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经济衰退的思考与展望

作 者:
陈蘋 

作者简介:
陈蘋 福建社科院现代台湾研究所、福建师范大学闽台区域研究中心

原文出处:
现代台湾研究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F14
分类名称:特区经济与港澳台经济
复印期号:2002 年 06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从2000年下半年迄今,台湾经济可以界定为衰退,其肇因既有外在,也有内生;既有短期干扰,也有长期问题。进入新的一年,民进党当局是否有能耐很快将台湾经济从困境中超拔出来?如何改善岛内的投资环境?经济成长的动力又何在?确实值得观察,毕竟经济是台湾前途的命脉所系。何况经济挫退之后即使获得恢复性的低成长,并非意味真正步出景气衰退的阴霾。

      一、台湾经济这一波衰退的思考

      2001年台湾经济倒退,股市重创、货币贬值、信用紧缩、房地产市场疲软,带动经济成长的出口、投资与消费三大要素全都步入历年罕见的滑落,失业率攀上新高峰,扁当局不得不应势逐次下修经济成长目标,从设定的6.1%一路调降为衰退1%-2%,台湾民众深感忧虑。为何在短短的一年多时间里,台湾经济发生这么大逆转,台湾当前的不景气传递了什么样的讯息?以下作简要的分析。

      台湾的GDP从1993年的新台币59184亿元攀升到2000年的96859亿元,一路只上不下,如今受一些外在因素像美国及欧洲信息科技业“投资暴起暴落模型”(注:美国这一波最长扩张期之后威力十足的景气衰退,是由于过度的投资导致资本报酬下滑,过度的负债压抑民间需求,于是景气开始反转,企业减少资本支出、民间缩减消费,使得经济进一步恶化,英国《经济学人》杂志把这种循环类型称之为“投资暴起暴落模型”。)引发景气衰退对台湾高科技产业的冲击,加上岛内政局动荡、经济政策摇摆不定、两岸关系前途混沌不明等内因影响,台湾企业和民众信心尽失,景气反转,经济不衰退也难,但从某些角度及当下的经济数据所反映的情况来看,或许有其深层次的远因与问题。

      (一)这是一次“新衰退”。先看2001年台湾经济整体表现:负2.12%的经济成长率,纵向比较是50年来台湾首次负成长纪录,横向比较也在“四小龙”中敬陪末座;因经济负成长及汇率一再贬值的影响,国民所得从2000年的1.4万美元遽减到1.29万美元,退回1996年水准,等于5年时间白干了;一向引以为傲的低失业率也在不景气下失去防线,岛内一年中丢掉饭碗的人数超过20万人,失业率也从1998年的2.7%攀升逾5.3%;雪上加霜的是,金融与财政的数字也令人吃惊,金融机构总放款或债务占GDP的170%,逾期放款比例依台湾官方估计约8%,若根据国际标准估算,则可能高达放款总额的16%,台湾当局如果效法美、韩大刀阔斧进行金融改革,则需要付出极高的财政支出代价(据渣打银行经济学家估计,将高达GDP的19%);但台湾当局已经靠借债度日,各级行政当局累积的债务负担到2000年度就已高达GNP的33%,若把隐藏在各种基金的7200亿元债务计入,实际债务所占比率早超过40%,逼近法定48%的上限;财政赤字也达高峰,以2002年度总预算岁入岁出缺口加上过去债务还本,财政赤字高达新台币5099亿元,占GNP的4.9%,远超出国际认可的警戒线(注:根据台湾《联合报》2001年12月24日、《工商时报》2002年1月20日、台湾《天下》月刊2002年1月号有关资讯。),这些破纪录的指标数字,是过去几十年罕见的经济现象,阿扁执政团队将其归因于台湾经济与国际连动,受国际景气不佳影响出口贸易,以及在野党之掣肘影响政策执行,加上“某些媒体唱衰台湾”,即便外在影响是景气滑落的原因之一,但后两个绝不是理由,不仅无法说服岛内民众,反让经济问题变成信心问题甚至在野势力杯葛的政治问题。

      (二)近年来台湾制造产业相对竞争力已不断削弱,制造业结构转型是必须正视的问题。先从台湾现有的工厂家数来说,自1992年突破十万家高峰后就开始呈现下滑趋势,透露出一些制造行业无法在岛内生存,倒闭或外移寻找发展空间;2001年全年关歇业工厂达5187家,比上年同期增加192家,当年新登记工厂则呈严重衰退情形,新设工厂3793家,同比大减2000家左右,减幅达33%。再从资遣员工来看,企业一次解雇劳工30名以上即构成大量解雇,根据台湾“劳委会”2002年1月23日公布的资料,1999年1月至2001年11月三年间岛内大量解雇的企业有665家,其中制造业占74.1%,计493家;去年1-11月仅新竹科学园区资遣员工就达3395人,同比增加3倍。若从产业结构来观察,传统产业的不景气已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在比较利益驱动下或歇业或跑路,不景气年传统产业更加艰困;台湾电力电子及资讯产业则因外销需求萎缩,2001年订单锐减23.6%,作为龙头的半导体产业产值衰退33%,出口衰退20%以上,厂商加强把制造产能移往大陆发展,以求降低生产成本;台湾资讯硬体产品产值在世界十大生产地区总产值中所占的比重已从前年的9.2%降到去年的7.6%,非资讯类高科技产业亦然。就是从台湾进出口均创历年最大减幅的一些现象来看,只怕也不是一味归罪国际经济不景气的影响可以解释,而与台湾外销商品竞争力呈下降趋势有关:2001年台湾出口与进口分别衰退17.1%及23.4%,致使整体外贸缩减20.2%,从绝对值来看,完成外贸总额2301亿美元,跌回1997年水准,其中出口1229亿美元,进口1072亿美元,后者减幅大于前者,致出超较上年大幅成长88.9%,外需对台湾经济成长为正贡献,否则去年台湾经济衰退可能超过3%;从进出口产品结构来看,出口商品16大分类中,除化学品出口成长3.2%外,余全盘皆墨,其中又以电子、资讯、纺织、钢铁4类主要出口产品分别衰退25.5%、20%、17%与17%最为严重;再从进出口的地区结构观察,台湾出口产品在美、欧、日市场占有率呈逐年下降走势,台湾商品在美国市场占有率由1995年的3.9%减少到2001上半年的2.95%已可证明,而这一趋势在不景气的情况下更加突显,2001年1-10月对美出口衰退20.5%,但自美进口仅下降4.3%;同期对欧出口减幅16.5%,但自德、法、意三国进口未减反增,自英进口也仅微减0.7%;1-11月对日出口重挫23.1%,但自日进口仅下降5.5%。(注:丁颖之:“台湾经济数据与竞争力的启示与迷思”,台湾《财讯》2001年11月号;台湾《经济日报》2002年1月23日、1月24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