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产业升级策略及其启示

作 者:

作者简介:
黄松玲(1952-),女,天津师范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天津师范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天津 300073

原文出处:
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学院学报)

内容提要:

台湾特殊的经济环境以及外向型发展战略使其对世界经济动向和科技发展的反应极为敏感。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台湾积极奉行对发达国家的产业跟进政策,继50年代“进口替代”、60年代“出口导向”、70年代“重化工业”之后,80年代制定了“科技导向”政策。为顺应世界知识经济发展潮流,台湾及时进行产业升级,使经济发展驶向了快车道。


期刊代号:F14
分类名称:特区经济与港澳台经济
复印期号:2002 年 07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F12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1007(2002)04-0060-05

      一、台湾产业升级策略

      台湾的产业政策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劳动力大量向城市迁移,以加工业、服务业为主导型产业结构、国际贸易的迅速发展,以及发达国家普遍实行浮动汇率和产业调整升级,促使台湾在前三次产业调整的基础上,继续进行新一轮结构转型、产业升级。新的产业政策是以“科技导向”为宗旨,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加快传统产业改造,提高产品价值,引导投资流向第三产业,软化产业结构。

      策略之一:大力扶植高新技术产业。这是自80年代以来,台湾产业升级的主要策略。1979年世界石油危机的爆发加深了台湾经济中的矛盾。为缓解矛盾,提升产品的竞争力,台湾选择了以科技为导向的经济发展策略,由先期把高新技术纳入跨国公司的生产线,为跨国公司生产配套产品或配套设计,转化为建立独立的高新技术产业,使科技发展“立足台湾,走向亚洲,放眼世界”。1979年至1982年,台湾两次召开科技大会,确定了“八大”重点工业,同时制定了《策略性工业之试用范围》,选定电子、资讯、机械、电机、运输工具等产业作为“策略性工业”。之后,相继制定了“机械工业发展方案”和“电子工业发展方案”。1982年3月,“经济部”工业局和“财政部”、交通银行、工业技术研究院组成“策略性工业发展执行委员会”,根据1981年“经济建设委员会”提出的六项原则,即产业关联效果大、市场潜力大、技术密集度高、附加值高、能源密集度低、污染程度低的原则,选定了151项产品作为第一阶段的优先发展对象。1986年和1987年又增加了生物、材料工业为策略性工业,形成包括214个项目的科技工业体系。

      为落实策略性工业发展目标,台湾出台了三项扶植政策:一是低利融资,由“行政院开发基金”拨款25%,交通银行和中小企业银行出资75%,办理“发展策略工业及重要工业中长期低利贷款”和“中小企业开发计划低利贷款”,利率低于普通贷款的1.25至2.75个百分点。到1989年贷款金额已超过200亿新台币。二是对企业进行生产技术、经营管理辅导,“经济部”委托工业技术研究院、材料工业研究所和金融工业发展中心对厂商进行技术辅导。由生产力中心协助厂商改善经营经验管理。三是减免租税,把策略性工业的保留盈余提高到资本额的2倍。对技术密集工业及主要出口工业的投资给予当年应纳盈利事业所得税的10~15%的投资抵减。

      90年代以后,台湾在国际竞争的重压下,加快了科技发展步伐。1991年台湾颁布了有关总体建设的“六年计划”,该计划提出“提高国民所得、厚植产业潜力、均衡区域发展、提升生活品质”四大目标,并将公共工程作为重点投资项目,投资范围涵盖了14大部分,共755项工程,总预算投资8.2382万亿新台币。目的是期望通过扩大公共投资,激活民间投资,增加岛内有效需求,发展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以后台湾又制定了《科技发展12年计划》和《中期计划》,提出未来十年重点发展的十大新兴产业,包括资讯、消费性电子、电讯、精密仪器与自动化、高级器材、半导体、污染防治、特用化学品与制药、医疗保健、航太工业。规定到2002年台湾科技发展的具体目标是:技术密集产品占制造业产品的比重由1989年的29%,提高到40%;科技研究开发经费投入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由1989年的1.38%,提高到2.8%;每万名人员中的科技人员,由1989年的20人,提高到35人以上;企业研究发展经费占营业额的比例,由1989年的0.8%,提高到3%;科技发明专利在美国CHI研究公司的排名,由1989年的第11位,上升到第8位以内。1995年台湾出台的《亚太营运中心计划》,更将十大新兴工业列为重点推进项目,成立了六个推动小组,执行24项计划;所推动的重大投资达1422亿美元。这一系列计划和措施的目的是建立新技术自主开发机制,厚植产业竞争潜力,促进产业结构全面调整。这期间台湾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猛,为世人瞩目。1998年高科技产值占制造业生产总值的比例为43.7%,科技实力在全球的排序由1993年的第20位,上升到第7位。

      21世纪伊始,台湾又进一步规划了提升产业技术,大力发展高科技产业的经济发展战略,由“经济部”推出了“2020年台湾产业结构调整方案”。提出科技产业占制造业的比重由2002年的40%,提高到54%,在制造业中占第一位。基础产业和传统产业分别占26%和20%,传统产业由第一位下降到第三位。并把资讯、半导体、精密机械、通讯、环保设备、生物制药和航太产业作为领航的明星产业,特别把多媒体和生物技术产业选定为两大主流产业。抓住重点产业,实行全球经营,已经成为台湾经济发展策略的重要特征。

      策略之二:重点设置科学工业园区,使之成为产业升级的先导。为扶植高技术产业,发挥高技术产业的互动作用,台湾采用相对集中的高科技产业群策略。1979年7月,台湾制定了“科学工业园区设置”管理条例,1980年9月正式成立了新竹科学园管理局。新竹工业园区兼有科学研究、培养科技人才、生产技术密集型产品三项功能。为推动科技工业园区的发展,台湾制定了极为优惠的投资、税收、土地使用、贷款和培训职工等政策,以优化投资环境。经过“科技引进,人才培训”、“科技生根,市场开拓”、“科技突破,产品创新”等阶段的发展,新竹工业园区建设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在台湾工业升级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这就是促进了高科技企业迅速发展。到目前为止,入园的266家企业都是高科技企业,多集中在电脑及外部设备、集成电路、电讯、光电、精密器械、生物技术六类上。其中集成电路是最大的产业,1994年达840亿新台币,发展极为迅速。整个园区在较长时期保持了40%的发展速度,1994年已达1800亿新台币,10余年中增长了60倍,2000年园区产值达到1万亿新台币。园区生产的高科技产品已跻身于国际市场,许多产品不仅是岛内首创,有的还在国际市场上占有相当地位。如宏基电脑已成为东南亚第一、中美洲第二名牌。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