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人们的教育理念也发生了重大的改变,一种以教育思想为 先导、以教学改革为核心、以因材施教为原则的教学管理制度——学分制在中国高校开始推 行 。学分制的实施,对学生管理工作来说,面临着新的挑战,而对开展学生思想教育活动团组 织来说,也同样面临着改革,它既关系到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也关系到整个院校的管理体 制,更关系到国家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如何深化改革,适应学分制条件下思想政治 教育的需要,是摆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大课题,必须认真研究。 一、学分制条件下学生管理工作的特点 1.学分制的本质与涵义 关于学分制的概念,有多种不同的解释。《国际高等教育百科全书》将学分制解释为“是 衡量某一教学过程(通常指一门课程)对完成学位要求所作贡献(作用、地位)的一种管理方法 ”。《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将学分制解释为“是高等学校的一种教学管理制度。以学分 作为计算学生学习分量的单位”。《教育管理辞典》则将其概括为“以学分作为计算学生学 习量的单位,以取得最低必要学分作为毕业标准的教学管理制度”。1991年上海教育出版社 出版的《教育大辞典》将学分制解释为“高等学校的一种教学管理制度。以学生取得的学分 数作为衡量其学业完成情况的基本根据,并据以进行有关管理工作”。其基本原则:“学生 修习任何课程成绩合格,即被认为已取得该课程规定的学分数;不同课程的学分其价值相等 ,即:所取得的不同课程的学分数可简单叠加得出总学分数;学生取得规定的总学分数,并 已完成不计学分但规定必须进行的其他学习(如生产劳动课)者,准予毕业,原则上不作修业 年限的规定”。 综合上述几种解释,可以概括地说,学分制是高等学校的一种教学管理制度,它的主要特 点是以学分作为学习计量的单位,以取得必要的最低学分作为毕业和获得学位的标准。学分 制 的实质和灵魂是选课制,她是产生和实施学分制的前提,又是学分制的主要内容。 2.学分制下学生管理工作的特点分析 学分制的实施,进一步深化了教育改革,促进了教育质量的提高,同时给学生管理工作提 出了新的课题。学分制条件下学生管理工作呈现以下一些特点: (1)班级、年级观念淡化 由于实行了学分制,使学生的自由度增加,每个学生都有互不相同的课程,学生难以以班 级为单位进行集体活动。因此,班级、年级观念淡化。 (2)学生管理工作场所转移 在学年制或学年学分制条件下,学生管理工作的主要场所是教室,实施学分制后,学生分 散,上课地点不确定,难以开展集中性的教育活动。学生相对集中的地点是学生宿舍和各类 学生活动中心(场所)。这必然要改变原有的管理模式。 (3)学生管理社区化、公寓化、社会化明显 随着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数逐步增多,各类高校的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学生由集中住校向社 区、公寓和社会转移,这些也将逐步成为学生活动的中心。 (4)学生个性化发展成为主流 由于学生在校时间、上课地点、住宿地点都难以确定,而在学习方面谁选择的自由度也相 当大,因此,给学生个性的发展提供了可能。他们的思想、行为、生活习性受社会的影响将 增大,这会给管理工作造成很大的障碍。 (5)管理工作的随机性增大 在原有的管理模式中,最大的特点就是,开展学生管理工作的时间相对固定,一般是学生 下午课后和晚上自修前后。而学分制条件下,这些时间也变得不固定,这使得管理工作的随 机性增大,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要有管理工作。 二、学分制对学生团组织建设的影响 《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章程)》规定,团员在三人以上的单位可以建立团支部。团员在30 人以上的单位,可以建立团总支。同时要求,支部设置严密稳定,以保证共青团工作涵盖每 一名青年。而在全面学分制条件下,团的组织多方面受到了影响。 1.基层组织体系难以健全 在学年制和学年学分制条件下,高校的团支部设置一般是依托 行政班级的工作体系而建立,这能够较好地满足团支部建设的工作要求。但实行了全面学分 制,班级概念淡化了,甚至消失,这使得基层团支部建立的基础难以确定。 2.组织生活和活动难以开展 原来属于同一班的同学由于可以自主选择学习课程,自主选 择专业方向,自主选择学习进程,自主选择上课时间,所以原来依托班级而建立的团支部的 团员要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参加支部活动就十分困难。这无疑会对团员进行思想教育和 管理,健全团组织生活,做好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客观上的障碍,也使得原来严密 有序的共青团组织系统网络在基层团支部建设上出现了薄弱环节。 3.团员评价、考核难以实施 原有的评价和考核,是建立在基层团支部之上的,由于上述 两种情况的出现,使得对团员的评议和考核就相对困难。团员分散较广,出现的各类情况难 以掌握,对团员的评价就缺乏客观依据等。 三、加强学生团组织建设的必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