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注意中国青年

作 者:

作者简介:

原文出处:
职业技术教育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D421
分类名称:青少年导刊
复印期号:2002 年 04 期

关 键 词:

字号:

      去年八月,如果你上网在搜索栏里打上这样一行字“亚洲最年轻的数据库专家”,将会出现一大堆有关一个名叫小墨的中国青年人的报道文章。18岁的小墨最辉煌的业绩是通过了全球只有寥寥数千人通过的MCSD(微软解决方案认证专家)和MCDBA(微软数据库认证专家)的全部考试,成为亚洲地区最年轻的数据库专家之一。而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小墨根本就不是什么科班出身,而相反,他仅有初中学历,而且学习成绩简直遭透了。如此辉煌的业绩,是小墨智力超常吗?曾为小墨的学习成绩伤透脑筋并引导他走上电脑之路的小墨的母亲这样评价他:我非常了解我的儿子,他不是天才,从才智上说,他绝不出色,只能算是平平;从自制力来说,他低于一般孩子。他之所以能走出一条新的路,只是因为他找到了适合他的教育环境和方法,让他在求知欲最旺盛的阶段能自主地、随心所欲地学习。今天,尽管有无数的中国青年,依旧在世界最乏味、最缺少想像力和创造力的一种升学、考试制度中苦苦跋涉与挣扎着,但已经有越来越多的青年人,有意无意地承继了他们所受教育中的精华,同时,又摒弃了传统中的保守因素,亦如小墨那样自主地、随心所欲地学习一切有用的知识,包括接受外来文化,学习现代社会所必需的高新技术知识,同时,在这种自主地、随心所欲的环境中,也逐渐形成了他们多元化的世界观、思维模式及行为方式,以放眼世界的视野适应和改变着周围的环境,迥然有别于他们的前辈,形成了独特的一代中国青年。他们的理念、行为和业绩,经常会让他们的前辈们处于一种尴尬的境地,进而不得不在接受与拒绝的矛盾中对他们刮目相看。而十几年前就把和平演变的希望寄托在他们身上的“西方阵营”的人们,也开始惊呼:请注意新一代中国青年!

      越来越独立的政治倾向

      袁鸣是北京理工学习计算机的,毕业后在中直机关工作的父母打算送他去美国深造,但被袁鸣拒绝了,“我的美国情结早被1999年5月8日美国人那几颗炸弹给炸飞了”。1999年5月8日那天,袁鸣跟同学去了美国大使馆,并亲手砸碎了几块大使馆的玻璃。为此,一向沉稳的女友对他颇有微言,“如果我们能荣辱不惊,那才叫了不起哪。中国为了接受外国先进的东西,牺牲一点自己的自尊心没什么了不起的。如果因为一点羞辱就闭关锁国,那就得永远落后下去,大的羞辱还在后头。”这番话说出后不久,相处了四年的俩人就分手了。袁鸣的父母说,这个年代,因政治观点不同而分手的事还头一回听说过。

      毕业后,袁鸣去了北京的一所很有名气的职业学校教计算机。一天,校长把文质彬彬的袁鸣叫到了校长室,校长让他教学之余做一下学校团的工作。这对袁鸣来说可谓如鱼得水,因为上大学时,袁鸣就是班上的团支部书记。果不其然,袁鸣做团的工作不久,学校的空气便活跃了许多,学生们一下子好像都变得有思想了。北京的学生是何等了得,“皇城根”下,耳濡目染的尽是些国家大事,见识本来就广,加之袁鸣和他们的年龄又十分相近,学生和老师之间自然便成了无话不谈的朋友。后来,有同事告诉校长,袁鸣在学生中成立的那些学习研究小组学习研究的不是马列主义。于是,校长找袁鸣谈了一次话,袁鸣对校长说:“我觉得马列主义和共产主义理想离今天的学生太远了,今天的学生首先应培养的是自己的自信与自尊。而且,这对我们这个民族也是十分必要的。而我们的传统文化中恰恰不乏这种自信和自尊的东西,掌握住了,再去接受西方的东西,甚至接受马列主义和共产主义,都会有很强、很冷静的判断和鉴别能力。比如我们研究学习鲁迅,同学们就发现,我们今天的某些困顿,鲁迅先生其实早已经困顿过了,并有了答案。而亦如媒体所言,‘我们今天所骂的鲁迅先生早已经骂过了’。如此,学生就少了困顿和牢骚,班级、学校、国家也就有了更多的凝聚力。校长,这样不更好吗?”校长也觉得这样更好。

