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伦理是人类精神文明的基础

——《家庭伦理道德》评介

作 者:

作者简介:
秦红岭,北京建筑工程学院人文社科系副教授,北京 100037

原文出处:
道德与文明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B8
分类名称:伦理学
复印期号:2002 年 09 期

关 键 词:

字号:

      家庭是构成社会的细胞,是一个浓缩的小社会,它反映着人们最初步、最亲密的社会关系。中国有一句老话:没有家就没有生活,古人还把齐家与治国、平天下相提并论,可见家庭对人生和社会的重要性。在我国当前的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中,形成和建立良好的家庭美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然而,自20世纪下半叶以来,人类的家庭首先在经济发达的西方社会面临着诸多问题甚至是危机,如婚姻稳定性降低、离婚率上升、未婚同居和非婚生育增多等等。究其原因,主要是西方盛行的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性自由主义等价值观念与婚姻家庭关系的稳定所需要的高度责任感发生了矛盾冲突。8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上述西方社会家庭领域的变化和危机扩及我国,表现在率婚率上升、婚外性关系的蔓延、家庭人际关系紧张、家庭暴力增多等等。探讨家庭伦理道德建设的迫切任务,正是在这一背景下提出的。

      河北经贸大学王恒生教授主编的新著《家庭伦理道德》(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年8月版),从伦理学和社会学的角度,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紧紧围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家庭伦理道德建设中的种种问题,从传统家庭伦理、现代家庭结构、夫妻关系、培养教育子女、家庭与社会交往等方面对家庭伦理道德问题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分析和探讨,提出了一些独到的、有较强针对性的看法。这本新著至少有以下几个优点是值得肯定的。

      第一,恰到好处、鞭辟入里地评析了中国传统家庭伦理尤其是孝道,给人启迪良多。正如该书作者所言,中国人自古重视家庭和家庭伦理,并由此构建成了丰富而博大的家庭伦理道德体系,几千年来,它制约、规范着中国人的家庭生活,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而,今天当我们探讨现代家庭伦理道德问题时,显然不能回避传统。对传统家庭伦理的回顾与评析,正是为了更好地继承传统伦理文化中的优秀成分,让传统家庭美德焕发出诱人的现代价值。传统家庭伦理的消极因素是显而易见的,其核心表现就是“三纲五常”中体现出的专制性和严格的等级意识。但作者认为即便是传统家庭伦理中严酷的专制观念也终究遮挡不住人性的光辉,如在夫妻关系上有琴瑟和谐、相敬如宾的道德追求;在父母与子女关系上有严以辅慈、敬以致孝的道德准则;在兄弟同胞关系上有兄友弟恭、长爱幼敬的道德要求;在家庭生活中讲究谨身节制、勤俭益德。这些传统家庭美德应是我们建设现代家庭伦理的理论依据和重要参考。

      中国传统道德极其重视“孝”这一调节父母与子女关系的道德规范。“孝,德之本也”,即孝不仅是家庭伦理道德精神的核心,也是整个传统伦理精神的核心和根本。因而该书也用了不小的篇幅分析传统孝道。作者援引古代与近代一些思想家们的深刻见解,阐述了历史上孝道的异化与歪曲,指出异化了的孝道,走出了其本来的伦理意义,成为不平等社会蒙昧主义道德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不能成为调节家庭伦理关系的道德规范,反而会压抑人性,激化矛盾,破坏家庭的和谐与幸福。因此,作者从现代社会和现代文明的建设出发,主张孝道的现代“归位”,并提出了新的孝道的五点含义:即赡养之责、关心之情、敬重之心、理解之智和照顾之行。可谓深入浅出,并反映了社会变迁与时代发展的新需要。

      第二,全书搜集了当今我国社会、家庭生活中许多正面或反面的“鲜活”的材料和案例,因而具有强烈的现实感和可读性。家庭伦理如同其他应用伦理一样,其突出特点是现实性和应用性,因而家庭伦理中所阐述的观点和结论,应是从事实而非理论和逻辑推理得出的。这就需要作者较为充分地占有并掌握相关资料,不仅是国内外有关研究资料,更重要的是家庭领域的有关数据资料和典型案例,才能使自己的观点具有更强的说服力。该书作者在阐述家庭伦理道德规范、夫妻关系的处理、培养教育子女等问题时,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穿插了现实生活中发生的大量生动案例和一些调查数据,这些案例和数据材料不仅较好地证明了作者的观点,而且也使读者读后有了更多实实在在的收获与感悟。

      第三,全书对转型期中国家庭道德出现的主要问题进行了较详细地评析,并提出了解决的因应之道。中国在社会转型过程中的社会环境因素,对婚姻家庭的影响是双重的,即婚姻家庭领域既敏感地反映了社会变化的进步与成就,也同时反映了社会发展中的问题与矛盾。而从婚姻家庭道德来看,其问题和矛盾首先就是家庭稳定性下降,家庭破裂频繁。与此相联系的是社会中涌现出的“包二奶”、“非法同居”、“情人”、“第三者”现象。作者专门对“第三者”现象进行了分析,指出了“第三者”存在的原因和社会危害性。作者对培养教育子女问题着墨不少,尤其是对“问题子女”的成因、态度与解决方法的探讨,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现实意义。如指出家长在应试教育思想影响下忽视对子女的道德素养的培养和提高,并提出家长要关注一个新课题,正确引导子女上网,加强对子女的网德教育。

      当然,该书也有一定的缺陷,如文字上推敲润色不够,有的问题论述不很深刻,有些观点难尽人意。如对家庭伦理道德规范的提炼和论述,应是本书的重点,遗憾的是,作者虽提出了“爱”、“敬”、“贞”、“慈”等规范,但论述显然不够充分。另外在培养教育子女的问题上,我国传统伦理尤其注重家训、家风建设,家长往往以自身的言传身教为示范,在家庭生活中培养子女为人之道,从而一代一代地延续中国传统美德的生命。因此,如何结合我们现代社会生活和家庭美德的要求,从古代的家训和家风中提炼和总结一些优秀的内容,有着重要的意义,但该书对这一问题重视不够。

      瑕难掩瑜。总观全书,不愧为一本值得一读的好书,书中的不足之处,应该是今后进一步探索的起点。

相关文章: