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知识经济发展策略及其启示

作 者:

作者简介:
黄松玲(19052-),女,天津市人,天津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 天津师范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天津 300073

原文出处: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

内容提要:

20世纪80年代以来,台湾适应世界知识经济的发展趋势,制定并实施了知识经济发展策略,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兴建科学技术园区。与此相联系,采取了一系列配套措施,有利地促进了台湾的产业升级,增强了抵御外部风险的实力。我国目前正处于产业结构调整,进行产业升级,迎接世界知识经济挑战的重要阶段,各地区制定完善的知识经济发展策略是紧迫的课题。台湾知识经济发展策略的具体路径、资金渠道、基础设施建设、信息服务体系等,对各地区制定知识经济发展策略均具有益的启示。


期刊代号:F14
分类名称:特区经济与港澳台经济
复印期号:2002 年 08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F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106(2002)02-0028-07

      一、台湾知识经济发展策略沿革

      处于对外依赖度很高,又在国际市场中求生存、求发展的台湾经济,根本出路在于激活科技动力。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世界知识经济时代的逼近,台湾更加重视知识经济发展策略的制定和实施。其要领如下:

      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台湾高新技术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1979年世界石油危机的爆发加深了台湾经济中的矛盾。为缓解矛盾,提升产品的竞争力,台湾选择了以科技为导向的经济发展策略,提出了使科技发展“立足台湾,走向亚洲,放眼世界”的目标。1979年至1982年,台湾两次召开科技大会,确定了“八大”重点工业,同时出台了《策略性工业之试用范围》,选定电子、资讯、机械、电机和运输工具等产业作为“策略性工业”。之后,相继制定了“机械工业发展方案”和“电子工业发展方案”。1982年3月,台湾的“经济部”工业局和“财政部”、交通银行、工业技术研究院组成“策略性工业发展执行委员会”,根据1981年“经济建设委员会”提出的六项原则,即产业关联效果大、市场潜力大、技术密集度高、附加值高、能源密集度低、污染程度低的原则,选定了151项产品作为第一阶段的优先发展对象。1986年和1987年又增加了生物、材料工业为策略性工业,形成了包括214个项目的科技工业体系。

      为落实策略性工业发展目标,台湾出台了三项扶植措施:一是低利融资,由“行政院开发基金”拨款25%,交通银行和中小企业银行出资75%,办理“发展策略工业及重要工业中长期低利贷款”和“中小企业开发计划低利贷款”,利率低于普通贷款的1.25至2.75个百分点。到1989年贷款金额已超过200亿新台币。二是对企业进行生产技术、经营管理辅导,“经济部”委托工业技术研究院、材料工业研究所和金属工业发展中心对厂商进行技术辅导。由生产力中心协助厂商改善经营经验。政府对研究费用资助50%至60%。三是减免租税,对策略性工业的保留盈余提高为资本额的2倍。对技术密集工业及主要出口工业的投资给予当年应纳盈利事业所得税的10%~15%的投资抵减。

      1990年以后,台湾在国际竞争的重压下,加快了科技发展步伐。1991年台湾颁布了有关总体建设的“六年计划”,该计划提出“提高国民所得、厚植产业潜力、均衡区域发展、提升生活品质”四大目标。并将公共工程作为重点投资项目,投资范围涵盖了14大部分,共755项工程,总预算投资8.2382万亿新台币。目的是期望通过扩大公共投资,激活民间投资,增加岛内有效需求,发展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以后台湾又制定了《科技发展12年计划》和《中期计划》,提出未来十年重点发展的十大新兴产业,包括资讯、消费性电子、电讯、精密仪器与自动化、高级器材、半导体、污染防治、特用化学品与制药、医疗保健、航太工业。规定到2002年台湾科技发展的具体目标是:技术密集产品占制造业产品的比重由1989年的29%提高到40%;科技研究开发经费投入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由1989年的1.38%,提高到2.8%;每万名人员中的科技人员,由1989年的20人,提高到35人以上;企业研究发展经费占营业额的比例,由1989年的0.8%,提高到3%;科技发明专利在美国CHI研究公司的排名,由1989年的第11位,上升到第8位以内。1995年台湾出台的《亚太营运中心计划》,更将十大新兴工业列为重点推进项目,成立了6个推动小组,执行24项计划;所推动的重大投资达1422亿美元。这一系列计划和措施的目的是建立新技术自主开发机制,厚植产业竞争潜力,促进产业结构全面调整。这期间台湾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猛,为世人瞩目。1998年高科技产值占制造业生产总值的比例达43.7%,科技实力在全球的排序由1993年的第20位,上升到第7位。

      21世纪伊始,台湾又进一步规划了提升产业技术,大力发展高科技产业的经济发展战略,由“经济部”推出了2020年台湾产业结构调整方案。规划科技产业占制造业的比重由2002年的40%,提高到54%,在制造业中占第一位。基础产业和传统产业分别占26%和20%,传统产业由第一位下降到第三位。并把资讯、半导体、精密机械、通讯、环保设备、生物制药和航太工业作为领航的明星产业,特别把多媒体和生物技术产业选定为两大主流产业。抓住重点产业,实行全球经营,已经成为台湾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特征。

      台湾知识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是设置科学工业园区,使之成为高科技发展的先导。为集中扶植高技术产业,发挥高技术产业的互动作用,台湾采用了相对集中的高科技产业群策略。1979年7月,台湾制定了“科学工业园区设置”管理条例,1980年9月正式成立了新竹科学园管理局,1980年12月新竹工业园区正式揭幕。新竹工业园区兼有科学研究、培养科技人才、生产技术密集型产品三项功能。为推动科技工业园区的发展,台湾制定了极为优惠的投资、税收、土地使用、贷款和培训职工等政策,以优化投资环境。经过“科技引进、人才培训”、“科技生根,市场开拓”、“科技突破,产品创新”等阶段的发展,新竹工业园区建设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在台湾工业升级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其成效主要是:高科技企业发展迅速。到目前为止,入园的266家企业都是高科技企业,多集中在电脑及外部设备、集成电路、电讯、光电、精密器械、生物技术六类上。其中集成电路是最大的产业,1990年其产值为116亿新台币,1994年达840亿新台币,发展极为迅速。整个园区在较长时期保持了40%的发展速度,1983年园区总产值为30亿新台币,1994年已达1800亿新台币,11年中增长了60倍。[1](P255~258)园区生产的高科技产品已跻身于国际市场,许多产品不仅是岛内首创,有的还在国际市场上占有相当地位。如宏基电脑已成为东南亚第一、中美洲第二名牌。

      目前台湾又设立台南工业园区,开发638亩土地,引进半导体、微电子精密机械和农业生物技术产业。台湾的“经济部工业局”还在筹办南港软体园区、云林科技工业园区等。面对21世纪信息产业的迅猛发展,台湾“交通部”计划模仿美国的“电讯走廊”,建立“电讯园区”,作为无线通讯产业和微波通讯半导体产业的生产基地和电信研发中心。在行政主导的工业园区之外,台湾还积极鼓励大企业建立各具特色的专业科学工业园区,如台塑华亚园区、宏基的渴望园区等,形成了公营工业园区和民营工业园区互补共存,共同发展的格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