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青少年社会公德行为特征及分析

作 者:
穆青 

作者简介:
北京青年政治学院青少年研究所,北京 100102 穆青(1973-),女,助理研究员,从事女性及青少年研究。

原文出处:
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内容提要:

本文依据问卷调查和统计的结果,归纳了北京青少年在社会公德行为和意识方面的一些突 出特征,并对其原因、表现进行了分析。


期刊代号:D421
分类名称:青少年导刊
复印期号:2002 年 02 期

关 键 词:

字号:

      2000年5月至9日,“北京市青少年社会公德状况调查及对策研究”课题组在北京一些大、 中学校共发放问卷1800份,同时辅以个别访谈、实地观察、资料收集等方法,全面展开对北 京青少年社会公德现状的调查。在发放的1800份问卷中,回收有效问卷1782份,有效率为99 %。其中,样本性别分布为男性占54.2%,女性占45.8%;身份分布为初中生占24%,高中生占 31%,大学生占45%;政治面貌分布为党员占2.4%,团员占72.2%,少先队员占13.0%,群众占 11.7%。

      通过对问卷的整理、归纳和分析,我们认为首都青少年公德行为和意识具有以下一些比较 明显的特征。

      一、轻视社会公德,缺乏遵从意识

      在这次调查中,尽管问卷回收情况和答题情况都令人满意,广大青少年朋友也积极主动地 进行配合。但在交流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他们时常对我们的调查流露出一丝不解:这么一件 小事,值得下这个功夫吗?有几位调查对象曾坦率地告诉我们,他们对问卷上的问题大多不 感兴趣,因为那些行为和观点既不是他们相互之间关心的话题,与期末的品德考评也没多少 关系。

      在日常生活我们也很容易发现这种轻视、忽视公德的情形。通常几个青少年聚在一起,能 引起兴趣的话题无非是电脑、上网、游戏,是影视歌星、体育明星,或是最新时尚、流行情 报,鲜有涉及公德问题的。在行为上,我们更是经常看到他们对公德缺乏遵从意识。一群少 年人大声喧哗着“横行”经过公共场所,旁若无人地抽烟、打闹,甚至随地吐痰、吐口香糖 ,一旦被指出来,不少人会轻蔑地丢下一句“小题大作”,扬长而去。

      这种忽视公德的心理和行为倾向显然不利于我们加强社会公德建设,分析起来,其原因有 以下几点。

      其一是整个社会缺乏重视公德的良好氛围。改革开放之后,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关系 的调整,逐渐打破了过去人与人之间固定单一的社会联系,代之以活动范围的日益扩大和社 会交往的日益频繁。从而,公共生活和公共领域逐渐凸显出来,取代家庭和计划体制下的“ 单位”而成为社会活动的重要中介,公德的重要性也充分显现出来。然而,由于思想文化建 设的不到位,整个社会一度处于无序状态中,忽视社会公德的情况普遍存在。青少年在形成 自己的道德意识和行为判断的过程中,会受到社会的巨大影响。就调查而言,有62.8%的青 少年认为“社会影响”是决定他们公德意识的主要因素;25.3%的认为“社会大环境使然” 是导致青少年发生失德行为的原因。那么,在一个尚未建立完善公德体系的社会中,青少年 轻视或忽视公德,也是一个可以理解的现象。

      其二是大众传媒在弘扬社会公德上做得还不够。当今,影视媒体展现在人们眼前的,多是 一个金钱至上、物质第一而鲜有精神内涵的世界。在青少年亚文化的构造上,媒体也没有尽 到引导、提升的职能,而是仅限于提供“流行情报”、明星轶闻等,这满足了青少年的好奇 心理和模仿欲望,却基本无助于品德和修养的提高。在这样一个普遍免谈公德甚至道德, 只讲竞争获胜的信息环境中,在人的价值以金钱上的成功而非品质和社会贡献为衡量标准的 导向下,青少年对公德陌生进而轻视甚至反感,是一个令人痛心的后果。

      其三是学校教育的失误。近年来,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型已成为全社会关心的话题, 应试教育下德育所遭受的忽视,也已经得到人们的研究和探讨。但这一问题尚未得到根本的 解决,在我们的调查中,导致失德行为原因有50.5%被归结为“教育不到位”和“习惯成自 然”两项。就德育本身而言,也存在着一定的结构性问题。长期以来的中小学品德教育,注 重规范灌输,注重高标准即共产主义理想纪律的教育,而相对忽视了对公民意识的培养,忽 视了行为习惯的养成。近些年有所好转,开始注重日常行为和实践中品德和良好习惯的训练 。但在大部分学校里,基本的公德行为仍未纳入学生的品德考评体系之中。在这样的教育环 境下成长的青少年,有的对遵从社会公德的意义缺乏认识,有的虽有所认识却缺乏相应的行 为习惯,从而出现了对公德规范遵从不力的现象。

      二、知行脱节

      在公德认知方面,青少年普遍表现得较好,对基本的公德行为和范畴,他们都有比较清晰 的认识,但在具体行为方面的表现却不容乐观,而且这种“知行脱节”现象随着年龄的增长 愈趋明显。

      公德作为一种基础性的公共伦理体系,它更强调的是行为主体对规范的践行而非抽象的理 解和认知。调查显示,广大青少年在公德基本概念和作用的认知上是正确的,如有96.2%的 人不赞成“社会公德问题与我无关”,95.2%的人赞同“只要从每个人做起,社会风气就一 定会好转”,96.1%的人反对“现在是市场经济时代了,再谈社会公德就落伍了。”另外, 在我们对8种与青少年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失德行为调查中,答案均表现出了较高的反感 率(见表一)。但统计结果也显示了另一方面的现象:

      与高度反感伴生的正是这些行为的普遍 存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