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F27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061(2002)02-0154-05 台湾在过去50年的经济发展中,以其独有的产业环境创造出令人不可忽视的经济实力,亦即所谓的“经济奇迹”,使得台湾的经济发展由农业成功转型成工业,进而与香港、新加坡及南韩并列为“亚洲四小龙”。其中,中小企业对台湾的经济发展扮演着相当重要的角色。根据台湾2000年中小企业白皮书的统计资料指出:台湾中小企业的家数占其全部企业比率达98%,中小企业的就业人数占其全部就业人数比率达78%,且藉由中小企业的灵活机动与高环境适应力的特质的确对台湾的经济发展具有相当程度的贡献。另外,1996年在台人口占全世界4‰,贸易额占2%,20项工业产品占有率居世界第1;但到2000年台湾地区国民所得跃升至世界第7,贸易额亦居第7。而台湾中小企业的兴起及蓬勃发展可能与中小企业创业家的创业精神,以及深受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如:积极进取、艰苦奋斗与“出人头地”)有关。因此,本研究将就台湾中小企业的创业家特质及其创业决策因素进行探讨。 一、创业家(entrepreneur)定义 虽然许多学者提出对创业家定义的看法,然而至今未有一致的定论,以下就各个学者的定义整理如下: Say为最早倡议使用“创业家”的学者,他认为创业家为将资源最有效的使用者,且认为创业家是经济活动过程中的代理人[1]。Schumpeter则认为创业家为创新者,他们针对经济环境中的各种变动情势而创造合宜的反应措施,进而带动经济发展[2]。牛津英语字典则注明创业者为企图藉由承担风险与创立事业以获取利润。换言之,醉心于追求成长、敢于创新与冒险的经营者,称为创业家(有的译为企业家)。 二、创业家的人格特质 有些学者对于创业家的产生是由于后天的因素促成(如经济因素、社会因素或文化因素等),而有些学者则主张创业家的产生为其与生俱来的人格特质。创业家的人格特质包括3个构面:①态度特性:适当承担风险、创新与忍受不确定性;②需求特性:成就需求、权力需求与达成目标的企图心;③行为特性:内控与自信[3]。有关于创业家之人格特质本研究将文献综合整理后提出创业家具有以下的特质:①对机会的警觉;②焦虑或神经质;③富创造力;④容易感到厌倦;⑤远见与愿景;⑥独立的天性;⑦内在控制;⑧渴望领导;⑨成就需求;⑩具有风险承受倾向;(11)自信;(12)自我鞭策;(13)藉由行动的自我实现;(14)灵活变通;(15)愿意持续创新;(16)在资金上无惧地付出。 然而,有许多学者并不赞同创业家的特质是与生俱来的看法,因创业家的人格特质具有相当程度的差异性[4,5]。人格特性并不能完全描述领导的要素,且其它的情境要素亦会影响到创业的成功与否④。衡量创业家人格特质的问题主要是:①人格特质并非存在于稳定的状态并且会随着时间改变而改变;②衡量评断常落入主观;③忽略文化与环境的影响;④忽略创业过程的教育、学习与训练的角色;⑤未考虑到各种人口统计变量对形成创业精神倾向的影响[5]。Gartner则强调组织才是最主要的分析重点,而创业家的贡献则视其为组织生存所做的活动而定。 三、创业精神的定义与发展阶段 “创业精神”的意义至今仍众说纷纭并未有一致的定论,并常与“创业家”混为一谈。早期创业精神(entrepreneurship)与创业家(entrepreneur)并未有明确的定义。因此,许多研究学者在界定创业精神时多集中心力于创业家的共通人格倾向,如风险倾向、决断性、成就动机、内外控等[6,7]。 Drucker(1986)指出创新为创业精神的特殊工具,他借着创新,把改变视为是开创另一事业或服务的机会。创新是可以训练、可以学习和可以实地运作。他亦指出创业精神为创造新的满足与新的需求。 在创业精神的领导学派发展,学者则将研究重心从创业家所拥有的人格特质转移到创业家的行为面上,并视冒险与创新为创业精神的重要要素,如Schumpeter与Drucker主张创业家与经理人的差异在于创业家具有冒险精神。Cooper和Dunkelberg则认为新设企业的发展可分为数个阶段:①预立时期;②创立时期;③早期成长时期;④晚期成长时期。且他认为每个发展阶段均有不同的活动与决策[9]。Cunningham和Lischeron亦主张创业精神的定义会随新设企业的发展而改变,他将各发展阶段的创业精神的定义(又译为创业家精神)整理如表1[10]。 表1 创业精神的定义
资料来源:Cunningham,J.Barton and Joe Lischeron(1991),"Defining Entrepreneurship",Journal of Small Business Management,第45~6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