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青年本质的文化构造

作 者:

作者简介:
魏则胜 中山大学教育学院社科系 (邮编:510275)

原文出处:
青年研究

内容提要:

人的本质是文化构造的结果,是自然性与社会性在社会实践基础上的结合。青年本质主要由精神文化构造。当代中国主要是三大精神文化构造青年本质:中国传统文化、西方文化、本土新生代文化。当代文化构造青年本质的主要问题是:缺少主流精神文化;文化评判标准模糊;文化管理失误。要构造良好的青年本质,就必须建设优秀精神文化。


期刊代号:D421
分类名称:青少年导刊
复印期号:2002 年 04 期

关 键 词:

字号:

      青年发展是人的发展阶段之一。探讨青年发展要解决两个基本问题:一是青年发展目标的设定,二是青年发展目标的实现方式。这两个问题的解决,有赖于青年发展观念从经验直观走向理论抽象,尤其是发展理论的科学化。从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出发考察上述两个问题,首先要弄清楚一个基本理论:青年本质及其形成机制。如果对于青年本质缺乏科学界定,青年发展目标必然脱离人与社会的存在实际;如果对于青年本质形成机制缺乏准确把握,则青年发展依然停留在经验直观和自在漂流状态。本文将探讨青年本质及其形成的文化机制。

      一、人的本质与青年本质

      (一)人的本质

      青年本质从属于人的本质,是人的本质发展的一个阶段和一个样态,表现为人的一般本质在青年阶段的特殊展开。人的本质是什么?这个问题并不新颖,但却是令人疑窦丛生、至今难以形成统一见解的问题。对于马克思的“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论断①,国内外学者作出各种解读,所形成的人的本质概念千差万别,归结起来主要有两种界定方式:一是对人的存在进行抽象归纳,界说的内容是“人的本质是什么”;而另一种则基于理论建构需要,从应然角度界说人的本质,实际上是对“人的本质应该是什么”的价值设定,进而提出人的发展目标以及与此相关的理论构架。“人的本质”之所以在解读和界定过程中出现如此差异,其根本原因有两个:一是经典作家在界定人的本质时,有其特定理论背景和问题域,但后人在解读时往往超出这个特定范围而意欲将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界定泛化为一般性概念,无限扩大其普适性。二是由于人的本质是社会历史与文化的产物,是人的实践结果,在不同的历史背景和不同的文化类型中,人的本质由于自身的主体性而呈现多样性与发展性,从而区别于自然物的客观性。这是人的本质界定难与自然物的本质界定的根本原因。本人认为,相对科学的界定应该将“应然”与“实然”结合起来,反映人的本质的静态存在与动态发展。

      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一文中,马克思批判费尔巴哈等旧唯物主义哲学将人的本质归结为“抽象的人”、“自然的人”,认为费尔巴哈剥离了人寄寓其中的社会历史条件,否定社会条件给予人的规定性,使人成为孤立的个体;同时,人的本质还被归结为“自然性”,一个生物的类,在此基础上,马克思提出自己关于人的本质的理解:“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②。对此论断的传统理解,是将人的本质看作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而社会关系的基础是生产关系,生产关系的核心是阶级关系,所以人的本质是阶级本质,阶级斗争成为人与社会发展的途径。这个观点,可谓流弊深远,以此观点为基础构建的有关理论成为“天下大乱”的祸首。很显然,将人的本质简单视为“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是严重误读马克思的人的本质理论。为了摆脱阶级斗争思维,一些人在界定人的本质时,有意回避“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种回避,还是由于对马克思观点的误读。

      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是在自然性基础上形成的历史的、社会的人;人的本质,是自然本质与社会历史本质的综合,它非抽象而是具体的,人通过实践,超越自然性,获得社会历史性。此处,对于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解读,无法绕过“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对它的准确理解,成为科学界定人的本质最关键部分。马克思的这个论断真正要说明的是:人是生活于社会关系中的社会存在物,但并不是说:社会关系及其总和必然地赋予了人的社会性;它的真正含义,是指在人的社会实践活动中,人与社会存在发生各种关系;通过这些关系,人获得物质利益、知识和价值观念,获得制度与道德意识,从而确证人的社会存在。因此,不能认为与人无关的所谓“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构成人的本质,外在于人的社会关系,不可能构成人的本质,只是人通过在社会实践中发生的人与社会的关系,人获得文化,即获得“人类创造的由不同特质负载的有意义的世界”③,从而完成人的本质构造。在这个意义上,“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才得到较为准确的诠释。否则,就会重犯旧唯物主义的错误:离开人的实践理解人的本质。至此,我们可以将人的本质理解为:以实践为基础的自然性与社会性的有机结合。准确把握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理论,是探讨青年本质的理论前提。

      (二)青年本质及其构造

      青年本质是人的本质的特定展开形式,具有人的本质一般性,也具有青年的特殊性。青年本质是以实践为基础的自然性与社会性的内在有机结合,通过社会实践活动,青年与社会存在发生各种关系,通过社会关系,青年获得文化,形成青年本质。青年本质构造特点是:第一,青年本质处于人的本质建构阶段(而非重构),选择性、流变性与可塑性是青年本质的特征。相对青年而言,成年人本质比较稳定,重构多于建构,本质的总体稳定与部分变化相统一。第二,从实践方式及其产生的文化关系而言,决定青年本质的文化因素按其作用大小排列为: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物质文化(核心是生产力水平与生产关系类型);决定成人本质的文化因素按其作用大小排列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在于:成人主要实践方式是生产劳动,青年主要实践方式为接受教育和社会化。实践方式的差异导致成人与青年具有各自不同的文化关系总和,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分别成为二者本质构造的主导力量。第三,青年本质的构造途径主要有两个:正规教育和社会大众文化。在这两种构造途径中,青年通过被动接受或主动选择,在文化传播与传承中完成自身的本质构造。第四,青年本质与成人本质属于人的本质发展的不同阶段,二者在时间上为承接关系。成人本质是对青年本质的反思与重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