王平所说,魏军一断其汲水道,军中大乱而被打败。魏司徒王朗自恃其学富五车,“德高望重”,要想说孔明而对孔明毫不了解,竟想用“一席语”说这智忠绝人的孔明归降,这等于异想天开,结果反被孔明骂死,这是活该。夏侯懋只不过是个花花公子,只读过几本兵书,却无实战经验,他不自量力,竟然要求领兵拒蜀,夸口要擒孔明这个天下奇才,其丧师辱国是必然的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