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泽民同志曾经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纵观国家高新区的发展历程,它首先是创新的产物。没有创新,就没有中国高新区;没有创新,也就没有高新区硕果累累的10年和充满勃勃生机的今天。那么,在应对加入WTO挑战,面对世界经济一体化,以经济、科技、人才为主体的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势下,高新区如何以更加崭新的状态,进入世界经济主战场,肩负起“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伟大使命,为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做出更大贡献呢?唯一的出路就是:必须牢牢抓住创新这个主题,必须把提高持续创新能力,作为高新区与时俱进、应对加入WTO挑战、实现加快发展的首要任务。 一、全面推进技术创新,高新区才能增强核心竞争力 李岚清副总理在今年“两会”期间参加政协科协科技界联组会时指出:要充分发挥科技第一生产力的作用,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加快产业化步伐。高新区作为我国21世纪率先迎接知识经济挑战、率先加入WTO、率先与国际接轨的先头部队,作为培育、带动、辐射高新技术产业、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基地,作为追赶发达国家、缩小和发达国家在高新技术领域差距的重要生力军,特殊的地位和使命决定,它必须在充分发挥科技第一生产力作用,加大技术创新力度,提高原始创新能力,培育自主创新产业方面,做出他人无法代替的特殊贡献。一个没有强大的自主创新能力和自主创新产业的高新区,一个只能靠吸引、转移、复制别国的技术,吃别人的残汤剩饭、跟在别人后面爬行的高新区,不管它现在入区企业数量多大、经济规模多大,因为它没有核心竞争力,因而也必然没有长远发展的生命力;因为它只是个一般的工业园区,因而也不可能发挥出高新区所应有的龙头、带动和辐射作用。 纵观世界上的一些科技园区,凡是已经显示出极其旺盛生命力的,无不是在某一高科技领域掌握了核心技术,抢占了高科技的制高点,成为带动某一领域、某一产业发展的领头羊。我国高新区如果说在前10年的初创阶段,是以招商引资、扩大经济规模、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为工作重点的话,那么,在进入“二次创业”的新的历史时期,特别是在加入WTO后新的发展环境中,必须按照科技部武汉会议的精神,及时把发展战略、工作重点、主攻方向调整到集中主要精力抓好技术创新上来。这是在新形势下加快高新区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在高新区工作中全面落实江泽民总书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 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是技术创新的源头,核心是人才。高新区本身就是知识经济的产物。只有形成科技、人才的密集区,才能构筑技术创新的平台。人才优势是高新区的最大优势,是技术创新的根本所在。美国的硅谷、英国的剑桥、台湾的新竹也好,中国的中关村、张江、西安高新区也好,他们的技术创新能力,都是依托周围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依托雄厚的人才实力培育和发展起来的。长春高新区也是如此。正是由于区内有吉林大学、东北师大等24所高等院校,中科院长春光机与物理研究所、应化所、卫生部长春生物制品所等39个科研院所,近20万科技人员,使我们具有了得天独厚的创新优势。近年来,我们又通过创办中国长春大学城、中国长春海外学人创业园、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积极培育人才,多方引进国内外高层人才,不断壮大人才群体。每年都有近千项创新技术、成果问世。到2001年末统计,仅大学大所的科技人员、归国留学生创办的高科技企业就占入区企业总数的40%,自主创新产品产值占全区技工贸总收入的60%以上。以自主创新产品为主体的生物医药、光电技术、电子信息等五大主导产业初具规模。 实施知识产权战略是当前技术创新的紧迫任务。加入WTO后,我国高新技术产业面临的最严峻挑战,是自主研发产品少,档次低,竞争力不强。生物医药、计算机软件等高新技术领域90%以上的专利,特别是核心技术专利都掌握在美国等少数几个发达国家。自1985年我国实施《专利法》以来,外国企业在华申请专利14万件,是国内企业专利申请量的6.4倍。这种“专利圈地”现象,不仅提高了我国引进技术的成本,而且极大压缩了我国企业技术研发空间。尽快改变这种受制于人的被动局面,加快培育自主知识产权产品,加快发展自主知识产权产业,抓紧建立、完善知识产权管理和保护体系,全面实施知识产权战略,是当前高新区在推进技术创新工程中,必须高度重视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在年初召开的全国科技工作会议上,徐冠华部长把实施知识产权战略,作为今年科技工作的三大重要战略之一,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今后衡量高新区的技术创新水平,一个很重要的指标,就是看专利的数量和水平,专利产品的规模和比例。长春高新区近年来比较重视知识产权的管理和保护工作,仅2001年获得各种专刊460项,占全市的54%,其中获国际发明金奖2项。但是按照应对加入WTO挑战的要求,仍然存在相当大的差距,还必须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 强化对技术成果转化的孵化、服务功能,是推进技术创新的关键。技术成果能不能顺畅地实现商品化、产业化,关键还是个服务的问题。目前,我国高新区借鉴国外经验,普遍建立了科技创业服务中心和一些专业孵化器。近年来,各类大学科技园、留学人员创业园、软件园等,也正在大批涌现。如何进一步健全孵化、服务体系,完善中介服务机构,向孵化、服务的现代化、网络化、国际化、多功能化发展,如何以市场为导向,积极铺设有利于科技成果转化的绿色通道,仍然是需要我们深入研究、探索的重要课题。特别是投融资问题。高科技产业和风险投资是一对孪生兄弟。没有风险投资体系的不断完善,不可能有高科技产业的快速发展。硅谷的成功模式就是“科技+风险投资+纳斯达克”。美国风险投资的2/3集中在硅谷。而我国风险投资业则刚刚启动,二板上市步履维艰。多数高新区还处在靠贷款、靠争取国家投资、靠企业积累的发展阶段。这显然是非常不适应的。近期内必须采取突破性措施,把风险投资业尽快发展起来,积极完善投融资体系,集中解决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中的瓶颈问题。 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必须牢牢抓住不放。世界上一些发达国家,科技人员的70%集中在企业,研发经费的70%来自于企业。而我国在这方面正好恰恰相反。技术创新的主体不到位问题,目前仍然是影响我国技术创新水平的突出问题。有相当一部分企业还仍然处在重生产、轻研发,市场意识、科技意识、知识产权意识不强,产品更新换代慢、产业结构不合理等落后状态。1999年全国技术创新大会之后,我们长春高新区按照中央的要求,在省市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先后采取组织校企、院企联合,组建产学研基地和股份制集团,科研单位整体进入企业,向企业分流科技人员等措施,引导、鼓励、支持企业创办、完善研发机构,加大研发投入。到2001年末统计,全区建立研发机构的企业已达到200户以上,全区研发投入占当年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是全国平均水平的2倍。企业的创新能力明显增强,名牌产品大批涌现。但仍然存在工作力度不大、创新主体不突出、竞争能力不强等问题。加入WTO之后,高新区如果不尽快在提高企业创新能力上下大功夫,不尽快解决好技术创新主体不到位问题,我们就无法造就一支技术创新的主力军,就无法发挥高新区在推进技术创新中的龙头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