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90年代初,因特网以令人难以想象的速度发展成为继报刊、电影、电视等传统大众 媒介后的第四大媒介。网络化不仅是信息社会在技术上的一种特征,更是人类的一种崭新的 生 存方式。网络及网络化所形成的网络数字空间正在成为人类生存的基础和结构。它必然深刻 地影响着青少年的社会化——即青少年在特定的社会和文化环境中,个体通过与社会的交互 作用,成为能够履行一定社会角色行为的社会人的过程。 在大众传播高度发达的今天,社会化的环境有两个:一是现实环境;一是虚拟环境,后者 是由大众媒介所构筑的。在现实环境中,青少年社会化的施化者是确定的、真实的;在虚拟 环 境中,青少年社会化的施化者多是媒体人为制造的虚构的形象,真实性不强。但是目前的网 络与传统媒介又有所不同,传统媒介传播是一种机构传播,是以点对面式的单向传播为主, 其专业化、集中性较高,它们由少数人控制,极少数人决定了大多数人接受信息的倾向及其 意义构成,受信者的主动性小;而网络传播具有交互性、个性化、匿名性、无地域性、无中 央控制和多媒体化等特点。同传统媒体对社会化影响相比,网络世界中的施化者的真实性和 确定性更小,而虚拟性、不确定性更强;受化者的被动性减小、自主性增强。网络所形成的 数字空间或称“虚拟社会”将成为一种对青少年社会化产生极其深刻影响的社会力量,它对 青少年传统的社会化提出了新的挑战。 挑战1:社会对社会化过程的控制减弱 网络的无地域性和无中央控制性,使得国家和地区的边界在网络世界里消失得无影无踪, 传统意义上的社会化过程中的惩罚性和强制性不再存在。网络所构筑的网络社区也不同 于现实中的社区,更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社会群体。在网络社区中所有的社会角色都具有匿 名性,施化者也不例外,其真实身份和地位难以确认,网络上施化者的匿名性及网络的无中 央控制性使得社会组织对网络媒体的控制减弱,传统的过滤器和把关人的作用对网络而言变 得形同虚设,垂直约束力锐减,社会支持结构趋向扁平化。在这种情况下,网民可能游离于 正向社会化场之外,社会化正确导向的控制变得比较困难。 挑战2:全球化和民族文化的冲突 对一个国家和一个民族而言,其青少年社会化的内涵包蕴着该国该民族特定的文化价值观 念 、思维方式、社会责任和情感的内化。但是无主权控制的网络使得网络信息资源为大家所共 享。因特网起源于美国,它凭借其强大的经济和科技实力,使它成为因特网上的主导国家, 网上的语言也主要是英语。有资料表明因特网上95%的信息是英语,中文信息还不到1%,网 上信息量的比重美国占75%以上,用户比重占全球用户54.7%。信息量的显著差异加上中西 方语言本身的思维方式、文化内涵的差异,网络信息中所蕴藏的观点和意义必然导致中国民 族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冲突。并且美国是按照自己的方式决定了因特网的技术标准,美国凭借 其技术优势,通过因特网向全世界推销其价值观、人生观和文化。通过长期的潜移默化,那 些世界观尚没有完全形成的青少年很容易受到网络信息中所隐含的文化价值观的影响,他们 固有的文化品格在不知不觉之中被因特网所蚕食,其民族文化中有价值的主流意识形态倾向 也慢慢地被消解或被同化。在我国,今天若问起青少年,中国文化代表有哪些,他们当中知 之 者恐怕甚少;可是若问起美国文化,他们则能说出一大串:浪漫迷离的好莱坞影片;自由豪 放的西部牛仔;便捷卫生的麦当劳;技术超群的windows和Internet等等。 挑战3:庸俗化和灰色化信息泛滥 互联网仿佛是一个巨大的自由市场。在这个市场上,存在着信息多元传递和良莠共存的全 息景观。它既能向人们提供有益的学术信息、娱乐信息、经济信息,同时也能向人们提供一 些无用的、过时的、粗糙的、虚假的,或者是带有调侃、反动、迷信、色情、暴力、凶杀等 倾向的庸俗化和灰色化的信息。美国是网络世界真正的主导国家,可是据称,电脑色情(cyb erporn)行业在美国目前已形成每年数百亿美元的产业,有足够的实力与现今世界电脑行业 的“列强”抗衡。1994年第一部进入互联网的电子图书就是以性为主题的。目前,形形色色 的照片作品,X级影片的音像剪辑镜头等等在互联网络上大肆流通。早在1995年美国宾夕法 尼亚州卡内基·梅隆大学的一个研究小组通过18个月的调查,提出一份名为《信息高速公路 上的色情营销》的调查报告,该报告对当时网络上的92万条信息、图片及影片中的淫秽的信 息内容、数量及节目提供者和消费者等情况作了详尽的调查后,得出了一个基本的结论:青 少年是电脑色情的最大受害者。大量调查研究表明,当青少年接触了网上黄色或暴力信息后 , 很多人产生了性犯罪、暴力犯罪的动机或行为。有人对网络与青少年道德之间的关系进行研 究,认为网络与青少年非道德化倾向呈相关性增长。 挑战4:对现实认识的扭曲 网络的多媒体性,使网络世界足以能以假乱真。正如弗兰克·凯尔奇在《信息媒体革命》 中所描绘的那样:“互联网通向千家万户,人们将在虚拟的世界中攀登珠峰、跨越冰川,甚 至漫游侏罗纪的恐龙世界,一切可感的世界在网络上都可以模塑,网络世界亦是真实的世界 。”以现实世界为基础的网络世界彻底模糊了幻境和真实的区别,以至于人们认为它比现实 更真实。作为一种传播方式,网络给青少年提供的多是角色行为方式,却没有提供与之相适 应的社会规范。当人们将虚拟的东西实质化时,对现实的认识的扭曲也就开始出现了。如果 任其发展下去,就会将虚拟世界中的行为带到现实中来,这就将搅乱现实生活。《扬子晚 报》(2000年3月7日)报道的韩国光州14岁杨姓学生杀弟一案就是一例典型的将现实世界与虚 拟世界混同而出现的一场悲剧。 挑战5:人际关系的疏远和个人主义的膨胀 在网络时代,只要有一台PC机外加其他一些设施,就可以进入因特网系统,可以通过因特 网和世界上其他地方的人们进行交流。尽管网络无中心散布式的结构使平等自由的思想交流 成为可能,人们由于有共同的利益表达和共同的兴趣爱好而形成一个网络群体,使得“天涯 若比邻”,但网络中人际交往的实现主要是通过人机对话来实现,与现实生活中人际交往相 比,它掩盖了许多丰富的内容:眼神、微笑、手势、语调等非语言符号,其缺陷是显而易见 的。在网上,人与人之间很少见到有真实的情感交流,人们无法体验情感交流所带来的愉悦 ;人的个性发展和情感需求特别是其内在的亲和动机得不到较充分的满足,因而会逐渐失去 对现实生活的感受力和参与感,紧张、孤僻与冷漠则乘虚而入。他们害怕与周围的人们交往 ,使得“比邻”亦“天涯”。一些网民内在的孤独感使他们更加依恋网络,一旦离开则显得 无所适从、烦躁不安。整个人呈现出电脑化、网络化、非人性化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