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作为党领导青年运动的核心组织,伴随着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的不断发展,已经走过了80年的光荣历程。80年来,共青团组织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在其成长的各个不同历史时期,发挥着推动中国社会进步的生力军作用。时代进入21世纪,面对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新阶段和更加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瞻远瞩,审时度势,提出“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党、团建设的与时俱进指明了方向。按照这一要求,团的建设要在党的建设带动下,继往开来,创新求实,通过不断提高组织的核心竞争力,在新的变化格局中实现跨越式的发展。其基本要素包括:(1)共青团组织建设的基本经验及规律;(2)全球经济一体化和中国社会转型的影响与制约;(3)党和国家对共青团组织的期望;(4)当代青年多样化的利益需求;(5)系统的分化与整合;(6)对高新科技和信息社会的适应性;(7)国内外组织变革的一般规律与趋势对共青团组织变革的规定。 前言:共青团的基本问题遇到挑战 如何处理好党与团的关系和团与青年的关系,是共青团组织存在的逻辑起点和基本问题。这两对关系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作用,把党的青年工作通过团组织的桥梁和纽带的连接,结合成为密不可分的统一体。其中党的领导决定着共青团组织的性质和方向,共青团发挥着党的助手和后备军的作用,青年则是革命事业接班人的培养对象。共青团的基本问题是由独特的国情决定的。党章中关于对“党和共产主义青年团的关系”有明确的规定:共青团中央委员会受党中央委员会领导,共青团的地方各级组织受同级党的委员会领导,同时受共青团上级组织领导;团的县级和县级以下各级委员会书记,企事业单位的团委书记,是党员的,可以列席同级党的委员会和常务委员会的会议。同时,作为我国社会主义政权的重要社会支柱,党十分重视共青团组织在青年运动中组织者和领导者的作用,通过代表青年群体利益参与国家的政治、社会生活,通过带动广大青年在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建功立业,培养和造就千百万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接班人,从而使党执政的青年群众基础不断地得到加强和巩固。围绕基本问题的逻辑关系,长期以来共青团组织在实践经验的总结上,逐渐形成了团的组织理论、团的工作理论、团的建设和改革理论、党团关系的理论、团与其他青少年组织关系的理论,以及由此抽象出的若干基本概念、范畴、原理,共同构成马克思主义团学理论的框架体系。 从共青团的历史上看,除了因抗日战争时期和“文革”时期的特殊情况团组织暂时停止工作外,团的基本问题的处理一直是顺畅的。为了共同的革命大目标,共青团组织围绕党在各个历史时期的中心任务,通过庞大的组织体系和严格的组织纪律,带领全国各族青年前赴后继,英勇作战,在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建功立业,赢得党和青年的信赖,成为领导中国青年运动不断前进的一面光辉的旗帜。然而,随着中国社会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出现了青年利益群体多样化以及构成基础多元化的新趋向,共青团的基本问题遇到了新的挑战。本来共青团是居于党、政府与青年联系的中介组织,它既要贯彻执行党的青年工作的方针和任务,又要向上反应和代表本集团的利益,同时还要负责青年群体成员的健康成长,使其受到积极的政治训练和其他相关的教育。但是在旧体制的惯性作用下,共青团组织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滋长了政治化、官僚化和行政化的倾向,群体成员的独特意愿很难得到全面的照顾,青年工作的现状与青年对实际生活的要求有了较大的差距。因而在市场经济的新体制下表现出种种的不适应,团组织的吸引力和感召力明显下降。面对来自各种不同的冲击和挑战,如何保持基本问题发展的协调性:既保证党和政府对人民团体的政治性要求,不断巩固党执政的青年群众基础;又要满足本组织的利益需求,赢得青年群体的广泛认同与参与,是适应变革的目标及核心能力之所在,也是新世纪共青团组织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共青团组织变革的节奏和深度 人民团体的性质和社会职能,决定了共青团组织的变革必然要受到政治体制和政府机构改革的制约。因此,团的变革在总体把握上要按照社会转型的节奏,根据不同阶段的要求积极而稳妥地进行。但从自身变革的角度,共青团则要加快转轨的步伐,以适应外界不断变化的新情况。共青团现行的体制架构形成于战争年代,承袭的是前苏联共青团的组织模式,具有政治属性鲜明和组织体系庞大的特点。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年代,共青团追求的是大而全的组织规模,红而纯的思想统一,长而广的工作战线,多而重的活动任务,热衷于有声有色的轰动效应,习惯于运动式的作战风格,成了无所不及、无所不包的全方位组织。整个系统一直是在按部就班的计划之下超稳定地运行,组织的变革节奏十分缓慢。1978年团的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标志着共青团的组织建设开始步入新时期发展的快车道。1982年团的十一大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活跃团的工作”的新思路。1988年团的十二大通过《关于共青团体制改革的基本设想》的决议。1993年团的十三届二中全会通过《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程中我国青年工作战略发展规划》。1998年团的十四大进一步提出“加强以共青团为核心的青年工作体系建设和形成社会化运行机制”的新思路。沿着上述发展轨迹,在短短二十多年的时间里,共青团组织积极顺应社会变革的节奏,通过市场整合和资源重组,正在逐步实现全方位的整体性转型:(1)由以政治运动为中心的工作指导思想,向以四个现代化建设为中心的工作指导思想转型;(2)由“人治型组织”向“法制型组织”转型;(3)由单一党团组织系统向多极的社会组织系统转型;(4)由自我封闭型组织向对外开放型组织转型;(5)由“金字塔型”的垂直管理模式向交叉网络式的管理模式转型;(6)由独立资源依附型组织向社会资源互补型组织转型。 进入新的世纪,共青团在以往组织结构、管理模式、活动方式变革的基础上,应该在组织文化变革的更深层次上有所突破。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针对在新的历史时期“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的问题,提出“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共青团组织也要站在历史和未来的交汇点上,对自身建设的重大问题进行战略性的思考:(1)深刻认识团的建设面临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增强全团的忧患意识;(2)认真反思前苏联共青团、国民党三青团等青年组织兴起衰亡的教训,总结规律性的原因;(3)深入分析有百年历史、成员超千万的基督教青年会、童子军等国际性青年组织和国内其他相关团体的状况,研究与之竞争及合作的方略;(4)紧跟党加强和改进自身建设的步伐,扎扎实实地做好团建的基础性工作。在80年的生命历程中,共青团组织积累了丰厚的精神财富,形成了独特的思想文化体系。今后共青团要以“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根据全球化和市场经济体制的新要求,继承和发扬本组织优良的文化基因,吸纳人类文明遗产的精华,构建具有未来意识和先进青年组织文化的价值工程。其中包括组织的思想哲学、理论体系、目标宗旨、思维观念、意志品质、精神风貌、优良传统、核心能力、内化工程、工作作风、人文素养、社会职能、行为准则等。经过新的锤炼和新的概括,把共青团组织文化的建设带向新的阶段,继而推动全团向更高的目标进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