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诚信”缺失的根源及对策

作 者:

作者简介:
刘雪梅(1974-),女,湖北钟祥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经济伦理研究所2000级硕士研究生。(湖北 武汉 430060)

原文出处:
武汉交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内容提要:

中国已成功入世,WTO正打量着我们的“诚信”水准,而我国的整体诚信状况令人堪忧。本文阐释了诚信的伦理内涵及诚信是市场经济的黄金规则,分析了我国诚信缺失的根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期刊代号:B8
分类名称:伦理学
复印期号:2002 年 12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一、“诚信”的伦理内涵

      中国古人云:“诚于中而形于外。”没有内心之至诚至信,什么正确理解利益关系,尊重他人利益,什么自觉遵守市场规则,什么合作精神等都只是一句空话。因此,诚信是市场竞争的伦理要求中最核心的伦理准则。

      “诚”指诚实,“信”指信用、信誉、信念。诚与信是紧密相联的,凡是真正的诚实之举,本身就展示着信用,也肯定能得到别人的信任;而真正守信用的行为,本身就是当事人诚意的反映。在人们的实际生活中,诚信一直作为基本的道德准则。竞争行为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人活动的主要方式,因而诚信同样是评价竞争行为的道德准则。如果说“诚”在竞争中更多地表现为主体的一种道德观念和精神境界的话,那么“信”在竞争中更多表现为一种为人处事的态度和行为作风。二者互为表里,前者是里,后者是表。只要是以诚待人,以诚为事,就一定能以信取人,以信谋事。

      还需指出的是,我们将“信”诠释为“信用”、“信誉”和“信念”,实际是想说明“信”在竞争活动中所展示的不同精神境界。“信用”是最一般层次的境界。在具体的竞争行为中,信用只是表现为一定的活动方式和行为态度,即表现为行为的客观状况。竞争主体恪守信用可能是出于自觉,也可能是出于习惯,还有可能是由于被迫,为了能重复搏弈不得不如此。讲究“信誉”则更多地是出于行为者的清醒意识和自觉行动,即行为者为了自己的良好信誉而恪守信用。在市场竞争中,经营者(无论个人还是企业、国家)的良好信誉本身就是无形资产。“信念”是“信”中最高层次的境界。信念不仅体现了行为者充分的自觉性,而且表明了其明确的价值目标。即行为者恪守信用原则,不是由于生意的需要和某种功利的考虑,甚至不仅仅是顾及自己的形象和信誉,而是出于他内心的追求。在这种信念的支配下,他把守信看作是做人的一种责任,即他认为“应该如此”的道德要求。这样的守信不是达到功利的手段,其本身就是目的。可以说,这一层次的“信”,才真正体现了“诚”的真义。

      二、讲诚信是市场经济的黄金规则

      从某种意义上说,市场经济是一种契约经济,信用是市场经济的基石。市场经济愈发达,愈要求诚信守信,这是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诚然,市场经济遵循效益原则,使金钱在生活中的地位变得重要和突出。但也应该看到,市场经济本身也蕴含着对市场主体的道德要求,蕴含着诚信。价值规律要求人们遵守等价交换、平等互利的原则;竞争法则要求人们树立公平的竞争观;经济交往的复杂性要求市场主体尊重契约和合同。在现代经济活动中,从商品市场的买卖到资本市场的借贷,从要素市场上的交易到证券市场上的支付等等,无不体现着信用。没有信用就没有交换,没有信用就没有秩序,没有信用市场经济就不能正常运行。一个市场主体,只有讲诚信才能获得牢固的伙伴,才可能有品牌形象的树立,才可能获得可持续发展。在成熟的市场经济条件下,诚信不是空洞的概念,而是资本,是财富,也是竞争力。它是无形资产,但它比有形资产更重要,一个企业,缺少资金可以借贷,而缺少信用,别人只会敬而远之。纵观历史,横看世界,没有人因无信而长久立足,没有企业因无信而不断发展,没有国家因无信而兴旺发达。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一个地区,一个国家其实也是一个市场主体,诚信是投资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进入21世纪,诚信问题引起国人的极大关注。加入WTO后,我国将在全球化的各个领域中进行一场激烈的全球范围内的竞争,中资企业面临外国企业及其商品的强大竞争压力,诚信是企业增强国际竞争能力、保持和增加市场份额的首选良策。同时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竞争,就其本质意义上来说是国民道德素质的竞争。中国已经成功入世,而入世的根本是信用入世,WTO正打量着我们的信用水准。缺乏信用是中国企业家较国际企业家的薄弱之处,我们的本事不一定比世界上企业家平均水平差,但中国目前的信用基础薄弱,这对中国未来的发展产生的消极作用是不容低估的。

      三、我国目前的信用状况及其原因分析

      历史地讲,中国是一个不缺诚信的国度。诚信是中国传统伦理文化的重要范畴,是我国传统道德中最重要的规范之一。主要体现在:其一,诚信是立身处世之本。《大学》将“诚意”列为人必须修养的“八德目”之一;《中庸》则把“诚”的地位提得更高,从天人关系的高度来说明“诚”的重要性:“诚者,大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其二,诚信是社会交往的基本要求。古人把“朋友有信”作为自己追求的人生目标之一,“与朋友交,言而有信”。其三,诚信是治理国家的基本准则。诚信也是我国传统商业道德中的重要规范之一。商人无不推崇诚信,讲究货真价实,礼义经营,有的更是“以儒道经商”。

      改革开放20多年来,随着改革的深入发展,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逐渐被市场经济体制所代替。在社会体制转轨时期,由于体制原因和人们思想认识上的偏差,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个人信用、企业信用、乃至政府信用缺失等非诚信现象的出现,并成为我国当前社会中的一个突出问题。假冒伪劣产品冲击市场;偷税、漏税、走私、骗汇、骗税;合同违约,商业欺诈,欠债不还,三角债,多角债,逃废银行债务,财务失真,做假账,搞两本账,假数字,假政绩,报喜不报忧,凡此种种表现出了“信用贫困”、“信用危机”。一是全社会的信用意识的严重缺乏;二是信用制度、信用管理的普遍欠缺。社会信用体系的发育程度低下,失信行为盛行,已成为妨碍我国经济正常运转的严重障碍。人与人之间,企业与企业之间,甚至老百姓对政府都充满了不信任感,互不信任的严重后果就是行为短期化,一个企业、一个民族如果没有长远的目标而只有短期行为,则这个人,这个企业甚至这个民族就很危险了。从这个意义上讲,信用危机甚至可能转化为民族危机。如果不从根本上解决我国的信用危机,我国在国际竞争中前景是令人担忧的。世界银行前任行长克劳森先生在一次中国发展与国际经济学术会议上演讲时,盛赞了中国改革所取得的经济成就,同时也向中国提出建议,要注意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同步性。关于社会发展,他提出了几项基本的指标即诚实、透明度和讲道德。可以说这几项我国做得都不好。克劳森认为,经济发展是可以被观察到的,在它的后面是人们的行为准则,即道德判断,这不可能被人观察到,但它最终决定了经济发展所能达到的水平。他说,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可以依靠彼此欺骗、道德败坏来达到兴旺的。他举了美国的例子,在20世纪初,美国市场曾相当混乱,贪污诈骗,层出不穷,但健康力量也非常活跃,并在斗争中占了上风。他以一个银行家的身份,强调了中国加强信用的重要性。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