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现代青少年的伙伴群体行为

作 者:
吕刚 

作者简介:
吕刚(1975-),男,江苏南京人,河海大学人文学院大众传播方向硕士研究生。河海大学 人文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8

原文出处:
山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内容提要:

青少年组织并参与伙伴群体行为是一种值得重视的青少年“亚文化”现象。青少年伙伴群体行为在青少年社会化进程中有不可忽视的功能,因此,必须重视青少年伙伴群体行为的研究,并将其向积极的方向引导。


期刊代号:D421
分类名称:青少年导刊
复印期号:2002 年 03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C91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8997(2002)-0003-03

      现代社会的青少年在脱离儿童时代步入青少年阶段时,在行为方式上的一个重要表现是与家庭之外同龄伙伴交往的兴趣大大增强。尤其是独生子女,到了十五六岁与父母就不太亲近了。青少年在家庭之外的生活渐渐与家庭生活隔离开来,与同龄伙伴形成自己相对独立的小世界,但同时他们与社会中的成年人世界又有一段距离。这种青少年组织并参与伙伴群体的行为,被社会学界称为青少年“亚文化”现象。例如,我国少男少女对流行音乐和港台歌星的热衷与崇拜,形成了所谓“追星族”、“发烧友”群体,便是一种典型的青少年“亚文化”现象。青少年“亚文化”圈是青少年社会化的一个重要环节,它具有不可取代的特殊功能。利用得好,可以补充家庭、学校和社会对青少年教育训练的不足;但若失去控制,“亚文化”圈也可能失去建设性功能,对社会和个人产生破坏性作用。因此,如何正确对待青少年的伙伴群体行为,是一项值得研究和探讨的课题。

      一、解析现代青少年伙伴群体

      “伙伴群体”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具有相似地位和层次、大致相当的素质、相互认同的目标和行为规范而发生相互交往的人群。一般说来,这些人群的年龄是相仿的。根据青少年群体的松散程度不同,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挚友群。其关系不可分,相互信任,相随相伴;(2)好友群。由几个挚友群结合在一起,具有相对的排他性;(3)伙伴群。由几群好朋友聚合在一起,一般具有相似的兴趣和价值观;(4)正规群体。即由学校或社区正式组织起来的青少年,他们按计划进行活动,一般有选举出来的或被委派的负责人(如学校的团小组或其他社团活动小组);(5)青少年团伙。一般由那些受到朋友或伙伴群轻视、排斥或拒绝的失意青少年组成,他们的活动多半具有反社会性和肇事性。

      与儿童时代的“玩伴”相比,青少年的伙伴群体行为有以下几个特点:(1)伙伴们在一起消磨的时间大大增加,大多超过与家人在一起的时间,伙伴在青少年的关系网络中起核心作用;(2)伙伴群体是相对独立的,较少需要成年人指教和控制,并且还尽量避开成年人;(3)青少年伙伴群体多半是两性混合的,而不像小学或初中低年级阶段的“玩伴”那样多限于同性圈子;(4)由于与异性在一起,伙伴群体内的关系亲疏就时有变化和“重组”倾向;(5)青少年伙伴群体的交往内容也比儿童时代更为广泛。

      此外,青少年的伙伴群体关系与儿童的玩伴关系还有两点不同。一是期待彼此在态度上忠诚、真挚和富于承诺感,要在价值观和利益上保持一致,因此希望“占有”自己的朋友或嫉妒朋友与他人交往的心理时有表现;二是在伙伴群体的友谊中有某种“隐私”色彩,希望只在彼此之间交流讨论某些思想和感受,不得对他人公开群体的秘密[1]。

      美国心理学会(APA,American Psychological Academy)的一些青少年研究专家们发现,青少年参加某种伙伴群体时,有明显的素质和档次的选择,一般都有对忠实、承诺感和同情心的要求。在青少年伙伴群中也可以发现某些微妙的性别差异。例如,男孩对友谊不如女孩那样看重;男孩不那么情愿和经常向朋友敞开心扉、吐露心中的秘密。

      二、青少年伙伴群体行为与青少年成长

      各类不同的伙伴群体在青少年的成长过程中都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伙伴群体成员之间若能保持一种健康而持久的关系,大大有助于相互学习,获得新的知识。这类群体起初都是不稳定的,经过一番优化组合的淘汰过程,逐渐形成一个固定的圈子。它们在青少年社会化与成长过程中担负着如下功能:(1)帮助青少年参加社会活动和课余活动;(2)有助于青少年学习如何成为群体一员,感受一种集体主义精神;(3)青少年通过群体活动和接触社会的各种环境与现象,学习独立性、判断力、责任感、自信心,以便向成年人的行为方式过渡。

      国内外的研究者倾向于认为,建立亲密的朋友关系对青少年的成长有利。这种关系具有交流信息、提供支持和参谋、劝告等功能,并且有助于提高青少年的自我评价和自尊感以及帮助他们理解别人。精神分析心理学理论还指出伙伴群体对人格发展的好处,即它有助于缓解青少年青春期的心理压力[2]。

      美国学者凯利和汉森概括出伙伴群体对青春期青少年的成长有如下几项积极功能[3]:(1)抑制青春期的躁动性。研究显示,孩子学习克制自己的冲动大多是通过与伙伴之间的交往,而不是他们通过与家庭和学校的相互关系所起的作用;(2)获得情感支持和社会支持,获得独立性。伙伴群体把孩子们从对家庭的依赖引向较为独立的生活;(3)提供机会使孩子们去体验各种思想、情感和行为,因为在伙伴群体中有许多对话、讨论、争论甚至会发生冲突和必须解决相互的矛盾,这有助于锻炼孩子们的性格;(4)培养正确的性态度和性别角色行为。研究证明,科学的性态度和性别角色行为可以通过伙伴群体的相互影响而得到初步培养,这种影响通常在父母对孩子冷淡和忽视的情况下更显重要;(5)培养孩子们的道德判断能力和社会价值观。科学研究显示,伙伴群体的交往数量和质量都关系到孩子们的道德发育水平;(6)提高和维护孩子们的自尊感。青春期少男少女可能通过伙伴群体参与社会生活,这有助于他们以间接的方式去获得、保留或公开某些信息,从而维护或增强自尊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