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一个由农业向工业,由封闭向开放,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即由传统向当代全面过渡、转轨、换型的特殊历史时期,也是中华民族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伟大复兴的关键历史时期。如何认识和把握这一时期社会伦理道德发展的特点和规律,不断加强和改进思想道德建设、精神文明建设、思想政治工作,提高全民族整体素质和文明水平,关系我国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关系我国在国际激烈竞争中的胜败,关系党、国家和人民的命运。 当代社会与传统社会相比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以市场经济为取向的现代化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二是以信息科技与生命科技为代表的当代新兴科学技术;三是以分工化、专业化、职业化、网络化为特征的社会组织管理结构;四是以普选、法治、人权为标志的民主政治;五是以普及教育、大众传播、自娱自乐、注重质量为要求的世俗文化。在新的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变革推动下,人类伦理道德结构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出现许多新领域、新特点、新趋势。现代道德与传统道德之间最大的区别表现在人类社会实践价值追求的自觉程度极为不同,并且贯穿于社会实践活动的性质、内容、结构、过程、效果等各个方面、各个环节、各个要素。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既要大力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道德文化的优秀传统,也要正确学习和借鉴世界各国道德发展的优秀成果,还要唤醒和激发人们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创造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新道德、新观念。道德附着和作用于人类社会生产与生活的各个领域。按照事物的性质,道德可以区分为:经济伦理、科技伦理、制度伦理、公共伦理、政治伦理、生态伦理和家庭伦理等。在新的世纪,我国伦理道德发展将呈现以下特点和趋势: 第一,经济伦理凸现化。在传统社会,经济伦理的地位和作用是潜在的、弱小的、偶然的。无论原始社会,还是奴隶社会、封建社会,都是自然经济、农业经济、产品经济,这种生产方式使社会经济生活具有相当的稳定性、延续性和重复性,在此基础上产生和形成的君主制、宗族制、分封制、世袭制、土地制等成为现实的、具体的人们利害关系的主要因素。经济行为、经济关系、经济利益相对来说是简单的、明确的,调整社会种种利益关系的手段主要是权力。因此,在传统社会,政治伦理实际上是社会伦理体系的核心,起着主导作用。现代社会经济利益和经济行为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明显增强,经济组织和经济关系在整个社会结构中的地位和作用明显增强,经济实力和经济发展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明显增强。这一趋势,一方面促进人们对经济利益和经济发展给予高度重视和极大关注,另一方面决定社会意识形态结构发生深刻变化,经济伦理的地位和作用被大大提升。经济关系在社会结构中处于基础地位,发挥着基础作用,经济伦理是经济关系的集中反映,是意识化、观念化的表现形态,在社会伦理体系中处于核心或基础的位置,发挥先导和主导的作用。 第二,科技伦理社会化。科学的社会化和社会的科学化,这两种趋势正推动人类社会的全面改革、发展和进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已经不是理论观点问题,而是活生生的现实,为人们所普遍认识。以信息科技和生命科技为代表的当代科学技术,正在迅速、全面、深刻地改变着宇宙的自然面貌,正在迅速、全面、深刻地改变着社会的经济面貌,正在迅速、全面、深刻地改变着人类的精神面貌。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不再是科学家、科学界的“专利”、“美德”,而是正在成为整个社会大力普及、倡导、传播、宣传的宝贵财富,正在成为全体社会成员给予尊重、崇尚,积极追求、向往的社会价值和有利资源,正在成为现代人伦理道德观念中十分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并日益成为人们普遍接受和身体力行。这一趋势的发展和强化,必将极大地提高人们思想行为的理性因素和自觉程度,增强社会实践活动的科学性、现实性、系统性和前瞻性,提高社会实践活动的成功率、实效性、降低社会成本,实现社会公正。 第三,公共伦理大众化。工业化、城市化、社会化使公共生活领域不断扩大,人们在公共场所、公共设施、公共服务、公共活动等公共区域活动的机会越来越多,传统的私人概念、家庭概念、单位概念、社会概念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挑战。传统农民活动的空间是十分有限的,来往的范围是十分有限的,交流的方式也是十分有限的。这种历史和现实的局限性,使农民远离公共生活领域,当他们进入现代公共生活中如何往来,如何相处,如何交流,如何互动,不仅不熟悉公认的行为规则,而且极容易把陈规陋习使用到公共生活领域。在这方面,一个突出的例子就是成千上万的农民进城务工、经商时,首先或经常碰到的是传统价值观、道德观与现代公共伦理的冲突和磨擦。随着我国城市化、现代化、社会化的迅速发展,公共伦理将越来越渗透到改革开放后的城乡各个角落,成为全体社会成员普遍遵守的行为准则和必备的基本道德素质。 第四,制度伦理科学化。一个人为什么这样做,而不是那样做,一群人为什么这样做,而不是那样做?对这个问题的解释,要从客观和主观两个方面进行:一方面是从体制、机制、制度对人的思想行为的影响和作用角度进行反思,另一方面要从觉悟、修养、品质对人的思想行为的影响和作用角度进行反思。在传统社会里,体制、机制、制度,往往是单一、稳定的,是人们日常思想行为的既定前提。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对思想行为的反思往往把着眼点放在人的主观因素上,放在个人思想品德修养上。体制、机制、制度的深远影响和重要作用被掩盖了,被忽略了,进而建立、健全、改革和完善制度的使命也容易被人忘记,被人放松。“法治国家”,是政治体制改革的现实需要,是国家政治权力运行的现代形态,也是人们伦理道德观念进步的必然结论,也是政治伦理变革与创新的巨大成果。只有从制度与伦理相结合、相统一的角度深刻认识和把握这一口号的时代背景和战略意义,才能真正清醒理解和推进“法治国家”的历史进程。制度不仅是对人们社会行为过程做出的外化的、硬性的规定,而且是一种文化、一种精神、一种价值、一种伦理的主观反映,也是对人们思想行为进行科学规范和正确导向的道德载体和实现途径。制度不再是不可侵犯、永恒不变的既定前提,而是人们对社会行为、社会现象、社会弊端进行反思和改革的重要对象。面对社会腐败现象和严重问题,人们反复提出:为什么腐败分子如此胆大妄为,肆无忌惮,能够得逞,为什么种种腐败行为和丑恶现象屡禁不止,甚至愈演愈烈,大有蔓延之势,为什么制定的大量、详细、具体、严格的规章制度在实际工作中没有执行,落实不了。深入分析一下,除了制度不够完善外,还有什么东西我们没有注意到?制度是一种伦理的外在体现,伦理是一种制度的内在支持。有制度,没有被规定对象的内化了的道德观念的形成和确立,制度就会形同虚设,不可能得到普遍遵守和执行;当然,有道德观念,没有外化了的制度规定的形成和确立,道德就会失去强有力的物质力量的支撑,就不可能得到全社会的普遍认可和接受。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紧密结合起来,正是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新发展,对古今中外治国经验的深刻总结,对世界政治发展趋势的前瞻性预测。因此,“以德治国”,必须着眼于制度伦理的研究、宣传和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