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WTO,标志着我国新一轮改革高潮的兴起和第二次大开放的启动。正如江泽民主席在庆祝深圳特区成立20周年的讲话中所言:要适应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新形势,把“引进来”与“走出去”紧密结合起来,不失时机地实施走出去战略。 走出去意味着企业在观念、视野、地域等等上走出传统的狭小空间,通过对外投资和经营而走向全国乃至世界。其实特区企业的走出去意识与实践并非自今日始,早从80年代起深圳的许多企业就已开始尝试异地甚至境外投资与经营了。据粗略估算,过去20年深圳市企业累计对外(市外、境外)投资项目逾2000个,累计资额100亿元人民币左右,地域覆盖全国绝大多数省(自治区、直辖市)及境外60多个国家和地区,涉及数十种产(行)业。按最近的抽样调查,从投资的项目个(家)数看,失败或基本失败(已经或等待清算、撤资)的约占3/5,反过来说,成功或基本成功的约为2/5;从投资的货币数额看,失败或基本失败的约占2/5,成功或基本成功的约为3/5。看调查结果,深圳企业走出去的历史记录并不“全面”辉煌,可谓有喜有忧、成败参半。某位哲人说过:总结失败比总结成功更重要。那么我们应如何总结失败呢?是不是总结失败就因此得出否定走出去的结论呢?不,我们不能因总结失败而害怕失败。深圳市毕竟有相当一部分企业成功走出去了,如中兴、华为、万科、康佳、招行、平保等等。关键要找准失败的原因。失败因于盲动、过热,缺乏必要的理性。因此我们首先应回归理性,完成对走出去的理性思考,了解走出去的6个W,以便理性地走出去。 Why:为什么走出去? 为走出去而走出去显然属于一种盲目或非理性的行为,因此企业首先需明了走出去的经济动因和必要性。其实当代跨国公司理论与实践早已明确回答了此问题:企业走出去的首要或主要经济动因是利用外部市场和资源,同时也可能兼具扩张动因、窗口动因、攀比动因甚至文化动因、政治动因等辅助动因。 据统计,美国跨国公司境外子公司(不包括银行和非控股参与企业)1982年实现销售额7302亿美元,大约相当于美国当年出口额的3.5倍;其中2/3是在东道国销售的,近1/4销往第三国,仅约1/10返销本国。足见美国对外投资已在很大程度上取代了传统的商品出口手段,其在利用国外市场的重要性和有效性上已超过对外贸易。从产业分类看,制造业海外子公司返销本国仅9%;四类服务业返销额分别为37.9%、41.7%、17.7%、6.2%;矿业、农业(包括林业、渔业)、原油(不含成品油)和天然气业分别为84.1%、69.2%、61.4%。可见第二、第三产业对外投资的动因更倾向于利用海外市场,第一产业则较侧重于利用海外资源。当然这两种动因往往是交织在一起的,如西方跨国公司对华投资除了主要旨在利用中国广阔的市场外,也包括利用中国丰富而廉价的劳动力资源、土地资源、矿产资源及其他资源的考虑在内。至于各种辅助动因,则一般不对企业的走出去行为起主导作用。 而我们有些企业之所以走出去失败,往往首先就在于动因“缺失”或“迷失”:一是不知、不问或不管走出去为何,纯粹为走出去而走出去;二是出于多元化扩张需要(所谓“什么赚钱干什么”),背离自身核心专长而盲目走出去;三是仅仅出于公关拓展、往来接待、信息窗口等方面的需要,通过设立异地或境外办事处(有的虽也名曰公司或分公司但并非经营实体)而“官式”或“外交使团”式走出去;四是受宏观经济形势的影响,或受某些“热点”地区“热点”行业的吸引,甚至受异地与境外设资热的感染而“寻热”式或“攀比”式走出去…由于这些走出去均非出于合理动因或忽略了经济上的主导动因,那么最终走向陷阱走向失败也就不足为怪了。 Who:谁能走出去? 并非所有企业都能走出去,因此我们还需研究走出去的主体和可能性问题。走出去的主体或能够成功走出去者,只能是那些具有核心竞争力,亦即具有核心产业(业务)、核心产品(服务)、核心技术、核心价值观(文化)及相应优势的企业。这里的关键词是核心竞争力--corecompetence,也作核心能力、核心专长。为什么不叫“竞争力”而要叫“核心竞争力”必有其讲究。“核心”是个一元论概念,它强调的是在某一方面、某一领域、某一专业的特异能力。“多核心”自然就不是核心了。纵观全球企业500强,大多都是以一业为主或在一业称雄的专业化公司,其中不乏“俗称”为石油大王、钢铁大王、铝大王、汽车大王、军火大王、软件大王、航运大王、快餐大王…的。即使象GE那样成功的极少数多元化跨国公司,其优势也只集中在有限的几个行业,如飞机发动机、医疗器械、金融服务,因为带领GE走向成功的韦尔奇的信条是:做不到前二名宁可不做。 实践也反复证明了核心能力或核心专长对企业走出去成败的决定作用。大凡失败的异地或境外投资,要么其投资者自身就无核心专长,如深圳南油作为一家泛多元化的集团公司,谁能说清其核心专长是什么呢?而它的对外投资竟一度达至大半个中国乃至境外,涉足产业达数十个,结果几近全军覆没血本无归还背上了沉重的包袱;要么其投资行为背离了自身的核心专长,如招港作为一家当时的特区明星企业,其众多的对外投资项目基本都与自身的主业无关,其本来的核心专长和优势未能得到发挥,结果形成了巨额不良资产,企业几近被外部投资拖跨而被迫进行重组才得以起死回生。 反之,凡成功走出去者,不仅其自身的核心专长及行业优势突出,而且其对外投资与经营都无不紧扣自己的核心专长。海尔、康佳等家电大王如此,万科、万达等房地产巨头如此,中兴、华为等通讯设备巨擘如此,招行、平保等金融新秀如此,就连新科安达这样不大的第三方物流提供商亦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