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全球危机大致有二:一是由于人与自然之间矛盾激化所产生的生态危机;二是人与人之间种种矛盾冲突激化所产生的社会危机。“9·11事件”的发生,不仅激化了当今世界固有的多种危机,而且使全人类的心灵蒙上了沉重的阴影。虽然恐怖事件的发生并非事出无因,空穴来风,但是,它的极端性、残忍性、突发性,特别是大量地伤及无辜,仍然使全世界善良的人们难以理解和置信。仿若从一场噩梦中醒来,人们发现,原来灾难与不幸离自己是那样的邻近!人的生命、人的幸福是那样的脆弱,经不起恐怖主义的任何打击。 认真而清醒地反思“9·11事件”是当今人类应该共同面对的事情。彻底铲除恐怖主义的土壤绝非一日之功。它需要人类共同的参与,多方的合作,特别是在许多重要观念上要取得共识。 中国古代的儒家文化是世界上早熟的文化。它对中华民族的繁衍、生存、发展起过极其重要的作用。其虽然不乏负面的因素,但积极面是主要的。在现代工业文明高度发展,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出现某种断裂的背景下,儒家伦理越发反而显示出它的超凡、卓越与生机。人们越来越清楚地发现,儒家伦理是指向未来的。它不啻是解决当今世界上各种冲突的一剂良方。 那么,哪些儒家伦理观念能起到如此重要的作用呢?择其要者有四。 一、“民胞物与”的宇宙情怀 中国的儒家伦理是非常看重生命的。其不仅看重自己的生命,也看重他人的生命;不仅看重人的生命,也看重自然界的生命;不仅看重有机界的生命,也看重无机界的生命。通常,它将宇宙间的生命说成是“生意”、“生气”、“气韵”。 儒家重要典籍《周易》云:“天地之大德曰生。”“生生之谓易。”《周易》中的乾、坤二卦,实是生命不竭之源。《周易·系辞上传》云:“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乾知大始,坤成作物。”有男女就有了生命之源。乾为纯阳之卦,坤为纯阴之卦;阴阳相交就有了生命,有了这大千世界。乾以“其静也专,其动也直,是以大生。”坤以“其静也翕,其动也辟,是以广生。”一“大生”,一“广生”,整个宇宙充满着蓬勃的生意。宇宙不是无寂之宇宙,而是生命之宇宙,有情之宇宙。宇宙生命中,人的生命是精华。故在天地人“三材”中,人居中位。 “成性存存,道义之门。”(《周易·系辞上传》)何谓“道义”?道义其实就是让人生活得更美好。而要让人生活得更美好,就要让与人生命相关的物也能生存。这就是“成性存存”。“存存”,存而又存,持续不断。这里已经很明显地透露出了生态平衡,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与意味。 儒家以悲天悯人的博大情怀提出了自己的生命观。这种生命观在宋儒张载的著作中得到了集中的展示。张载在《乾称篇》中说:“乾称父,坤称母,予兹藐焉,乃混然中处。故天体之塞,吾其体;天地之帅,吾其性。民吾同胞;物,吾与也。” 这里首先提出了人与天地的关系。一方面将天地看成人之父母,天地是生命之源;另一方面,又将人看成天地之灵魂,天地成了人的身体。当然,这都是象征性的说法,但它的主旨是清晰明了的,那就是“天人合一”。这“合一”就合在生命上。在此基础上,张载提出了两个派生的关系,一是人与他人的关系;二是人与物的关系。张载响亮地提出了自己的主张,那就是“民吾同胞,物吾与也。” “民吾同胞”——如何对待他人的生命 张载认为,要将他人看成是自己的同胞。既是同胞,血脉相连,生命与共,情同手足,爱人即为爱己,伤人即为伤己。 这就是儒家的人道主义精神。儒家的人道主义建立在血缘关系的基础上,虽然不无狭隘之处,但它一经泛化却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生活在地球上的人类,虽然种族不一,信仰不一,贫富不一,地位不一,但都是人,都是生命的存在,都可以看作是自己的同胞。 当今世界存在诸多纷争原因虽然很多,但不是没有正邪、是非之分。如果争斗的双方都能以同胞视之,以同胞待之,矛盾就会少得多。 儒家经典《礼记》提出“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所谓“天下为公”,就是说天下是公共所有的,反对一己独占、私吞。这是儒家特别是早期儒家民主精神的精华所在。《盂子》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要求君王仁政爱民,与民同乐,这一点相当可贵。 关于“天下为公”,《礼记》有具体解释:“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儒家认为,如能这样,则“谋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这就是中国人所向往的“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太平盛世——一个没有窃贼,没有强盗,没有恐怖分子的社会。大同社会是中华民族的理想社会,也应是世界上其他民族共同的理想社会。 “物吾与也”——如何对待自然的生命 儒家认为,整个宇宙是由“天”、“地”、“人”三材组成的。这“三材”共同创造了宇宙的和谐、美好。任何一材缺损都会破坏宇宙的生命、破坏宇宙的完美。因此,人的生命与物的生命要协调发展,要“尽人之性”,也要“尽物之性”。在儒家看来,“尽人之性”与“尽物之性”是密切相关、不可偏废的。《中庸》云:“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