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2年到1987年的36年间,台湾产业资本外移的数额还只有2.96亿美元;然而1988年到2000年的12年间,台湾产业资本外移骤然上升到了超过1600亿美元,为前36年的500倍以上。在过去10多年中,台湾产业资本外移的这种趋势虽然促进了自身经济的转型,提高了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但也给台湾带来了一些问题。最近在美国华盛顿策略国际研究中心召开的一个以“近10年来台湾产业资本外移的分析”为主题的研讨会上,有关人士对此进行了分析。 资本外移的必然性 如果对一经济体的经济增长的发展阶段只作粗略的划分,那就是封闭经济与开放经济两个阶段:如果对开放经济再作划分,那就是商品跨国流动与要素跨国流动两个阶段。如果对跨国流动的资本从其产生的时间先后再作划分,那就是投资领域各不相同的商业资本、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三个阶段。从上述阶段划分的演变过程来看,台湾产业资本外移不过是经济增长到一定阶段以后的产物。 从历史上看,各国、各地区经济发展的快慢和产业资本外移的先后,加大雁飞行一样,有序排列。在产业资本外移的雁行排列上,英国居前,1914年累计达65亿美元,占发达国家总额的45.5%;美国在二次大战以后产业资本外移迅速增长,1960年累计达319亿美元,占发达国家总额的48.3%;德国、日本与中国的台湾地区则在80年代前后开始大规模的资本外移。根据雁行理论,上述国家和地区分别处于头雁、二雁、三雁和四雁的位置。 从理论上看,美国哈佛大学的弗农在1966年首先把产品生命周期理论运用到国际投资的解释上来。两年以后,小威尔斯进一步细化了弗农的理论。我们可以这样来表述这两位学者所提出的国际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中的分析思路:纵向上在考虑时间推移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新产品在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对各生产要素的要求不同;横向上考虑同一时间不同的空间时,各国生产要素等客观条件不尽相同。因此,创新阶段的新产品由于需要大量的研究开发和风险资本作为投入,它必然在技术要素和风险资本丰富并且这两种要素市场的机制比较成熟的发达国家例如美国率先推出;当新产品定型以后进入批量生产、R&D的能力和风险资本不再是重要的要素投入,而批量生产需要的一般资本和技术劳力却成为重要的生产要素时,其他发达国家例如欧盟和日本由于拥有丰富的资本和熟练的劳动力,必然成为从发达国家转移出来的该新产品最合适的生产地点;随着时间的推移,当新产品已经成为一种可以标准化生产的普通商品时,生产设备上昂贵的资本已经变得便宜,一般劳动力的丰富以及接近市场成了重要的生产条件,这时发展中国家就成为这样不断处于转移之中的该产业资本合适的进入地点。 台资由南下变西进 台湾商人是在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开始大规模对外投资的,当时很大一部分的投资都去了东南亚。但是,在过去的10年中,台湾对外投资中对中国大陆的投资比率出现了显著增加。美国穆迪投资服务公司国家风险分析部副总裁博汤姆在研讨会上说,这个趋势还会继续下去。 博汤姆说,根据台湾方面的统计数字,在过去10年中台湾对外投资的72%去了中国大陆,17%去了美国,剩下的11%去了世界其它国家。 台商对大陆投资不仅在金额上出现了巨大增长,而且在产品结构上出现了很大变化。在80年代,台商对大陆的投资主要在劳动密集型行业,比如服装鞋帽制造业。90年代初,台商开始外移电脑元配件等信息产业的硬件生产,以争取成本优势。但到了90年代中期,台湾公司开始把整台电脑的生产搬去了中国大陆,这种趋势近几年还在加快。比如在1999年,台湾个人电脑的生产还只有约1/5是在中国大陆进行的,但是两年之后,到了2001年有一半的台湾电脑生产是在大陆实现的。最近,台湾便携式电脑的制造业也开始大规模地向中国大陆转移。台湾电脑公司把制造工序搬到大陆后,降低了生产成本,增加了产品的全球市场占有率。现在,台湾个人电脑的全球市场占有率已经从前几年的1/5增加到了1/4。 台湾对中国大陆投资的增加导致制造业进一步外移,加快了经济转型。台湾经济研究院院长吴荣义说,台湾正在经历着经济结构的转型。制造业产值占GDP的比率从1989年的34%下降到2000年的26%,而服务业产值所占的比率则在同期从52%上升到65%。 资本外迁带来问题 制造业大规模向大陆转移也给台湾经济带来了一些问题,其中失业问题十分突出。过去台湾经济问题一向以通货膨胀为主,高成长、高通膨是台湾经济奇迹的写照。但近一年多以来,失业率急速升高,尽管物价上涨随经济成长减缓而放慢,但仍然抵不过失业率增加的速度,整体而言,经济学当中的总体经济表现的衡量指标——痛苦指数(计算方式为失业率加上通货膨胀率的总和)仍然呈现上升。2001年12月份台湾的痛苦指数已经达到5.26%,比11月份上升了0.09个百分点,失业人数为51.9万,比上月增加了7000人,申请救济的人由每月的8000人骤升至5万人。而在1997年金融危机最严峻的时候痛苦指数才只有3.62%。 台湾大学管理学院院长柯承恩教授说,企业外移一方面造成了台湾经济的“传统产业的空洞化问题”;另一方面,制造工序外移虽然降低了加工成本,但台湾企业的技术也随着流向大陆,从而影响到了台湾本地企业的竞争力。台湾技术行业向大陆转移的趋势,使一些准备把整个企业搬到大陆去的科技公司产生了不同的想法,他们对自己如何在全球科技产品供应环节中保持技术优势感到力不从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