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传媒与青少年社会公德的形成

作 者:

作者简介:
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少儿系,北京 100102 路长伟(1958-),男,讲师,主要研究现代教育技术。

原文出处:
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内容提要:

当今时代,大众传媒是青少年的成长中一股不可忽视的作用力,它渗透青少年生活的各个 方面,对其社会公德形成的认知层面和行为层面都有强大的影响。因此,研究大众传媒与青 少年社会公德形成之间的关系,是十分必要的。


期刊代号:D421
分类名称:青少年导刊
复印期号:2002 年 02 期

字号:

      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行为主义第三代的代表人物班杜拉(Bandura,A H)、沃尔特(Walter ,R H)等人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了社会学习理论。他们认为:“人的一切社会行为都是在社 会 环境影响下,通过对示范行为的观察学习(Observational Learning)而得以形成、提高或加 以改变的。”其中“社会环境影响”和“对示范行为的观察学习”是这一理论的核心内容, 同时,其有关人类学习获得和行为执行的论点,还反映了人类进行社会学习的共同规律。

      根据班杜拉、沃尔特等人的人的行为模式是在不同环境的交互作用和认知因素之后而形成 的这一理论,我们认为,广大青少年的社会公德同样会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同样是在对示 范 行为的观察和学习之后而形成的。作为社会环境重要组成部分的媒介环境与家庭环境、学校 环境共同构成了影响青少年社会公德意识培养的有机整体。

      在现代社会中,大众传媒是青少年进行社会学习的一个极其重要的途径。大众传媒无处不 在、无法避免又难以抗拒。无论人们走到哪里,大众传媒都会形影相随地出现在哪里。如今 ,大众传媒已广泛渗透到青少年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并成为他们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社会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大众传媒在传播手段、传播技术和 传播形式上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同时,为了适应和满足广大人民日益增长着的物质与精神 文化需求,大众传媒还不断加大信息量,不断推陈出新,传播内容更加丰富多彩,听广播看 电视、观报刊杂志已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内容。而广大青少年在这滚滚而来的信息面前,所 接受的不仅是信息、知识,也不仅限于扩大眼界、增长见识,更重要的是这些信息还以其潜 移 默化的渗透力对他们社会公德意识的培养起着引导和榜样示范作用,成为提升他们社会公 德的重要途径。因此,为加强对青少年社会公德意识的培养和教育,大众传媒的影响与作用 是我们研究的重要对象。

      一、大众传媒与青少年相伴相随

      对于生活在信息时代的广大青少年来说,大众传媒始终与他们相伴相随。北师大心理系彭 聃龄教授经调查研究后认为,目前我国儿童从幼儿园到初中毕业这十几年中,耗费在电视面 前的时间至少有5000小时以上(平均每天看电视1.43小时),远远超过学习任何一门课程的时 间(《大众传播心理学》,刘京林著,北方出版,50页)。

      据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科技副司长周毅介绍,我国广播电视系统目前共有294座电台、65 4座电视台、1269座县级广播电视台,以每个台每天提供2-3套视音频节目计算,每天累计播 出数万小时,全国共有电视接收机3.2亿台,收音机3.5亿台,近10亿人可以获取广播电视信 号,中央电视台作为国家级电视台已拥有11个频道,各地方有线电视台基本上实现卫星联 网,有线广播电视用户8000万户,每家每户收看到的电视频道多达30个以上,无线电广播覆 盖 率、电视人口覆盖率几乎接近饱和程度。有关数据还显示,全国各类报纸总计达2309种, 中央级报纸有148家。不仅如此,新的传播媒介又不断出现,尤其是多媒体电脑正迅速走进 千家万户,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统计,截止到2000年底,中国互联网网络用户已达2250万 之多。 大众传媒在渗透广大青少年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同时,已深深地影响到他们的行为以至思 想观念。如果说,当代社会离不开大众传媒的话,我们的青少年也不可能离开广播电视与报 刊杂志。我们很难想象,离开了大众传媒,他们会如何生活。如果说,大众传媒的存在是 客观的,那么,广大青少年对大众传媒的依赖也是客观的。从这个意义上讲,大众传媒对广 大青少年社会公德意识的影响与教育就显得更为至关重要,它对广大青少年社会公德形成过 程中所发挥出的特殊作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

      二、大众传媒与青少年社会公德形成的认知层面

      青少年良好的社会公德形成是一点一滴培养起来的。家庭、学校、社会以及大众传媒承担 着不同的教育角色,都在为广大青少年社会公德培养倾心尽力。但是,在现实生活中,由家 长和学校所施加的影响和教育,孩子们往往处于被动的接受状态,甚至还会产生逆反心理。 而大众传播媒介通过灵活多变的形式对青少年施加的影响和教育,却是他们主动、自愿接受 的。正如美国心理学家安德森所说,观看电视是一种主动的认知过程。因而,广大青少年从 小便可在大众传媒提供的丰富多彩的节目中,在认知的层面上了解和懂得社会公德是维护人 们公共生活的基本行为准则。这种乐于接受的方式会在潜移默化中培养起他们良好的社会公 德意识和社会公德行为。

      在当代社会,大众传媒是最具有权威的信息提供机构,它们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向社会 和广大青少年提供描绘反映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道德建设的信息内容,在形式上或以新 闻报道、或以人物论谈、或以文学艺术等不同的形式,丰富多彩,灵活多样地进行传播和教 育。这些内容反映了人们应维护的社会秩序,应遵守的公共准则和行为规范等。这就促使广 大青少年通过大众传媒了解和认知社会公德的基本内涵与基本要求,在了解和认知的基础上 逐步形成他们自觉的行为模式。

      在现实生活中,大众传媒与家庭、学校和社会在对青少年社会公德施加影响上有时是无法 截然分开的。由于这一原因,我们很难判断大从传媒对广大青少年在认知层面上到底起了多 大的作用。但是由于广大青少年大量地接触各种媒介,必然会对他们认知和接受社会公德规 范与准则产生深刻的影响。事实证明,一部动画片或一条轰动性的新闻报道要比来自家长和 教师的影响要大的多。我们经常听到许多家长和教师抱怨,报刊或电视上宣传的内容把他们 很长的一段时间苦口婆心的教育都给抵消了。这一方面说明我们的思想工作的乏力,另一方 面也说明媒介影响是多么的大。当然这是负面的影响,而积极、健康、向上的内容同样会影 响到他们对某些社会公德的认知,使之产生心理上的共鸣和行为上的变化,这无疑会对青少 年良好社会公德形成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人们还清晰地记得,20世纪60年代,我国掀起的 大规模群众性学习雷锋活动。在各大报刊、广播的舆论导向下,雷锋精神作为一种具有中华 民族优秀品质和传统美德的共产主义思想,在广大青少年中迅速得到认知与传播,成为引导 青少年健康向上的精神动力,在全国上下形成良好的社会公德风尚,广大青少年自觉以雷锋 为榜样,好人好事尉然成风,助人为乐的,扶老携幼的,拾金不昧的,做了好事不留姓名的 事情屡见不鲜。在雷锋精神的感召鼓舞下,广大青少年的社会道德水准、社会公德风尚达到 历史最好时期,直至今日人们还怀念那个年月。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