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青少年应关注什么?

——由硫酸伤熊事件所引出的思考

作 者:

作者简介:

原文出处: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D421
分类名称:青少年导刊
复印期号:2002 年 04 期

关 键 词:

字号:

      近日,卫生部组织的“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座谈会”上,频繁出现“心理断奶”、“距离效应”、“情绪饥饿”等新鲜的词汇,众多媒体对此表示了极大的兴趣。之所以说它新鲜,还是因为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并没有得到充分重视,专家强调必须加强自理、自立和自律,发挥“距离效应”和做到“心理断奶”。日前,北京师范大学的郑日昌教授针对北京一大学生用硫酸泼伤动物园5只黑熊事件感叹说:“我知道这件事情之后没有感到意外,因为这不是一个学生、一个学校、一个家庭的问题,我们的教育思想不改变,就不能杜绝这种事情的发生。”

      情感教育的缺失

      对于硫酸伤熊事件,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研究员指出,它暴露出现阶段青少年情感教育的缺失。

      孙云晓认为,当前学校和家庭教育中存在一个不容忽视的倾向,就是过度竞争和过度物质化,这导致了部分青少年情感和荒漠化。所谓情感荒漠化是指一个人的注意力只集中在知识或技术等某一个狭窄的领域,而忽略了丰富的情感世界,主要表现为情感冷漠,对人缺乏同情关怀之心,为实现个人目标很少考虑后果。

      孙云晓指出,学校现在经常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但往往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症结在于这些教育没有针对青少年的心理特点和情感需求来进行,对于他们在情感问题和人际关系上的困惑,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也缺少适合他们年龄特征的指导。在应试教育意识的支配下,成绩成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成绩好的学生的人格问题和情感问题也就容易被漠视,他们情感上的苦闷无法向老师和父母诉说,等到出现问题时,往往已经对社会造成了难以想象的后果。

      孙云晓强调,美育是青少年情感教育的基石,但在应试教育中,美育课程被严重挤占,而且教育方式也不科学。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一项调查显示,小学生最不喜欢的课程竟然是音乐、美术,初中生最不喜欢的课程是音乐和语文。

      注意精神“硫酸”的腐蚀

      硫酸伤熊事件引起了大家的议论,这都是顺理成章的事。然而,网上有些言论却不那么像样了,有的借此把该生所在学校及其全体师生都谩骂一通,有的说要用同样办法给肇事者浇硫酸,还有的甚至连“诛九族”之类的话都说出来了。用硫酸伤害动物园里的黑熊不过是罕见的奇闻,而一些人动辄用“硫酸”般的恶语伤人在生活中并不鲜见。网上的留言者大多是年轻一代,这就比“黑熊事件”的本身更值得反思了。假如我们对别人的人格都没学会起码的尊重,不懂得宽厚待人,那又怎么可能去善待动物呢?在中国的传统道德中,关于人与人的真诚和睦相处有许多承传数千年的规范,闪耀着华夏文明独特的光辉,比如提倡仁爱之心,主张与人为善,讲究礼仪谦让等等,然而目前无论在学校还是家庭的教育中,这些都很少听到了。其实,社会的稳定、民族的团结,都由这些道德的基础维系着。也许,这才是真正应该警醒的教育漏洞呢。因此,要处理好人和动物的关系,首先必须处理好人和人的关系。要杜绝用硫酸伤害动物的行为,那么就先让我们来消灭生活中“硫酸”泼人的现象。

      八成青少年心理问题被忽视

      一份资料显示,我国儿童、青少年行为问题的检出率为12.97%,有焦虑不安、恐怖和抑郁情绪等问题的大学生占学生总数的16%以上,而世界卫生组织的调查显示,只有不足1/5的患者得到了适宜的治疗。我国17岁以下未成年人约3.4亿,保守地估计,有各类学习、情绪、行为障碍者3000万。其中,中、小学生心理障碍患病率为21.6%至32.0%,突出表现为人际关系、情绪稳定性和学习适应方面的问题。大学生中,16.0%至25.4%的有心理障碍,以焦虑不安、神经衰弱、强迫症状等为主。近几年,儿童青少年的心理问题有上升的趋势。我国有3000万心理有问题的儿童青少年,而目前从事儿童精神科工作的医生不到100名。去年,北大精神卫生研究所举办了第一期全国中学教师及校医青少年心理健康知识培训班,99%培训班学员认为提高青少年心理健康已非常迫切。

      心理学应走向大众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系教授、教育心理学专家张吉连说学校教育有三大支柱:教学、行政、心理辅导。我们最缺乏的就是心理辅导,受教育者有了心理上的困惑,没有人帮他祛疑解惑。生活是需要指导的,在心理不成熟,就要走上社会之前,需要一个生活教练。社会在飞速发展,人们每天都面临新的事物,需要做出价值判断,也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这就需要心理辅导、心理咨询、心理治疗。心理学从实验室和课堂走向社会大众的时代已经来临。

      不能把责任都推向学校

      教育部副部长袁贵仁从教育角度反思大学生伤熊事件。他认为伤熊事件不是简单的个案,这样的学生还有一部分,只是程度不同而已。我们应该从小学教育开始反思,不能把全部责任都推给大学。袁贵仁分析,有四个方面的教育有所欠缺。一是心理教育。具有正常心理的人都不会这样做,这位同学的心理方面有些缺欠。现在教育侧重知识的传授,对学生而言,知识也应该包括心理健康。无论是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都应该重视心理健康,以增加对复杂影响的抵抗力。二是从环境教育来说,这位同学是单亲家庭,内向,不爱交流,与人和谐相处的能力不是非常好。如一开始他能与人交流自己的想法,可能不会发生这样的事情。从教育角度来说,应该提供宽松环境。很多学校重视思想教育和专业教育,在创造学校和宿舍的文化氛围中,还需要改造。三是人文精神教育。所谓人文教育就是教学生怎样做人,与自然、人和社会和谐相处。可不少学校目前更重视自然科学的传授,对人文教育的重视还不够。以德育课为例,从习惯上来说,这门课更多是一门成绩,而非指导自己的活动的信念。我们教育的目标应该把他律变成自律。四是家庭、学校和社会教育作为一个整体。现在,这三方评价标准各不相同,之间缺乏沟通。三者应该联合起来,朝一个方向用力,为学生制定一个统一的努力目标。袁贵仁希望“通过此事把素质教育向前推进,使我们的孩子真正成为健康的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