      不久,袁鸣的一个同学从美国回来了。袁鸣邀请他和学生们座谈,校长也参加了。那位同学很坦率地告诉学生们,美国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条件是很好。美国的政治和司法制度,对美国人来说的确很民主。美国的确应该成为其他国家建设现代化生活的典范。但美国绝对不是一个友好的国家,他们从骨子里对中国人是看不起的,但表面上却彬彬有礼。美国人的傲慢和不友好甚至在上街购物时你都能感觉到。“美国其实是一个很自私、很虚伪的国家,我最看不惯美国人一方面从骨子里看不起中国人,另一方面又得依赖我们。不但经济上依赖我们的市场,就连在政治上美国也要寻求中国人的帮助和支持。”袁鸣的同学说。“许多年轻人出国以后特别爱国,这是因为他们在孤独之中,会自觉地把自己的尊严与民族、与祖国的尊严联在一起了。爱国主义往往体现在困境时,而不是顺境时。20世纪80年代,曾经的‘文革’让一些人伤了心,他们感到美国充满了机会和自由,所以,那时出国留学五年之内回来的几乎是零。而今天不一样了,在国内有同样甚至是更好的机会和自由,20世纪90年代出去又回来的,加上可以预见要回来的,至少占30%。”这番话令袁鸣和他的学生们,还有校长都很激动,也很振奋。因为他们都是典型的民族主义者,他们的未来和事业都在国内。

      不久,发生了中美撞机事件。袁鸣的学生几乎无一例外地投入到网上,谴责“美帝国主义”。他们还准备进攻美国的政府网站,只不过有更高的高手比他们先行一步,更迅捷地完成了这件事,他们感到很痛快。然而,袁鸣的前女友却不这样认为。在清华读硕士的她,观点也代表了相当一部分中国青年。“我周围的许多人对中国缺乏信心,他们大部分还是比较认同、向往美国文化的。清华大部分学生以后要出国的,都想到美国去。‘不考托、不考G,一心一意打美帝’这类网上所谓爱国的话语,又都是一些非常情绪化的语言,并不很理智。这个时代不适宜制造战争氛围,要一点点做,慢慢改善我们的一切,中国不能乱是大家的共识。”

      这或许就是典型的中国当代青年独立的政治倾向,他们似乎开始了一种文化上的觉醒。他们有激情,但激情似乎并不是这一代人的主要特色,因为中国从来就不缺乏充满激情的青年。这代人更擅长的是把政治激情和自身的生存状况紧紧相连,既热血沸腾,又充满着日常欲望,现实而又实际。有时很难让人说得清楚他们到底是卧薪尝胆,还是一种可怕的分裂。但有一点却最让美国人心惊,这代青年正成为仇视美国的一代人。这种仇视之所以让美国人害怕,是因为这种仇美情绪不是从中国人传统的仇美情绪中继承下来的。相反,这一代人是中国最早对美国人笑口常开的一代人,他们对美国人的仇视完全是这几年美国人自己所引发的。最能体现这种情绪的是最近163网针对本·拉登的恐怖主义进行的调查。“你是否同意拉登攻击美国”的选项上,同意的占95%。这,你能想像吗,有95%的中国青年希望以某种方式“教育”一下美国人。这就难怪美国《时代》周刊近来以出乎寻常的方式连续针对中国发出了一些吃惊的声音:小心中国孩子。“如果你可以指望那些吃麦当劳长大的中国年轻人,那你就大错而特错。年龄在25岁以下的青少年是最希望展示实力的人群,因为黑客大战中的战士,就是这些在麦当劳里徘徊大的年轻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